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玉林 《领导科学》2012,(13):47-49
唐玄宗李隆基是继太宗李世民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唐代皇帝,史学家们将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历来颇受推崇。范祖禹在《唐鉴》中说:"开元之治,几与正观(贞观)。"但是,在他执政的后  相似文献   

2.
郑强胜 《领导科学》2006,(22):46-47
大唐盛世是如何由盛转衰的?这一问题吸引了诸多史学家探寻的目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的史学家在解释这段历史的时候,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了客观因素,而对人的因素考虑不多。笔者认为,唐代由盛转衰,除了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人,即唐玄宗。从盛世到衰世,唐玄宗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人与这段历史,又应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些什么呢?“开元盛世”为何能出现在唐玄宗登基之前,唐朝恢弘的气势已经显现,“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社会经…  相似文献   

3.
大唐帝国自唐太宗“贞观之治”起,由于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发展迅速,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繁荣。尤其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年间,唐朝的强盛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顶峰,即是后人所乐于称道的“开元盛世”。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价十三钱,青、齐间仅三钱。天下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到天宝年间,大唐帝国开始走向它的反面,社会政治日渐黑暗,贪污腐败盛行,到天宝年间达到了有唐以来的极点。李隆基整日纵情于声歌酒色之中,失去了往昔锐意进取的政治抱负。朝庭当中,麇集了一大批贪官奸佞,这些人只顾敛财受贿,损天下而肥己。另外一些鸡…  相似文献   

4.
“盛世”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相似文献   

5.
国家之兴衰治乱,原因有多种多样,但追根溯源,大都出在“吏治”上。为此,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就领悟出了“治国先治吏”的治国方略。“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吏治清廉,则同泰民安;吏治腐败,则国破家亡。纵观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6.
张说作证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0,(24):107-110
<正>张说是唐玄宗开元名相,也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和开元时期的文坛领袖,这是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的;然而他做秘书时为魏元忠作公证,当着武则天的面怒斥张昌宗,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张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则天时  相似文献   

7.
先讲两个故事:玄宗尝临镜不乐,左右曰: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 我们知道,唐代的审美观念与现在不同,以体态丰满为美,有唐代仕女图为证,一个个美 女都十分富态。至于“杨柳舞断女儿腰”那是唐以后的事了。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深知 兼听则明,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他说: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 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边。”所以才有了 开元盛世,也不失为一代名君。  相似文献   

8.
宋璟的清醒     
<正>唐朝名相宋璟,因协助唐玄宗创造了"开元盛世"而彪炳青史。在担任宰相之前,宋是广州都督,由于为官公正、政绩突出,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升任宰相后,广州官民为他竖立了一块"遗爱碑"以示纪念。换了别人,对此高兴还来不及(有的官员没人主动立碑的话,说不定还要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才问题。中国历史上朝代兴衰更替的过程中均活跃着一批英姿勃发的英雄人物。具体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围绕在开明君主周围的智能超群的人才功不可没。反观任何一个行将就木风雨飘摇的王朝,可以发现,统治者对人才的忽略和贬抑构成积贫积弱的根源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用人问题是造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9,(4):102-106
乾隆死后41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这绝对是那些“盛世”论者最为忌讳的一个提示。大家知道乾隆之死,也知道鸦片战争,但大家并不在意这两者之间,只相隔了仅仅41年。按“盛世”论者的误导,好像乾隆以后,又过了好久好久“盛世”,大清王朝才衰败的。  相似文献   

11.
正口蜜腹剑——人前与人后的两面古代官场两面人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唐代的李林甫。开元二十三年(735),李林甫被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张九龄同朝为相,一年后又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3)病逝,是唐玄宗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排斥异己、阻塞言路、独断专行的恶迹可谓罄竹难书。这一点,其实唐玄宗自己也心知肚明。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逃至四川,有一次和给事中裴士淹点评即位以来所任宰相,当  相似文献   

12.
如此帝国     
雍正的帝国情况不妙。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  相似文献   

13.
张晓政 《决策探索》2013,(20):75-76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主要实行郡县二级制,一郡之内军政财大权均操诸太守一人。太守之得人与否,直接关系一郡治乱兴衰。汉代吏治历来为后世所推崇,正如《旧唐书·良吏传》中所赞叹,“选任之道,皇汉其优”。有鉴于太守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考察汉代吏治,太守无疑是最重要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开创“康乾之治”。他重视吏治,曾说:“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在惩贪与奖廉之间,尤重奖谦。故其一生不遗余力扶植奖励清官。 最先受康熙扶植奖励的清官是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可 《决策与信息》2005,(10):67-72
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改。  相似文献   

16.
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亮 《决策导刊》2006,(12):13-15
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法治是规则之治,而非意愿之治;法治是良法之治,否认“恶法亦法”;法治是民主之治,反对“权力无制约”:法治是平等之治,不承认“法外特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清、慎、勤”三个字,在清代出现的频率应该是最高的,它实际上就是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为官之道,也就是清代官吏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8.
偶翻《明朝小史》,看到这样一段记述:“帝(明太祖)治贪官,法律甚严,赃至六十两以上,俱剥皮贯草。凡府州县卫所衙门之左,特立一庙祀土地,为剥皮场,名其庙曰:皮场庙。又于公座旁,置一剥皮贯草之袋。”明太祖朱元璋将贪官剥皮贯草,并将剥皮贯草之袋置于官员的公座旁,虽是警戒,但显然过于残暴。然掩卷而思,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惩治的决心之大还是值得肯定的。想想明初有“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记载,当然不会毫无根据。明承元后,能够扭转元末官场的腐败风气而有百余年的清明政治,与朱元璋的狠抓严打是不无关系的。由此笔…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因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和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而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正是在“明儒暗法”的高度成熟的政治统治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封建统治得以长久延续。因此,研究《韩非子》的吏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启示之一:治国先治吏,治吏要先知人性“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一国的治乱,最重要的就是要治理好官吏,通过治理官吏达到“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  相似文献   

20.
星云大师:自古以来,臣子嘴脸,千奇百怪,我归纳为“四种臣子”。 崇年先生:哪四种臣子? 星云大师:一是乱臣。乱臣又称奸臣、僭臣、贼臣。这种臣子不管大臣小臣,只有坏事,不会成事。自古以来.秦始皇的辅弼之臣赵高、唐玄宗的宰相杨国忠、宋高宗的宰辅秦桧、明崇祯的太监千岁魏忠贤,这些人都是瞒上欺下、一手遮天的乱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