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有错位现象 ,强调了尊师 ,忽视了爱生。新的教育观念要求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按需设教”。  相似文献   

2.
为师有为师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安宪 《中州学刊》2005,(3):154-156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有久远的师道传统.师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师之道,是对教师而言的;二是尊师之道,是对社会及学生而言的.过去讲尊师之道者多,讲为师之道者少.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尊师之道隆重,为师之道方可宏富;为师之道宏富,尊师之道必然益彰.  相似文献   

3.
李叔同于1905年编《国学唱歌集》,是其音乐事业起步的标志,而次年他在日本编辑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则标志着他音乐事业的升华。研究李叔同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必须追溯《国学唱歌集》的出版和《音乐小杂志》的创刊。这也是研究李叔同音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叔同先生是在二十世纪初年即已蜚声艺坛的巨匠大师。1980年当先生百岁诞辰曾由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举办先生书、画、金石、音乐展览;今年逢先生四十周年忌辰,谨就所知,将先生身世品德艺事业绩,粗陈概略。李叔同先生(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世居天津,父亲李筱楼是清道光进士,母亲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伦理考问的起点,也是当代伦理大厦构建的基石。重新检讨人性,须从人的自然存在和文化生存两个维度着手。就自然存在而论,人性即人作为自然存在者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从文化生存来讲,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存在本性、文化生存本性和文化血缘本性。整合论之,人性即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敞开为因生而利、由利而爱。因此,以生、利、爱为主轴,以自由为终极目的,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为"目的——手段"论,构成了人性的完整蓝图。  相似文献   

6.
1902年,李叔同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李广平"的名义在杭州参加了乡试.此后,人们便开始将其祖籍视为浙江平湖.虽然如此,研究界对李叔同祖籍地的研究一直未停止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否定"平湖说"的依据仍然值得重视;支持"平湖说"者依然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同时,随着资料的进一步被发现,李叔同母亲的籍贯为平湖的观点开始引起研究界的注意.本文即为此问题的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2年3期发表陈珍珍先生《一代艺术大师李叔同》一文后,在读者中间引起热烈反应,许多同志来信希望与作者联系,以便进一步了解李叔同事迹,也有一些同志对文章个别提法予以订正,或补充一些有关材料,现择二封来信刊载于此。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师德的重要性,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师德的核心就是师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是为师的根据。那么什么是师爱呢?师爱内涵丰富,师爱的内涵有很多解读方法,但我觉得要想理解教师的爱,必须从三方面理解,那就是师爱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广度,指的是爱的对象,包括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内在统一;深度,指的是爱的品质,体现在把最爱给予最需要的学生的深刻性;力度,指的是爱的能力,体  相似文献   

10.
人们称誉教师是燃烧的蜡烛,“照亮别人,毁掉自己”;人们颂扬教师是热忱的船工,载着莘莘学子,划向科学的彼岸;人们更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更高尚的职业。人们给予教师崇高的荣誉,也给予教师历史的责任。然而,教师如何自尊自重,不负人民的厚望呢?教师的本质是“表率”,教师的天职是“爱生”。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爱生是教师的力量源泉。我爱优生,常常引导和激励他们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告诉他们:“无论走到多远,太阳总在前方”;我爱“差生”,它是衡量师德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懂得转变一…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上,不仅中国有尊师的美德,在其它一些国家,也有尊师的传统和习惯。 颁发奖状 泰国每逢一月十六日教师节这天,从曼谷到一些地方都要单行庆祝仪式,向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2.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我国从古至今,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范例不胜枚举。现摘编几则小故事,以飨读者。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  相似文献   

13.
陈茜 《学术研究》2002,(5):121-125
“爱人生而不留恋人生”是废名小说一个始终贯穿的命题 ,这一命题蕴含着废名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对宇宙人生的参悟 ;爱人生是他文本中体现出的母性化的乡土情结 ,不留恋人生则是他而对现实的苦难产生的厌世意识;但正如废名用审美情怀对待乡土一样 ,他也用审美态度对待死亡,因而 ,“爱人生而不留恋人生”这一矛盾命题在废名身上就表现为禅宗式的对人生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4.
浅析大学生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生关系作为校园中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传统的"尊师爱生"关系在当今社会受到冲击,伴之而来的是师生交往困难,关系单一,师生关系疏远,淡漠,应引起管理者关注.  相似文献   

15.
书院教育启示略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院虽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但它的一些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如自学为主、优游读书 ,盛行讲会、提倡争鸣 ,尊师爱生、水乳交融等 ,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 ,应作为优秀传统而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16.
李叔同与近代天津文化的渊源关系章用秀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诞生了一应学贯中酉且于书法、绘画、音乐、戏剧、诗词、佛学无所不通的旷世奇才.他就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李叔同。今天,人们对他的为人操守、学术思想、出家原因和对祖国文坛与佛学的巨大贡献进行了多...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伦理拷问的起点和时代性重建的基石,当代伦理探索需重新检讨理性人性论、心理人性论、道德人性论的认知失误,重建人性论思想及方法.人性是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并必然因生而利、由利而爱.所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动静相生的人性方阵.人性作为人生存在的原动力,其向生存领域敞开必然生成懒馋贪或勤俭智的双重利欲态势.这一双重利欲迭向对立统一状态,就是适度,就是善美.与适度相反,逾度就是恶丑,也因失真而假.由此,以平等为准则、以自由为原理、以民主为平台、以教育为社会化方式,展开时代性的人性再造,既为必要,也成可能.  相似文献   

18.
贾国宝  杨方 《兰州学刊》2010,(Z1):89-90
文章首先对"李叔同传记热"出现的原因作了概况的分析,并通过对三个典型文本的选取与分析,指称它们传记写作方面的得失,进而得出结论:一部好的传记作品应当是"同情之默然"与"心性之体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一九七八年在邛海之滨偶然遇到孙冶方这位良师之后,孙老就同我结下了亲密的深厚的师生情谊。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以为可以也必须用尊师爱生的程度来衡量,或者作为标志。作为老师,最大的安慰莫过于学生们的尊敬和成才;作为学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老师的爱护和指点。  相似文献   

20.
<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的悲剧".其中,"爱"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大家探讨.剧中,"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神圣的爱,这种爱维系着人的心灵及世间的和谐;另一种是肉欲的爱,这种爱臣服于世俗的私欲,是祸端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