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晏殊作为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其《珠玉词》以清新流丽的语词、天然华美的意象和含蓄雅致的情思见长,后世词人或取用《珠玉词》中的丽词佳句,或使用其艺术手法,模仿其起承转合以继承晏殊词的创作长处。后世词人对晏殊作品的接受形成主要可分为袭用与截取、改易与增缩、点化与仿写三个部分。而历代词人对《珠玉词》的创作接受,离不开《珠玉词》在词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离不开《珠玉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离不开晏殊令词与文人词创作审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寿词、情词以及咏人生苦短之词,构成了《珠玉词》死亡焦虑的主旋律。对时序变更的感知和宇宙永恒的体悟,是《珠玉词》死亡焦虑籍以生成的两条途径,也因此成为词人表达焦虑的主要方式。《珠玉词》的价值与意义均由此见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3.
晏殊《珠玉词》况周颐称为花中之牡丹,而一个多世纪来,除了吴讷《百家词》本和毛氏汲古阁本外,一直没有新的校笺本出现。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林抒校签的《珠玉词》,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4.
以《珠玉词》为研究基点,结合宋初的政局变化与文化思潮,通过对晏殊细腻心理描写之词的探究,考察晏殊在典丽圆融词风下,抒发诸如相思怨别等人生常态情感之时,所传达出的理性情思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揭示晏殊作为一个宰相词人,深情感伤的内心世界,以及这种情感世界与人生价值取向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一。其所作《珠玉词》,被誉为“北宋词坛上的报春花”。对于其人其词,历来颇有评说。南宋葛立方说晏殊“身居富贵而又善言”。北宋吴处厚赞同叔“文章富贵出于天然”。近人况周颐把《珠玉词》比“花中之牡丹”。宋代王灼称颂元献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  相似文献   

6.
晏殊的《珠玉词》中有大量关于时间的词作,并且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词人明显的世间情结。通过这种时间情结,晏殊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情感的深沉感慨和理性思考,即韶华易逝,人生易老,必须把握住眼前的美好人生,扩展人生的厚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7.
《珠玉词》是宋初词人晏殊小令词创作的结集,也是我国词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珠玉词》凡一百三十四首,就其总体而言,基本上系他个人流连光景、饮宴游乐生活的吟唱和一己情怀的抒发。细加分析,  相似文献   

8.
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了吴林抒同志校笺的《珠玉词》,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在《珠玉词》中,吴林抒同志对晏珠的每一首词都进行了校笺,并对散失了的殊玉词进行了补辑,做了很好的工作。它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整理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晏殊词的研究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两首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词坛悼亡双绝"。它们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方面都结合得天衣无缝,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宋代诸多文士以戏谑的文笔乐此不疲地描述怨妇、弃妇和青楼女子时,作者却饱含深情、细腻地追忆了他们过往家庭的温馨生活场景,深情地表达了他们不因岁月流逝而消减对亡妻浓浓的相思情愫。可以说这两首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是最具有悲剧情怀的悼亡词。  相似文献   

10.
冯延巳、晏殊是词体发展史上两位重要词人,且其词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阳春集》、《珠玉词》基本属于酒席文学,采用花间词所肇始的艳情题材。但二人艺术个性同中有异,表现在情感基调和深层意蕴、艺术表现手法和方式、意象和境界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12.
晏殊是宋初著名宰相词人,"及时行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涉及的文学主题。在考察晏殊词学创作之时,发现晏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几乎可以目之为表达晏殊文学思想的一个符号,它承续了前代以来指向内心诗酒声色之欲的特点,反映了在广袤的时间面前对生死的忧惧;同时也表达了晏殊在有限的人生和变化无常的政治生活中,寄情山水自然,为找到安顿内心的路径而进行的深刻反思,研究晏殊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对于理解晏殊的文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剧之后,将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写入艳情词中,使其词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张炎由一己之漂泊落魄,进而对歌妓产生一种同情之感,以尊重的目光来看待这些沦落风尘之中的社会下层女子。出现于张炎笔下的女性,一个个高雅、可爱、可亲、可敬,栩栩如生。他的艳情词成为一种雅化了的艳情词,情味深婉,含蓄蕴藉,耐人品味。正因为具有了这些新的特色,故张炎能在宋元之间翘楚东南。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建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其小说从最初遭到评论界冷遇,到因契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受到左翼文学评论家与国统区作家领袖的一致赞誉,直至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五六十年代,则因其小说"经验真实"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真实"的标准而遭到强烈批判。其小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规范在建立过程中的变动、含混与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腑肺,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文章中选取了《小山词》中几组重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象,从这些词语意象的分析来看晏几道是如何在词中构筑自己的苦情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何其芳的文艺思想不是简单的前后期变化,而是有着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学生时代,他认为文艺是用来表现自我的,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奔赴延安前后,他视文艺为现实生活的反映,追求文学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实用性。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他遵从艺术从属于政治的方针和政策,过于追求文学的政治功利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他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主流话语,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回归文学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团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