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译的归化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理解 ,而翻译的异化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 ,归化与异化之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但异化的优点却是更符合全球文化交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活动受到译语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制约翻译活动的译语文化语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译语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心理、文化交流程度等.本文借助文化翻译观的研究理论,探讨诸语境制约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译语文化因素在译文里的介入是不争的事实.以<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为例,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仔细分析译语文化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介入的范围和程度.可以看出,文学名著的重译走的是一条从倾向归化到注重异化之路.另一方面,对同一时期的重译作品的比较分析也表明,不同译者在处理译语文化介入上同样存在着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连贯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同声传译译语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现有的同声传译质量评估文献没有具体地定义和阐释译语连贯,使其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结合同声传译的特点,从语言学角度定义同声传译的译语连贯,认为译语连贯包含语义连贯、形式连贯和语境连贯三层含义,并建立一个译语连贯模型,以具体解释连贯如何作用于同声传译的译语质量。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存在着对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误读""漏读""混读"现象。误把异化理论当成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加以研究、分析,进行学理上和运思上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异化理论属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马克思从来没有肯定过异化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集中阐明了自己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扬弃其唯心论或直观机械性,彻底翻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异化理论,用自己全新的异化劳动和异化实践理论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是和异化劳动论有着内在的客观联系的。在其第一次哲学翻转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从"工人同生产的关系"出发,目标是"消灭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对于劳动或异化劳动的根本否定性理论。马克思在构建异化劳动论,完成其对黑格尔的唯心异化理论的第一次哲学翻转的同时,也在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构建了异化实践论。马克思异化实践论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目标是"改变世界",是关于异化实践或实践的未来肯定性理论。针对费尔巴哈等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再次发挥了哲学的翻转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与黑格尔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学理上、理论上阐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异化实践论思想,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都有着很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文化融合的国际大环境入手 ,指出文化融合必然推动语言的发展。汉英都是全球性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汉文化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 ,对外推广汉语言文化是当务之急。同时汉语接受异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异化翻译具有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广的接受空间。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它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它更是语言间文化信息的传递,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往往将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手段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种。对英汉语言互译进行研究,可知在跨文化翻译中,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另外,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人的现实需要与精神需要,学习者应充满精神驱动力并伴有现实成就感,作为一种劳动形式的学习也产生了马克思理论中的异化现象。尤其是目前学校里的学习在其价值观、目的、过程中都存在异化现象,这使得学生非但不能在学习中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反而会受学习本身束缚与奴役。若要使学习回归其本来意义,需要社会、教育部门、教育者、学生本人共同努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回归教育的本意,也才能实现我国对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9世纪,新罗人中出现了一些专门以信息沟通和语言翻译为职业的"新罗译语"。这些人大多是曾旅居唐、日本的新罗侨民,他们对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相关国家的文化、民俗、日常生产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和生活环境使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群体具有谙熟中、韩、日三国语言文化、一专多能、联系广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中,衔接手段是存在异同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握好两种语言在构建语篇连贯上的异同,充分发挥译语优势,摆脱源语的束缚,转换或增添衔接手段,译出能符合译语习惯、确保译语语篇连贯的译文;但同时也要承认译语和源语的优势均等的情况,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一致的情况下,保留原文的衔接手段,实现译文内容的“信”,形式上的“达”。  相似文献   

11.
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诗经·硕人》的英译为切入点,考察异化翻译的特点和作用,认为异化翻译是传达文化因素的最佳策略选择,对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异化与归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这是由译者的性质和读者的要求决定了的;异化常用做归化的辅助手段。在具体运用中,译者必须讲究分寸,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与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但是,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译者都应恪守一条原则,用鲁迅的话来说,“一应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相似文献   

13.
对于马克思“异化”论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异化”主题的联系人们比较熟悉 ,而相对忽略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二者在概念内涵、批判倾向、解决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逐一描述 ,为大家更深入触及马克思及西方现代派作家们的思想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关联语境与交替传译的最佳译语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言语交际的语用学新观点,该理论对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翻译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也是口译研究的新热点。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交替传译,认为口译是一个基于关联语境假设的推理一直显的过程。译员可以利用关联理论的最佳相关原则进行最佳译语选择,运用顺译、词义扩大化、化繁为简、化简为繁以及灵活翻译等策略以有效地努力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课堂中影响学生体育课堂练习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异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异化扬弃的途径,为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撑与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异化和归化是英汉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异化和归化译法各有千秋.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合理、适度地使用异化和归化法,才有利于中英文化的顺畅交流,才能促进中英文化建设的互补和繁荣.  相似文献   

17.
《西番馆译语》和"西洋馆华夷译语"是乾隆敕谕编纂的两种汉语和民族语、汉语和外语对照的"华夷译语"。学界对两种译语有过一定关注,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二者内部关系尚不明朗。本文从外汉对音的角度出发,结合《川番译语》等"华夷译语",考察了《西番馆译语》和"西洋馆华夷译语"注音汉字和注音字组的特征,发现二者在用字、对音层面的一致关系,并总结出两种译语的核心对音模式。这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华夷译语"的语言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通过对肯定的文化的界定和批判,得出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即,肯定的文化是一种"伪文化",是消解人的反抗维度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论专业异化     
专业异化指人们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把专业绝对化、把人完全专业化的现象。从专业名称出发,用专业属性规定人的特性,人异变为专业的符号,人的全部等同于专业功能。专业异化是消极的,专业教育代替了整个人才培养;片面强调专业功能,人异化为工具;"专业"名称遮蔽了专业实质和专业人性。对于专业异化的消解主要依靠观念鼎新,配合一定的措施,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有望得到缓解。目前,对于专业异化问题的探讨更大的价值在于理论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归化和异化问题是近年来翻译界一直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由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的。归化就是译者从译入语的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语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是一种"读者向的"翻译。异化是一种"作者向的"翻译,即译者将译入语的读者引入作者及其文本。在实际翻译中,可以依势而定,通过强化信息增补、联想翻译法、概念翻译法等将两者相互交融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