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耻感对诚信和责任感的积淀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中,诚信观念的确立是关键和重点。但是,诚信建设的关节点究竟是什么?生长点又究竟在哪里?一般说来,先于诚信和重于诚信的,是耻感和良心。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若没有耻感与良心的萌动、确立,特别是在心灵深处发生指向作用,诚信只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愿望而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耻感积淀、整合诚信、加强良心和耻感呼唤与建设,不仅有助于个体和群体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提升,而且对于全社会的道德诚信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道德诚信与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确定的人,你便有责任、义务…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指导人生、调节关系,以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道德指导和纠正个人、集体的行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与和谐,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3.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传统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运行机制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冲击,社会制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个体道德良心为基础的道德运行机制的存在价值问题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的总称。一定道德规范要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为要靠一定的机制来推动,个体道德和制度道德就是根据机制的运作方式的不同而区分的道德体系。个体道德依附于社会个体,是指依靠道德良心使一定规范转化为个体实际行为的道德运行机制。同制度道德相比,  相似文献   

4.
慈善捐赠的道德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捐赠是具有深刻道德意蕴和时代价值的高尚义举.对慈善捐赠的道德评价,需要处理好财富状况与道德水平、捐赠数量与道德境界、适度匹配与道德良心的关系.人们对被动捐赠行为的指责,是一种来自于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与对富人群体的期待之间的不和谐现象.  相似文献   

5.
此文以售“良心油条”的事迹作为引子,进而分析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善良意志”的深刻内涵.“善良意志”是以善良本身为目的意志,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良全在于意志本身是否善良,或者说其动机是否善良.责任是“善良意志”的具体体现,道德价值是出于责任,责任与义务一样具有强制性;责任是对道德法则的服从,而这种服从法则的意识,是对道德律的尊重.今天我们提倡的“良心”德行,要从出于责任和对道德律的尊重高度来认识,使这种善行得以持久和成为普遍规律.康德认为人是理性存在者,自由和道德自律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当下我们社会讲道德不能只停留在“良心”的善行上,应从理性和人是目的的维度加以审视,把这种善行变成社会绝对命令与自律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论良心     
(一)良心的界定及其构成当前,关于良心的界说举不胜举,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有以下几种:《大英百科全书》将良心定义为,良心是与人们做正当的事和行善的义务情感相关的,对于自己的行为、意向和品格的道德性或应受责备的个人情感。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良心是对个别行为的道德性质所做的直觉性的权威判断。《美国百科全书》把良心定义为,良心是人们关于道德义务判断的心智基础,是对行为过程的负责的检省。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一些伦理学教科书中,道德范畴只是千篇一律地讲义务、良心、幸福和荣誉,范围太窄狭了。其实,道德范畴作为人们伦理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阶段、侧面的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普遍、很生动、很丰富的。笔者认为,共产主义道德至少有八对范畴。一、义务与权利道德义务和道德仅利在共产主义道德的范畴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所谓道德义务就是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理应履行的一定使命、职责和义务。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8.
道德良知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意义重大,是伦理学史上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西伦理学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经常将"良知"等同于"良心",并不明确区分二者,这也反映了二者在概念内涵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判断,从道德心理上说,是"良心";从道德认识上说,是"良知"。中西伦理思想家们在良知(良心)的起源、构成、价值判断和本质问题上提出种种不同见解。作为能力的道德良知,是主体对道德知识、原则、规范等道德现象的辨识能力;是主体以自我道德认识贯穿于行动之中的行动能力;更是主体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能坚持自我良知的同一能力。  相似文献   

9.
浅议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荣誉淡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道德荣誉的淡化现象,并且日趋严重,对此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道德荣誉与道德义务和良心联系紧密,在一定意义上说,道德义务和良心只有表现为某种荣誉,它们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肯定性的确认。道德荣誉淡化会使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10.
良心内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是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因此,不仅应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之,而且也应该从评价论的角度来研究之。从评价论的角度来研究,良心是社会评价活动的心理积淀,良心的不安或谴责体现着社会对个体所作所为的否定性评价,良心的不安或谴责作为痛苦而深沉的精神自我折磨表现着社会评价的权威性。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良心。恩格斯说,“共产主义不仅不同人的本性、理智、良心相矛盾,而且也不是脱离现实的、只是由幻想产生的理论。”“’列宁也指出,共产主义“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评价。””怀…  相似文献   

