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在古今文学演变中,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时期的艳遇模式的引入和故事发展的两种分化状态、明清时期初具完备的形态、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形态。此三个阶段显示出在时代选择和儿女恋情两种价值标准的影响下,范西爱情模式因不断地吸收新的时代因素而呈现出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他由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今天文学话语系统中的商圣、兵圣、情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范蠡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主体意识渗透的产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他由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今天文学话语系统中的商圣、兵圣、情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范蠡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主体意识渗透的产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两汉时期,共工的形象呈现出逐渐变坏的发展历程,由最初有褒有贬的中性形象,逐渐演变成一个无道、不仁、不义的反动者,再渐变为集反动性与破坏性于一身的恶神。共工的身份,由最初尧的臣子,逐渐演变为品性恶劣的早期部落首领,再转变为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破坏天体秩序的天神。共工形象逐渐变坏的原因,主要是受古代"成王败寇"历史观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知道诸暨是因为一个美人——西施。 到了诸暨才知道它曾经是2500多年前越国的故都。2007年4月6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来游览浙江诸暨市的西施祠。[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水货"一词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其词义最初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发展到后来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再发展为表示劣质商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又表示平行进口货。通过对"水货"词义演变的考释,可以看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历史原因、词典规范作用的影响,普通话词汇系统在对方言词语的吸收过程中应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水货”一词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其词义最初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发展到后来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再发展为表示劣质商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又表示平行进口货。通过对“水货”词义演变的考释,可以看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历史原因、词典规范作用的影响,普通话词汇系统在对方言词语的吸收过程中应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日本,由于《庄子》《淮南子》《吴越春秋》等汉籍的流布,西施故事也出现在一些日本文学作品中。中日文学中西施故事的演变脉络有相似性。中世军记物语《太平记》中的"西施与勾践相爱"这一独特的情节是受"中世史记"及《长恨歌》的影响而来。近世净琉璃剧本《吴越军谈》中的西施故事是在《太平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来。  相似文献   

10.
西施籍贯考     
春秋吴越争战,越败夫椒。勾践为复国雪耻,听文种“九术”,献美惑吴,于诸暨苎萝山下,觅得爱国美女西施,郑旦。她们双双忍辱负重,衔命入吴。吴亡后,一说西施被沉于江,一说随范蠡而泛五湖。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流传以迄于今,世人多知西施为诸暨人。历代经史典籍亦多记载,已为历史定论。但至明清之际,有萧山来斯行、毛奇龄者,撷取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郡国志》作的一条误注孤证,提出“西施属吾萧”之说。但当即遭到众多学者的驳斥,此说昙花一现,终于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1.
墓碑文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应用类文体之一,自两汉以来不断发展,其稳定而长久的创作实践蕴藏了重要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发展的前期,是厘清其文学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两汉时期,碑在物质意义的基础上确立了文体意义,并在史传的文体渗透下确立了前传后铭的体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史笔倾向。自建安末曹操禁碑政策重新确立墓碑刊立的官方权威后,碑文渐渐失去了两汉时期的补史功能,门阀制度下的社会文化也迫使墓碑文放弃了实录属性,转向对形式美的追求,并逐渐形成了“文”的自觉。墓碑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独立的篇章布局、工整的程式结构与骈俪的语言特征,这一转型揭示了碑文从两汉“史笔”到南北朝“文笔”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志怪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蛇的记载,其中的蛇往往具有神性,蛇的出现或者给人带来富贵,或者给人带来灾难。这些神性的蛇故事的产生又与古代宗教、原始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是原始社会崇拜蛇的部落对蛇的描述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一朵异彩独呈的奇葩.文章论及先唐悼亡诗的内涵、发展轨迹;从整体上把握悼亡诗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列锦辞格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中唐踵继初唐与盛唐,在列锦模式上又有了四种新的变化。列锦辞格在中唐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它对诗歌作品意境与画面感的营造,对诗歌韵律美的营造,都有很大作用。不过,中唐诗歌中虽然列锦辞格的运用相当普遍,但也有许多形式上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种情况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小说中的梦,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包括三种类型:因梦示教、梦获情缘、梦中时空,表达出唐人的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是道教人生观、世界观透视下的现实人生、情爱姻缘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叙事性的角度对前唐及唐代小说观念所作的历时考察表明,自汉至唐,各种小说类型的兴起与不同时代学术主流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唐人对不同小说类型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唐“小说”源出魏晋六朝的“志人”而增加了叙事因素,但与杂史有别;唐“传奇”源出魏晋六朝的“志怪”并融合了史部杂传类的人物别传,而与唐“志怪”有别。三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却沿着各自的道路分镳并驰。故在小说研究中,对唐小说各种类型作出较为严格的区分,并以唐人的小说观念作为界定具体作品的重要标准,这样做似更符合唐人小说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7.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8.
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形象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符号,包容了更深刻和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关注关羽形象在民间传说中的造型及其与文学、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以前的AABB式形容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唐以前形容词AABB叠加形式的语法结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分析了唐以前AABB形容词语在结构、功能和语法意义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土后与中国文学积极融合,作为人生具象的小说也融入了斑斑佛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出现了以寺院为活动场景、以僧众为表现人物、以世俗化为倾向的传奇小说。分析佛教因素在传奇小说中的投射印痕可以看出,佛教在艺术手法上,包括题材扩大、人物塑造、结构创新以及创作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小说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佛教思想在士大夫阶层的渗透,也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和国人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