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袖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成复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出版。本书以审美活动方式为纲,剖析了中国古代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深入论述了中国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范畴,对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应用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管理学博士张洪兴教授的《组织美学论纲》便是其中的最新奇葩。从目前国内文献资料的检索看,以"组织美学"名字出版的专著只有《组织美学论纲》这一部。可以说,该书是组织美学领域研究的拓荒之作,带有明显的始创性。纵览全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联系实际,深度概括作者联系现代组织的变化、特点和规律,认真梳理和总结组织发展变化中的美学问题,论述了  相似文献   

3.
应用认识论的观点,并根据《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研究了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主体对“认识情境”的选择会导致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审美主体的主导性和创造能力也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接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987年总目录     
文学、语官J.几峭.二唯.几..二3 3 33增《后山诗话》作者考辨苏轼、文同论观竹、绘竹与寓竹严羽“别材”说臆札浅论柳宗元山水诗意境的独特性论台湾歌谣及其流变论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命运观寿宁方言的语音特点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唐诗美学论纲“拉普”思潮与太阳社台湾近期小说发展管窥严羽、刘克庄诗论辨析鲁迅与新时期小说 —对新文学七十年发展的一个侧面思考 “凤皇”探源我们的旗帜在山顶飘扬试谈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批评古典诗词审美活动杂谈莎士比亚的意象漫谈《切韵》“俊”母质疑 史学英商否认海关洋员关于…  相似文献   

5.
价值论美学,是以价值哲学论为基础、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建立价值哲学理论的必要性,以及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价值活动,来说明价值哲学论是价值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围绕当下正在展开的有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争论,重温马克思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论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回顾并比较李泽厚、朱光潜、朱立元对实践概念理解的异同,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同时指出董学文等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具体而言就是将美学的哲学基础从近代以来单纯的认识论转移到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根基上,在思维方式上由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换为关系论和生成论。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肯定人生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在世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中一个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肯定审美活动也是人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发生重要变化,从把探究美和美的本质当作美学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的现成论思路,转换成把探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及其现实展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生成论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8.
皮朝纲先生是建国后在美学界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起步较早的一位学者,70年代,已初现成果,《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书,便收录皮先生数篇文章。其后,皮先生辛勤耕耘,成果叠出,数年间先后出版《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合著)、《静默的美学-禅宗与中国古典美学》(合著)等几部专著和大量论文。对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贡献甚大。具体可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理论研究园地里一株绽开的鲜花──《毛泽东思想论纲》评介何世芬由著名学者、博士导师郑德荣教授主编的三卷本《毛泽东思想论纲》,最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及其发展的总体上,比较全面、系统、严谨地论述和评介毛泽东思想的专著。全...  相似文献   

10.
马丁·布伯《我与你》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一致。《我与你》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其审美活动理论:审美活动是体验性、想象性的主体间的对话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取决于主体对待事物的方式,生命的意义就在本真性的审美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作者篇名期页胡经之、荣伟,口n舀,L no钟文顾丽萍王许林78 1 10 1926 【文学·艺术·美学】艺术美的探求 —台湾及海外华人美学一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台湾文学从《傲慢与偏见》看奥斯汀的恋爱婚姻观(英文)随机应变翻新出奇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态和体系初探论文学与艺术的关系论审美活动论江淹《杂体诗》及其序寒山子与寒山诗一n内n几‘60 Jl厅‘9口J性民Ut‘许渊冲刘丽川、张卫东郁龙余章必功陈乃刚 【语言·文化】三谈“意美·音美·形美”说介词“自”(之一)略论文化交流东周旅游岭南民俗散议八0 not‘﹄卜O即.0斤‘几00叮O即景海峰刘小…  相似文献   

12.
杨守森副教授的《艺术想象论》是一部观点新颖、建树独特的文艺美学著作。在目前学术界有些沉寂,好书少见的境况下,读到这样一本书,确能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艺术想象,作为文艺心理学乃至整个文艺学、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含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构成等若干方面的秘密;关涉到文艺本体论、创作动力论、创作源泉论、创作形态论等文艺与审美活动的许多重要问题。选择这样一个基点探视文艺学与美学领域的规律无疑是十分必要而又异常艰难的。其必要  相似文献   

13.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4.
汉朝的建立和五行学说的风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力图找到宇宙论的根据,从而形成《白虎通》的音乐论体系;而《淮南子》则承庄子而采儒家及五行思想,却难以弥合其中的缝隙。汉朝的灭亡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中断了儒道两家音乐论以政教为鹄的取向。于是在玄学大兴的背景下,嵇康以道家音乐论为基础,改造了《乐记》以“乐”为核心的儒家音乐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声”为核心的新的音乐美学,实现了音乐美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诗论》是一部系统地运用西方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并融合中西方美学观点的力作。《诗论》以西方的诗论对中国的诗歌和诗论进行分析和阐述 ,使中国传统的、感悟性的艺术具有现代科学的理性色彩 ;以中国的诗歌和诗论印证或纠正西方诗论的某些著名论断 ,使之更为科学或全面。《诗论》构筑了“和”的美学体系 ,该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根基中 ,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6.
《莎剧论纲》:突破和超越雷成德如果说,一部艺术创作使读者得到无限的惬意和审美愉悦不足为奇的话,那末,一部学术专著取得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就不能不令人特别关注了。西北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薛迪之的《莎剧论纲》就是这样一部理论著作。在《论纲》之前,薛迪之曾主...  相似文献   

17.
康德美学思想一个的重要方面是探讨了审美主体的情感、想象力、理解力、心意状态等心理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形态及其作用。这一侧重于审美活动主体性和自律性的审美心理论,对我们认识人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康德审美心理论是近现代资产阶级心理学美学的理论渊源,它推动了近现代审美心理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新的角度新的构思──《马克思主义论纲》评介贺安敬由亓子杰教授和杜金亮副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已由石油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专门为此书作了序,在此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参加过几次讨论并读过部分初稿。出版后,我又...  相似文献   

19.
巴·布林贝赫是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纵观他的《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蒙古诗歌美学论纲》、《蒙古族英雄史诗诗学》和《直觉的诗学》等4部研究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诗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个性概括和发展;二是运用美学和诗学理论,对蒙古族诗歌和英雄史诗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他的诗学理论体系是从个人审美体验和诗学理论主张出发的、富有创见的、现代性的活态结构。  相似文献   

20.
黄钊教授的新作《儒家德育学说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于2006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论纲》由“导论”和“儒家德育学说的开创形成”、“儒家德育学说的演变发展”、“儒家德育学说浅评”、“儒家德育学说与当代文明”等篇构成,共42万余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儒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