11.
波普的伦理思想可以视为其全部思想的根基,主要有以下一些需要关注的地方:其一,道德在全部人的世界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道德不能以科学为基础,恰恰相反,科学应该以伦理学为基础;其二,我们的道德决定是人为的,道德的终极权威是人的良心,我们应该为我们的道德决定负责,不应该以各种名义推诿道德责任;其三,合理的道德决定,应坚持现实主义和消极主义的态度,应注意对实践结果进行理性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姜涌 《东岳论丛》2019,40(9):112-118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的诠释既有德性伦理学,也有规范伦理学。人的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德性伦理学,而人的德行则应该对应着规范伦理学。人的德性与德行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德行显现德性最好就是人生活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即能促进良心得以实现的自我能力。人们的德性或者说向善之心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的保障,还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技术能力作为基础,不论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要想不断成长进步,良心是前提,良规是保障,良能是基础;既要注重修心,也要注意建规,还要注意提能,真正树立向善之良心,形成行善之良规,掌握成善之良能。  相似文献   

13.
如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逻辑结构由假定、思想与行为模式以及道德后果三要素构成,道德后果,尤其是否定性道德后果的制度价值在于作为越轨人的大于越轨收益的越轨成本保障各道德关系领域行为标准的实现.人客观存在精神性的基本需要,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依赖于共享某道德信念的共同体的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道德评价.道德的调整实质是以人的精神性需要为利益杠杆,通过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道德评价在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后果与人的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肯定性道德后果增进行为人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以否定性道德后果阻碍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此即道德规范的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上的良心和宗教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和宗教自由是个人形成自己特有的良心判断,并根据良心判断行事的自由.良心自由是人的尊严的体现,在现代自由权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在司法过程中,良心自由案件的审判往往分为两步,首先确认争议中的行为是否是基于良心的行为;第二步是良心自由的要求和社会利益相比较权衡.西方国家在司法过程往往给予良心自由优于法律的保护,这根植于西方自路德以来尊重个人良心的传统.良心自由在西方的产生,喻示了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的分野.在当代,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少数人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关系着人们是否具有必须的义务、良心、荣誉和幸福,道德诉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救助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至于这些道德范围之所以为人民所看重,则又在于它们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及其成员正常、合理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性学说与道德建设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逻辑上说,如果把人性的内容或特征主要地归结为自然本能或利己之性,那么,在设计道德建设模式时,当然的选择是法制而不是德化。因为,道德是柔性的,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心的良心觉悟,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人的本性就是不可逆转的食色、利己指向的话,柔性的道德在它面前就将黯然失色,无所作为。与之相比,法律的特征是刚性的,它有国家机器的强力为其后援。从而,根据上述人性认识,只有通过法制即法律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才能使人们的行为不得不服从社会利益和公共原则。相反,如果把人性的内容和特征,主要地归结为道德要求或利他之性,则在道德建设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重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失范以人们心理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道德价值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重构失范的道德体系,需要理解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并得到确证的.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独有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确证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超越的重要方式.理解人的本质,是对失范的道德体系进行重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有一段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全集》卷3—5页)即是说,人性主要不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而主要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道德则是对人的某种规范,它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即是说,道德主要不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主要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应当更深刻地认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从特定的道德角度且依据生产力标准和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评价,人的自私观念并不都是丑陋的;同时,人的"利己心"与商品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还称不上足够深刻——因为,他的"经济人假设"以及"道德人假设"没有阐释存在于人们"利己心"、"同情心"背后,决定人们"利己心"、"同情心"的深层致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思想是对"经济人假设"、"道德人假设"理念的升华,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最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20.
多种理论和逻辑在支撑着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人民”政府应该是有“良心”的政府,“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道德”的政府。“人民”政府的“良心”主要体现在它应该是“有耻有格”的政府、“服务”的政府、“公益”而没有“私利”的政府、“讲理”的政府、“光明”的政府、“有责”的政府和“感恩”的政府。“法治”政府的“道德”主要体现在它应该是遵守法律的政府、尊重权利的政府、维护人的尊严的政府、正视人性的政府、理性民主的政府、谦抑克己的政府和宽容忍让的政府。中国社会有必要从建设和培育党政官员的私人道德与良心、公共道德与良心、职业道德与良心,以及强化和培育党政官员的常人关怀与平民情感等方面来建设和培育“人民”政府的“良心”和“法治”政府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