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意在对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中"'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的成说提出质疑,其研究方法是从"所"字的语法功能方面加以考察,借以认识它的本质属性.其结论是:"所"字结构不是名词性结构,而是一个动词性结构.  相似文献   

3.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4.
模型词性论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词性的性质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围绕着该问题产生了词性相对论和词性绝对论两种理论之争.事实上,词性相对论和词性绝对论并不对立,而是兼容的,区分就在于依托的论域不同,二者可以统一于模型词性论这一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先秦至六朝时期,“甚”的词性并不相同,许多语法著作一直把它当作副词,也有诸多学者在论及到“甚”的词性时,大都把它当作程度副词。实际上,从语法化的角度看,在先秦两汉时期,“甚”主要看作形容词;直到六朝时期,“甚”才逐渐由形容词演变为副词。  相似文献   

6.
"AA神"式是宜昌话-形容词性叠缀短语,它生动活泼,动情传神,市井话语,广为采用.本文从其结构特点、语法功能和表达效应等方面略予论析,并试图揭示出它所蕴含的人文品性.  相似文献   

7.
词典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给学习者提供词语的拼写、发音、词性、意义、词源等多种语言信息。由于摆在学习者案头的词典琳琅满目 ,各有特色 ,因而本文从词汇控制理论、语法、用法说明、搭配、例句和语用信息方面简要分析了几种常用英语学习词典的特色 ,为学习者正确使用相关的词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 :“为了”在名词性成分前面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而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是连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有些人却认为 :“为了”无论在名词性成分前面 ,还是谓词性成分前面 ,都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这些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介词短语的内部构成条件存在分歧 ,也就是在“介词短语 =介词 ?”上的分歧 ,也让人们难于分辨介词和连词。笔者在本文中以“为了”为例 ,考察了介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并试图明确“为了”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言实词的活用,语文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这里,笔者再就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一、“词性活用”或“词类活用”不等于“词的活用”.众所周知,文言实词的活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词性(或词类)的活用,一种是语法功能的活用。古汉语的词性虽然较活,但是,一个词总有它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而临时用如另一类词,这就是词性的活用,或叫做词类  相似文献   

10.
重新给出了重言词的定义。认为一个词通过重叠形成的语法变体比如“人人”,也应看做是重言词。构词法和构形法是构成重言词的两种方式。现代汉语某些双音节词(例如“冷清”)是由多音词(“冷清清”)通过省略形成的,所以双音化的手段除了考虑重叠、附加、复合外还应考虑省略。省略和重叠都属于构形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楚辞》中景物描写具有三个审美形态特征:一是自然山水对诗人心灵的舒泻与治疗,加深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使景物描写初步呈现为对象化的特征;二是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总是不断通过空间的转换来缓释心灵,又使景物描写呈现为流动化的特征;三是受楚地巫觋文化的影响,自然景物与诗人感伤的心境互渗映衬、缱绻缠绵,使景物描写呈现为神灵化的特点,从而使诗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天地神人共舞的审美境界.《楚辞》的景物描写虽总体上仍服从于诗人主体的抒情言志,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但却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价值,显示了古人山水审美意识的端倪.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理想型文学的典型代表。楚国浓郁的巫风是楚辞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始宗教背景。其作用有二:一、培养了楚人热情如火的民族性格;二、成就了楚文化富于幻想的浪漫情趣。  相似文献   

13.
楚辞体是继《诗经》之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地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瑰奇绚丽的文辞、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体式中个性鲜明、独具风貌的诗体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楚辞研究新思维 ,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中西文化比较法 ,他以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 ,相互融通 ,解读楚辞 ;二是感悟与思辩相统一 ,他将诗歌艺术与考据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为楚辞学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体现在:1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2 "《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3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4 《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6.
《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 ,《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 ,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 ,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由于时代文化背景、个人学术态度以及注释目的的差异,在对典籍文献的征引上,王逸、洪兴祖和朱熹的楚辞注释活动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点:王逸以儒家典籍为主,力图把楚辞纳入诗教系统之中;洪兴祖宏征博引、态度开明;朱熹以阐发义理为旨归,简洁切实。  相似文献   

18.
今本《楚辞·九歌》、《九章》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章》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19.
楚国在春秋时代已大量吸收中原文化 ,到了战国时代 ,楚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时 ,北方的儒家思想已为楚人所接受。当时儒家典籍 ,在楚国已很流行。秦统一以后 ,实行“焚书坑儒” ,但齐、楚二地 ,距秦都咸阳较远 ,秦控制力不强 ,故古代典籍及师儒多保存于齐楚二地。《汉书·儒林传》中儒生 ,多齐楚人。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发现说明了战国时楚国儒学之盛。从《孔子诗论》看来 ,它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前儒家对《诗经》的看法。这种看法虽与后来的齐、鲁、韩、毛等汉代学者有区别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多少受到《孔子诗论》等先秦儒家的影响。其中《毛诗》似与《孔子诗论》的说法最近 ,齐、鲁、韩三家可能由于用《诗》劝谏君主、藩王 ,多少要“断章取义” ,故相去较远。但《毛诗》和《三家诗》基本上都受儒家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李贺对《楚辞》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对<楚辞>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与偏好,他与屈原相似的遭遇、相似的现实语境,使他在情感上容易与屈原产生共鸣,这是他对<楚辞>接受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还与韩孟诗派对<楚辞>的继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