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是福柯的解构对象,也是福柯一生的困惑。关于主体,现代以来的哲学始终包含愤懑和不满;在"主体之死"的喧嚣声中,后期福柯开始转向一种"主体化"工作,从而生成了一种极具美学风格的生存实践哲学。相较于前期的批判与毁坏,后期福柯更多的是从直觉与体验角度谈论主体的。他所谓"关心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新主体之"建构",而他的这一探索(或试验)充分显示了一种生存伦理,亦即一种普泛化的审美主义。对福柯来说,生存是自由主体之建构,也是直觉与体验式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2.
苏醒 《理论界》2010,(6):95-99
在"考古学"阶段,福柯运用其独特的考古学方法研究了诸多领域,宣告了"人的即将消失";揭示出主体只是占据了话语、陈述提供的位置而已;指出作者只是某种人们用来阻止虚构的自由散播、自由使用、自由创作、分解以及重写的功能性原则。由"人的消失"至"主体位置",再到"作者功能",贯穿始终的是福柯对主体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福柯的话语权力生成理论 ,较全面评析阿里夫·德里克对“全球化”进程的解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1 )发展主义是全球化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2 )“全球化”是建立在欧美中心基础上的一种乌托邦主义 ;(3 )“全球化”是以牺牲弱小民民族利益为代价的 ,存在求证存在是一种主动迎接挑战的积极姿态。  相似文献   

4.
贾焕银 《学术论坛》2006,(5):116-120
法律安全是法律所达致的秩序与法律自身规范、事实逻辑自恰性的同一。在法律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安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下的国家秩序,而且包括拓展了的全球秩序和深入了的民间秩序;法律自身安全在具备自恰的规范逻辑结构独断属性的前提下,还应当建立与社会的良性沟通机制。在国家秩序和全球秩序的构筑过程中,只有在一个具体理想图景指导下,在多元规则整合和多元主体契约性商谈基础上,实现秩序维持力量由强制力向约束力转变和主权的契约性面向,才能达致全球化视域下的法律安全。  相似文献   

5.
"人之死"是福柯"作者之死"的逻辑起点,随着现代知识型的废除和新知识型的诞生,作者终将与人一起死亡.作者功能是福柯作者理论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里某些话语存在、流通和运作的特征.作者是话语实践复杂运作的产物,作者形象及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园文化传统和话语形构的改变而改变.福柯改变了关于作者的提问方式,从"谁是作者"转向了"什么是作者",从而开辟了作者理论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福柯的异托邦思想的阐述和批判为核心,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以当代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空间理论转向为核心,分析和比较了福柯的空间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二是以异托邦概念为核心,阐述了福柯空间思想的两个方面,即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与政治思考方式的变革;三是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批判了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指出了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一理论只有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内核和重新进入乌托邦思想的语境,才能克服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曲师 《北方论丛》2014,(2):132-135
福柯通过伦理系谱学翻开"关心自己"的历史,研究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思想,围绕着那一时期各种修身实践及生存的艺术,揭露"认识自己"逐渐遮蔽和吞噬"关心自己"的历史,描述了一个主体生成建构的历史。在福柯的论述中,主体的进程既是各种自我修身实践与道德、权力以各种方式发生关系的进程,也是"关心自己"的道德向"认识自己"的道德与身体体验隐秘聚合的进程,这一道德维度与"主体复归"的问题密切相关,福柯对主体问题的思考也因此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癫狂边缘的审美诉求——感悟福柯的"哲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似乎已成为了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其哲学试验就像在其精神导师尼采那里一样,实际上都是"上帝死了"之后无家可归的现代人的某种精神赌博和灵魂冒险.这个过程既体现为一种审美诉求,又具有某种可能会导致哲学主体疯癫的歇斯底里性质.本文通过对福柯的"哲学行为"的现代性实质及心理实质的探考,试图对现代西方人文语境里某种精神"病症"进行诊断,以期唤起某种新的心灵期待.  相似文献   

