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贫穷的奢侈—— 我国人才“高消费”现象透视 广州天河区23个村庄今年招聘毕业生52个,但应聘学子超过4000人,其中有80多位硕士,还有一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计划招聘2个人的林和村,仅报名的硕士就有32个。 南京一家公司以每月千余元的高薪招聘擦鞋匠,在200名应聘者中竟有52位是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日前.新乡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举办了“2013年新乡市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本次招聘会,共有86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前来求职的人员达3000多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000多人次。一是对前来招聘的企业免费提供招聘展位.从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及“新乡人事人才网”、招聘信息栏等各类平台提前发布招聘消息.大力宣传本次活动.吸引各类企业和人才前来招聘求职。三是深入新乡学院、  相似文献   

3.
一是组织专场招聘会。日前在商丘师院组织专场招聘会,共有292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701个,吸引1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前来求职.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700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合理的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从而给大学生们提供了用武之地,自主择业使毕业生谋职手段频频出新。登报招聘人才的比比皆是,而登报求职的不多见,大学毕业生做广告“推销”自己却是新闻,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告专业3名应届毕业生自费登报求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名毕业生的自我推销广告得益于自己的专业优势,广告进行了精心独到的设计,赢得了择业的自主权,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许多城市的电脑网络开通人才信息库,供用人单位与求职人才双向选择,一些大学生捷足先登,敲动计算机的键盘,上网求职。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上海热线”的人才信息库栏目,发布了自己的求职信息,不到半个月就有多家公司请他去面试,很快便顺利地选中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网上求职,对于有联网的人才库来说无疑是明智之举快捷而方便。 赶集求职更受大学生的青睐。一是因为其所需费用少,二是供求双方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赶集是人才市场的借用词,指的是参加各种人才方面的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最后找到中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邵建伟 《人才瞭望》2014,(12):57-57
2014年以来.新密市人才劳力管理服务中心采取多项服务措施.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充分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各类就业需求。一是求职登记服务。对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了解其所学专业、就业愿望和服务需求进行登记.截至目前,共求职登记114人。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招聘工作愈益科学化、严谨化。招聘过程一般包括筛选简历、笔试、面试及试用。近年来.面试测评挑选方式尤其受到重视。面试在求职中至关重要,若求职者面试发挥出色.则可弥补笔试或其他条件的不足。然而,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中却常遭挫败.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面试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地人才市场已初步形成,各种形式的招聘广告也随处可见。但仔细审视一下,招聘单位对招聘对象的要求未免过于死板,除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条件外,大多数单位都提出了应聘人员需具有三至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并无不妥,工作三至五年,年富力强,驾轻就熟,求之不得。可这只是招聘单位的一廂情愿,事实上,许多单位连续到人才市场摆摊设点,连续刊登招聘启事,可达成协议的并不多。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符合条件的招聘对象不多。前些年我国教改步子迈得不大,学科结构不甚合理,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些人目前虽基本具备应聘条件,但僧多粥少,不能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8.
一、“专卖店”:校园招聘 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应届毕业生.最为常见的求职方式就是校园招聘,这是学生独享的求职“专卖店”。每年都会有很多公司到各大高校开展校园招聘,而且越是著名公司越会主动进入校园大张旗鼓地招聘,因为他们认为这不仅是广纳良才的好机会.更是宣传公司形象的极好平台。  相似文献   

9.
据媒体报道,2015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51.9万人,将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分析显示,移动互联网行业招聘增长明显,房地产、快速消费品等行业需求出现下滑。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1日,广东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4.61%,再次出现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低于专  相似文献   

