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骨文“更”字从丙从支(字形见附图注①)。在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1085页)中把它录在《说文解字》所无之列,没有释文。在诸家关于甲骨文的著作中也没有考释。只有于省吾先生在他的《甲骨文字释林》(以下简称《释林》)中明确指出:更即古文鞭字(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乐”字出现次数的统计,以及“乐”字音义的爬梳,分析“乐”的最初读音为yào,乐(音乐yuè)乐(快乐抡)的读音是后起的;又据甲骨文字字形、相关相近字形分析以及古文献资料推测“乐”的本义是“五觳生长”,而“快乐”、“音乐”、“乐器”等为其引申义;对《论语》中“乐”字语义分别作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3.
2004年,柳宏教授以其博士论文《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初步开拓了清代《论语》学研究,并使这一课题逐渐受到重视。历经十数年的坚守与耕耘,作者又于2018年推出了由他主撰的《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新著一反历时性散点研究的做法,通过考察地域学派知识群体《论语》诠释之面貌,直观描绘了清代《论语》诠释版图,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论语》研究之个性与成因。作者的这一研究方法与理念,不仅是对此前博士论文的超越,更是对断代经学史传统研究模式的反思与开拓。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5.
1、引言电闪雷鸣,风狂雨急,大自然的这种震撼力量在原始先民的心灵中无疑印刻上了最强烈、最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在古籍中是屡见不鲜的:“烨烨震电,不宁不令。”(《诗·小雅·十月之交》)“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传·颐》)这种恐惧心理的形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人类出现之时。2、雷和神、靈(灵)雷声和电光,是二而一的现象。电,甲骨文作(?),描绘出电光的曲折伸延状。雷,甲骨文在电的形状基础上加上表示雷声的符号:口或田。(因印刷原因,本文所引的甲骨文、金文大都略去。)《说文》:“申,神也。”(甲骨文“申、电”为一字。)又《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的文字构造本身正  相似文献   

6.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7.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8.
“曾参”之“参”读音辨正季文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似乎早已成定论,即读“参”为“shēn”。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论语·学而》篇,“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相似文献   

9.
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几乎一致断定元代产生了一部《西游记平话》(以下简称《平话》)。例如赵景深先生的《谈<西游记平话>残文》、胡明扬的《<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和朝鲜语对音》、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周双利和王坤的《杨景贤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日本学者小川环树的《中国小说史研究》、矶部彰的《元本<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形成》等等。他们立论的根据,除了《永乐大典》残文《梦斩泾河龙》一段题后有“西游记”三字之外,主要是古代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平话》的若干情节。他们判断的  相似文献   

10.
蛇神牛鬼 发其问天游仙之梦——《化人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人游》是丁耀亢的剧作之一。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别号紫阳道人,山东诸城人。他一生著述甚富,在明末清初之际名气很大。仅传奇作品就有十三种之多。但对他的剧作,历来几乎无人重视和评论。就今传世的四种剧本,尤其是《化人游》来看,丁耀亢的剧作是有成就的。本文拟对《化人游》做一番初步的探索。《化人游》创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是现存丁耀亢剧作写成最早的一部。丁耀亢诗集《逍遥游·吴陵游》有《化人游歌,寄李小有先生,先生困于游,寓言<饥驱>、<明月>诸篇,因作化游以广之》一诗。据“野鹤自纪”,《吴陵游》写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龚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几十年来,人们对它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评论家又提出了不少新的意见和看法。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的“鲁迅先生是我国创作意识流小说的第一个先驱者”,“《狂人日记》是中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述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时指出:“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而今特盛行”,他肯定了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是吴承恩《西游记》的雏型。当然,后来鲁迅先生对此说又作了一点声明,在《<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中,他又说:“郑振铎教授又证明了《四游记》中《西游记》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摘录,而非祖本,那精确的论文,就收录在《痀偻集》里。”这说明鲁迅先生虽有己见,但尊重他说,以利于学术上的切磋。但是,鲁迅先生并不因此而修改原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陈炜湛先生近作《甲骨文异字同形例》一文云:“甲骨文∧既是出入之入,又是上下之下,二者同形,但与六作者则仍有别”。陈先生这种说法很有启发性,但是还有值得补充和商榷之处。我们认为,甲骨文∧不但是出入之入,上下之下,而且是六、今、宀的异字同形。下面试加说明。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大概巴金先生是朝鲜人民最熟悉,最尊敬的一位.巴金在《关于<火>——<创作回忆录>之七》(以下简称《回忆录》)中说:“我小的时候就听见人讲朝鲜人的事,谈他们的苦难和斗争,安重根爱国志士刺杀伊藤博文的事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是我少年时期崇拜的一位英雄.”巴金继续谈到他第一次接触朝鲜人,是在1921年或1992年之际.他跟姓高的朝鲜人因学习世界语而接触了几  相似文献   

15.
<正> 张天翼是现代优秀作家之一。抗战初期他发表了《速写三篇》(《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和《新生》),《华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也是他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品。小说发表于一九三八年。当时,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广大人民,正进行轰轰烈烈的伟大抗日战争。但是,在这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中,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16.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在甲骨文、金文的教学过程中,偶有疑难,即信手记出。现在整理成一篇短文,不避浅陋之讥,发表出来,以求教于专家及同好。一、《中国历史文选》教科书中选有《武丁卜辞二则》,编者对第一则中的“王固曰”三字所作的解释是:“固,读作占,视兆而问。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吉凶”。显然,这条注释前后矛盾。前面写着“视兆而问”,后面又写着:“观察卜兆来判断吉  相似文献   

18.
<正>孔子及《论语》论师道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还是中国师道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践行中国师道的楷模。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仍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论语》研究的困境,宋志明教授为《〈论语〉哲学》所作的序说得很清楚。宋志明教授说:研究孔子,谈何容易!关于孔子的直接的思想材料,只有一本《论语》。文字不多,大约1万5千多字,如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大概只用两个版面就够了。可是,就这1万5千多字,被中国人读了2千多年,据说《论语》的注本有3千多种。真可谓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想借助以往的注本求得《论语》的"原意",显然是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研究《论语》,并非探求"原意",并非探求所谓亘古不变的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中所见的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我在甲骨文中发现了一个需字。甲骨中多载子需之事,子需是一个人名,他和历史上的儒家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现将自己对这一史料的初步分析写出来,以备对反动的孔孟之道深入批判的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儒字的形音义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甲骨中作需字,即原始的儒字: (?)《京津》2069(?)《续存》1859《甲骨文编》系此字于汰字下。按此是原始象形字,不应作形声字处理,释汰,非是。此字又见《金文编·附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