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讨论,是围绕着统治阶级的一些具体道德规范(如封建道德的忠等等)能不能继承而展开的,讨论开始,大家对阶级社会里道德有阶级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如何理解道德的阶级性,却有分歧。有人以为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便得出“所谓阶级道德,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结论,多数同志对此  相似文献   

2.
关于“孝”,“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被当作“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提倡的一种道德”,是只能抛弃而无可继承的。作为服务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解放的一环,这在当时是完全合理而必要的。但是在剥  相似文献   

3.
在《史记》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认为司马迁的道德观是进步的,他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揭露与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伪性。如有人说:“司马迁指出当时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的人的道德,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又说:司马迁之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律,居然敢于给道德范畴打上阶级对抗的烙印,这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有人则说:司马迁“不仅区別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是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猛烈的攻击压迫阶级道德,这是他的道德观点的非常进步的一点。”有人更说:司马迁“怀疑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圣贤和所谓仁义道德。而从实际出发,‘已饗其利者为有德’,肯定了另一类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能否被无产阶级所批判继承的问题,已在我国伦理学界争论了多年。笔者虽不敢断言地主阶级道德没有任何可以批判继承的东西,但总觉得一些同志的观点是不足取的。例如,有人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地主阶级道德,但可以被无产阶级继承①。又有人说:朱伯庐讲的“黎明即起,洒扫庭  相似文献   

5.
最近,广东哲学学会举行了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座谈会。会上,除了对吴晗同志在《海瑞罢官》,《论海瑞》,以及他在谈道德的三篇文章中所宣扬的封建道德进行揭露和批判外,还就剥削阶级的道德能否批判继承的问题初步展开了讨论。现将在讨论中的几种不同的意见整理如下: 一、认为剥削阶级的道德只能打倒,不能继承。理由是:第一、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一定阶级的利益中直接引伸出来,并为其服务的。封建道德作为地主阶级的行为规范,是直接地从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的,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他们用以统治农民的精神武器。而无产阶级的道德则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的,是为反对一切剥削制度和私有制服务的。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道德,各有不同的好、坏,善、恶的标准。无产阶级革命不但要同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过去遗留下来的种种旧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因此,必须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实行彻底的决裂,而绝不是要去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德:有封建的,资产阶级的道德,也有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的道德,而占统治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它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封建、资产阶级的道德代表着过去;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的道德也正在改造中;唯有共产主义道德才代表着现在和未来,具有光明而远大的前途。  相似文献   

7.
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爭,是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右派从思想战线发动的进攻所作的反击,是新民主主义道路和旧民主主义道路、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爭学说和反馬克思主义的阶级合作谬论的斗爭在当时的一个重大回合。这一斗爭的历史意义十分值得重视。戴季陶主义是以当时戴季陶的反动理论而得名的。戴季陶反对以阶级斗爭学说来解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主张以什么“中庸之道”来解释它,说什么自尧、舜以来的中国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至孔、孟而中绝,到孙中山才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且说什么要以“国家民族的需要”为它的“最高原则”,不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才是“纯正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长期被否定 ,社会主义道德要“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提法 ,表达了我们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最高肯定认识 ,但承接什么 ?本文认为传统道德中的个体修身道德、家族道德、社会及行业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可以直接为变化了的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所继承 ,而封建的国家政治伦理是应该抛弃的。如何承接 ?第一 ,要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第二 ,要用各种实践方式广泛深入进行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第三 ,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 ,批判继承 ,创造转化 ,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第四 ,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 ,我们还要注意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哲学思想里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天道鬼神等问题是很少涉及。其突出的特点是在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里,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孔子最重道德的修养。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士”“君子”。因之,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封建的伦理教育。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只有封建道德完备的“成人”才适宜于在高位,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封建道德来很好  相似文献   

10.
剥削阶级的道德与被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无产阶级的道德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是否也具有历史继承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六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争论,从实质上说也就是这个问题.我认为,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对立阶级道德的联系性;无产阶级的道德虽然主要是与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存在着历史继承关系,但是对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和一概排斥,也有着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历史继承关系.本文试图对这种关系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各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法律制度、法律观念和文化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立法、执法和人们的法律心理、行为。在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思想和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①社...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就道德继承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有哲学、历史、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参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次讨论,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八月在《前线》杂志发表《说道德》、《再说道德》两篇短文开始的。当时,围绕着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继承什么和为什么可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讨论。可是,到了一九六四年夏季,在林彪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凡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批判继承的意见,都被当作修正主义观点,同“合二而一论”、“让步政策论”、“人性论”等等一起,被列为批判的重点。在当时,笔者也因为曾经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六日、七  相似文献   

13.
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否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认为,道德总是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不具有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理论根据。在阶级社会里,最基本的影响全部社会生活的社会存在,就是阶级的对立。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不能不决定着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道德,也就不能不具有阶级性。所以,恩格斯在明确地指出“所有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之后,就更着重地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甚至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立已被遗忘了(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引者)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之上的、真正人类的道德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一、印度古代社会 印度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半奴隶和全封建式的种姓划分制,或简称“种姓制”。种姓,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阶级”或“阶层”。种姓制就是阶级社会。印度古代种姓(阶级)主要有四个;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  相似文献   

15.
对于生活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不知道和未使用过“封建”一词的,如称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社会为“封建社会”,称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为“封建专制”“封建阶级”“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文人”“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糟粕”“封建头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然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封建”考论》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展开“封建论”。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来,“封建”这个词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社会中常用,文章里常见,口头上常说——例如“封建主义”“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头脑”“封建道德”“封建残余”“封建势力”“封建习惯”“封建文化”“封建本位”“封建意识”“封建割据”“封建政治”“封建地主”“封建文人”“封建官僚”“封建家庭”“封建传统”“封建士大夫”  相似文献   

17.
封建宗法关系的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封建宗法关系在封建政权上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史上,贯穿了一条线索于其始终,这条线索就是血缘关系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关系。在原始社会中,它表现为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又表现为宗法关系。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是以父系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奴隶社会“家天下”统治的继续。在这种宗法关系中,体现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它作为人们之间的一种血缘亲疏关系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正在探论道德的继承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去年所写的《论共产主义道德》一文中,曾经简略地谈了一下,本文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作一些探索。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道德,无非有这么三种:一、剥削阶级的道德(其中包括奴隶主、封建地主、资本家三个阶级的道德);二、劳动人民的道德;三、共产主义道德。因此,探索道德的继承性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探索这几种道德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对它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下面就是我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宗法家庭社会。封建家族是历代封建专制政权维持其统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国”与“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封建法律,无不与家族制度有着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不同的阶级有过不同的答案。中国封建阶级的人物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外国资产阶级的人物说:“黄金可以使人的灵魂升入天堂。”他们的说法五花八门,不过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升大官,发大财”则显耀、光荣。而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对此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崭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