10.
纵观1995年海南省人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趋势,与94年相比仍呈现供求两旺的特点。一年来,进场求职登记39339人,其中本省27645人,硕士以上学历569人、大学本科学历9276人,高级职称812人、中级职称6345人、初级职称9322人、其它22860人。有19760人通过海南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人才劳动力市场找到了工作,成功率达32%。企业在市场设点招聘的有1400多家。其中企业单位1089家、事业单位57家、单位委托招聘458家、个人委托招聘1366人。招聘岗位共1800多个。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某企业经理章某,三年前硕士毕业后进入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任职,由于其工作表现极为出色,单位领导对其极为器重,工作期间多次给他加薪,并且给予其破格晋升,一年前就已将其升至公司总经理。章某升迁后工作业绩蒸蒸日上,但是近日来他却多次在公开场台表示在该公司已无发展空间,并表示要离开该企业。  相似文献   

12.
刘强 《人才开发》2007,(5):49-49
“求职包装”已经是个不太新的名词。花钱将自己的求职介绍信和简历精美地装订成册,这已经是每一个求职者的起码装备。今年,在一些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中,又有了更新的“装备”。为了在求职应聘中增加取胜筹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在原来仅仅“包装”简历证明信件的基础上,真正大把大把花钱“包装”自己了。  相似文献   

13.
某高校一名新闻本科毕业生走上求职之路时,正好他原来实习的市报招聘记者,这使他兴奋不已。因为在半年的实习期,他进入情况特别快,所采写的20多篇稿件不仅被全部采用,其中有两篇还上了头版头条,上上下下对他一片赞扬声。报社给他的实习鉴定是:"新闻基础理论功底扎实,新闻敏感性强,新闻悟性高,业务能力强。"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笔试面试,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由此他以为,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均在自己手里,看来被录取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最后的录取名单上看不到他的名字,使他大跌眼镜,如坠五里雾中。后来他的实习指导老师、一位资深记者…  相似文献   

14.
《人才瞭望》2009,(8):47-47
日前,新乡市人事局组织开展了“人才网络招聘周”及“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活动。此次招聘活动共注册参会单位1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个,网站日访问量2000多次。其中。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参会单位85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参会求职人员2800多人。签订初步意向980多个。“人才网络招聘周”及“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免收一切费用,  相似文献   

15.
如今,不少高校毕业生青睐高价整容,大搞“形象工程”,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能在求职大战中多一个砝码、多一份把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才貌兼得、内外双修自然最好,但如果刻意在美貌上大做文章,以此作为求职的门票,多少就有些舍本逐末了。这种人才外在形象的苛求化倾向对大学生的求职导向很有害,不利于培养靠才干和实力赢得承认、赢得尊重的意识及能力,容易滋生虚浮之风。进一步说,这种  相似文献   

16.
求职信又称自荐信,是求职者 向用人单位或者有关领导介 绍自己的主观愿望,展示个人才干,以便使对方接受和录用的信件。求职信是目前大中专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段。尽管一封求职信并不一定保证你能得到理想的工作,但它能够使你受到重视而获得面谈机会。因此,求职信被称为开启用人单位面试之门的“金钥匙”。要想写好一封准确得体的求职信,应该做到: 一.了解社会需求,分析不同单位与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专业人员时,不但要求品学兼优,而且要…  相似文献   

17.
8月13日洪洞县人事局在县城举办了第五届人才交流会,参加招聘的单位72个,求职应聘大中专毕业生800余人,达成意向928份,会中有38个职位签定了用人协议,当场办理了就业手续.人才交流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日前,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发布了针对全国各地高等院校200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状况的调查报告,从求职前期和求职后期两次跟踪调查的结果来看,在 “漫长”而曲折的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的择业心态和求职期望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回归现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四川省有位家境贫寒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先后花去3000多元,超过他父母亲在家一年的种田收入。而广东某外语院校2006届本科毕业生小林求职半年末果,却花掉了4200元。大学毕业生为找到一个工作岗位,竟花去三至四千元钱,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性,却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首因效应在求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既有工作岗位的供给与需求比例失调的原因,又有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上的原因,还与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技巧有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努力。就学生自身而言,掌握求职中的方法和技巧,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是毕业生接受就业训练的内容之一。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对毕业生求职具有可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