9.
贾焕银 《东南学术》2007,(1):120-126
法律所达致的秩序与法律自身规范、事实逻辑自恰性的同一是法律安全的基本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自身安全在具备自恰的规范逻辑结构独断属性的前提下,还应当建立与社会的良性沟通机制.在国家秩序和全球秩序的构筑过程中,只有在一个具体的理想图景指导下,在多元规则整合和多元主体契约性商谈基础上,实现秩序维持力量由强制力向约束力的转变和主权的契约性面向,才能达致全球化视阈下的法律安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批判的主题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外,更聚焦于对主体和本质主义的否定,形成了历史认识论结构从内容(本质)到形式(现象)的转向。在理论层面上,可以视法国现象学为该转向的一定基础,体现为法国实存论现象学向物质论现象学的变迁,以梅洛庞蒂、福柯、列斐伏尔的思想发展这一脉络进行展开。其中,福柯作为重要的一环,在继承梅洛庞蒂的基础上,通过“权力”的介入洞察到观念性主体对物质性主体的取代,阐释了权力对主体采取的规训,进而借助“乌托邦”和“异托邦”的对比,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文化是伴随着社会-国家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公民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样态,与民主政治的治理架构相伴而生.在当代社会实践中,集中体现为一种以权利为本 住的、开放的、民主参与的、多元统一的理性文化.公民文化对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身份、国家认同以及权利意识都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伴随着社会性"活法"(全球法)秩序的自发扩展,发展中国家人们刚刚熟悉并努力建构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后法治时代的诸多挑战,其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法国生态社会主义者安德烈·高兹认为:当代无产阶级已经失去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历史地位.他把"非工人的非阶级"和"新社会运动"看作社会革命的主体,主张将"新社会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高兹忽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文化革命"等"主观力量",这使得他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乌托邦的困境.但是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应该与新社会运动结成联盟的思想对于我们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郑媛媛 《理论界》2011,(4):63-65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人文学科领域掀起的波澜,尤其是在罗兰.巴特与福柯先后提出了"作者死了"以及"什么是作者"之后,著作权法领域中的作者身份(authorship)尤其成为了指摘的对象。然而,作者的法学概念涉及其在文学领域中的运用吗?如果是,那么法律必须确认作者之死吗?换言之,对文学批评理论中"作者"概念的解构是否必然导致"作者"法学概念的消失。本文旨在对文学领域与法学领域中作者概念的不同所指予以揭示,从而得出了否定性的结论,即文学领域中作者概念的解构甚至消失,并不必然导致相应法学概念的消亡,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遇、忽视甚至嘲笑的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却对乌托邦进行了执着的追求.他主张一种时空统一的辩证乌托邦,并将其作为新的社会替代方案的理论基础.哈维的辨证乌托邦思想超越了社会过程乌托邦和空间形式乌托邦的局限,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他用"社区实践"作为社会替代方案的核心时却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因此他的社会替代方案不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帝国》的错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麦克尔·哈特与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奈格里合作撰写的《帝国》是近年来具有全球影响的一部书,它探讨的是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新秩序。该书认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已在当今世界出现,它由一系列国家和超国家组织构成,这就是所谓的帝国。从现代到后现代,从帝国主义到帝国,人类在新世纪将迎来大同安康还是压制束缚?未来的关键,就在于帝国极其抵制力量互动的结果。本文对《帝国》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首先,文章考查了《帝国》所涉及概念和理论的有效性;其次,分析了当代全球范围内帝国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文章认为,围绕《帝国》而起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就在于:资本主义是不是真的像哈特和奈格里所说的那样,已进入了“后帝国主义”阶段;或者说,资本主义是不是巩固了帝国主义的新阶段。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解体之后,重建社会主义理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一项迫切任务.当代社会主义理论重建的焦点在于,重申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没有无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无民主的社会主义.重建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方法论层面上全面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与社会乌托邦、社会主义与人权、社会主义与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重建社会主义理论,迈向马克思意义上"人的社会形式"的社会主义方面,布洛赫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结构-构造理论层面、经济-社会层面、规范-乌托邦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伟和 《中州学刊》2007,16(5):95-100
全球化是一种中性的关于世界不同体系的日益增长的相互联系和依赖过程的描述。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和剥夺导致了一种二元的社会后果: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的分裂、地方文化的破坏、社会大众生计的艰难,另一方面也为"第三世界"提供了反对资本国际霸权主义的全球合作基础。当前存在着"反全球化"、"规制全球化"和"反思全球化"三种策略。反全球化策略其实是误识了资本全球霸权主义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关系,总体策略过于笼统;规制全球化策略是早期"福利国家"治理策略的延续,期望通过新的全球合作来规制资本的全球流动和残酷剥夺;反思全球化策略期望在全球公民社会兴起的基础上,通过全球治理结构的多元化来重建全球人道主义的治理秩序。我们认为,反思和规制的互补和有机结合,才是应对全球资本霸权主义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福柯对传统的权力理论进行了批判,坚持认为权力首先并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同时,知识也是与权力相联的,所谓纯粹的、客观的知识是没有的.福柯选择了"性"作为自己颠倒传统权力理论的重要场所.福柯翻转传统的权力理论,是与他的消解主体地位的理论主旨是一致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对个体涉入的具体的制度、场所和机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北方论丛》2014,(5):111-115
米歇尔·福柯提出了一种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异托邦","异托邦"与"乌托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福柯认为,"乌托邦"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场所,而"异托邦"却是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地方,但是,要想能够深刻理解"异托邦",就必须借助于本身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对福柯的"异托邦"特征,以及他是怎样开发了这一新的空间哲学1和对他的权力、知识与空间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福柯的空间哲学异托邦特质思想。  相似文献   

20.
哈维由空间向度出发,以两个三段论式模式架构他辩证乌托邦理想:一个是通过分析"全球化"和"身体"这对宏观与微观相对的话题,指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平衡地理发展为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另一个是通过对空间形态乌托邦和社会进程乌托邦优缺点的批判考察,建构时空统一的乌托邦。虽然,这样的乌托邦依然有颇多空想色彩,但是它体现了乌托邦思想批判现实和想象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