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卜辞取祭考     
卜辞取祭考彭明瀚殷人特别迷信,信鬼而尊神,先鬼后礼,奉行多神崇拜。据甲骨文反映,殷人有繁杂的祭谱和祭仪。笔者已考订出殷人用人牲的祭把在卜辞中称为“伐祭”,用毛(兽)牲的祭祀为“兽祭”①,那么,用羽牲的祭祀是否有特殊的祭名呢?我们认为有,那就是“取祭”...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学中都有以人牲报祭神灵的文学事象。中国上古杀俘祭社的文学事象先期保存在《诗经》中 ,这与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形成的社神崇拜密切相关。《诗经》对杀俘祭社作了正面描写 ,对杀俘祭社持肯定态度。而到了《左传》中 ,杀俘祭社成为负面事象 ,遭到作者和当时士人的批判 ,反映了人本思想的抬头 ,人的生命受到重视。与此相应 ,《诗经》和《左传》对杀俘祭社场面的描写有详略之别。古代以色列宗教文学也有以人牲报答神灵的祭祀事象 ,神灵的施舍和以人牲祭祀报答遵循对等的原则 ,对于用人牲进行祭祀的情节有详尽的叙述。古代中国和以色列与人牲报祭相关联的文学事象体现出一致的人神交往原则 ,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异 ,二者所用人牲的来源不同 ,作品格调不同 ,同类题材作品的演变趋势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3.
刘桓 《殷都学刊》2001,(1):8-11
甲骨文彳应即巴字,读为把,有握持之义,把祭是商王用手握持祭祀牺牲而亲祭."某某祊其牢",乃指殷代周祭提前一天在庙门准备好用牲牢牛,其义略同于<周礼>的"展牲".  相似文献   

4.
商系墓葬中的壁龛墓约当殷墟文化一期早段时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其功能与先秦祭祀坑中壁龛功能相似,主要用于祭祀地神、司寒神等阴性神灵时放置供品或祭人、祭牲等,目的是获得神灵佑助。  相似文献   

5.
楚地水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江汉论坛》2007,3(8):98-104
楚简资料和文献记载的对证表明,楚人所祭祷之水神并不限于江、汉、雎、漳,另有"江"、"大水"、"大川"、"汉女"、"湘君"及"湘夫人"、"大波"、"淮河"、"曲池"等,北方常见的"河伯"、"玄冥"、 "罔两"和"水上"、 "溺人"等厉鬼,亦偶享祭祷.楚地水神的祭祷巫术,包括沉玉和沉牲两类,没有超出一般的文献记载.楚简中的"昭告大川",则是新见的水神祭祷记录.经过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南方楚地的水神最终纳入到全国祭祀系统中.尤其是汉代,江、淮的享祭地位明显抬升.  相似文献   

6.
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取祭"这种祭法,其主要用于祭祀先公先王和祈雨的祭祀中。学者一般将其与传世文献中的"槱祭"联系起来,这一点是正确的。只是对于二者之关系以及"取祭"的具体祭法和特点并没有详细的研究与说明。其实此"取"字乃是积聚之义,"取祭"乃是积薪燃之以祭祀祖先来祈雨之义,这一点在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中皆有印证,而非祭祀战神之羽祭。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既有"方帝",也有"帝方",学界对"方帝"卜辞的辞意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即"方帝"为"方祭上帝"还是"禘祭方神",长久以来,聚讼纷纭。通过排比辞例发现,"方帝"卜辞内涵与禘祭四方神卜辞內涵相当;而且,卜辞中"帝"不作祭祀对象,"方"一般不用为祭祀动词;此外,殷人天神地祇祭祀系统中存在"祭祀对象+祭祀动词"的情况。这些情況表明,"方帝"解为"向方进行禘祭"更合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宜"字的用例进行分析,可知宜字作为名词最初可能含有三种词义,而作为动词则以"举行宜祭"义为核心,有四类用法。以"宜"字的这些用法为依据,可对《作册般甗》铭文解读中存在的分歧加以判断,该铭中的"宜"字应属于"以……宜"的用法,而"人方无敄"则是宜祭所用的人牲。  相似文献   

9.
祼祭是晚商时期经常举行的祭祀活动。在祖甲时期的出组卜辞中,祼祭逐渐规范化、礼仪化,比如祼祭日期的选择、复合祭祀的搭配,都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别是"夕祼"与"蓺祼"卜辞有规律地出现,表明祼祭已是一种程式化的祭祀活动。"夕祼"与"蓺祼"是对贞关系,二者皆为祼祭之前的预备性祭仪,只是举行的时间有别。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孔子诗论>之<甘棠>评论与周代祭祀制度有关,也体现了孔子的祭祀现.其"及其人,敬爱其树"、"甘棠之爱"语中,甘棠即是社树,与周代社祭有关;"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甚贵其人,必敬其位"则指有关周代宗庙制、宗庙祭祀制;"甘棠之保","其保厚矣"是指一种祭祀活动--"报祭".这些都反映或表现出了孔子的祭祀观.  相似文献   

11.
"祭不越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中的"三代命祀,祭不越望"不是三代一贯的,它是西周时天子诸侯在祭祀权上的区别.天子祭祀的神灵没有局限在王畿范围内,这是三代贯之的;西周以前,方国部落并没有清晰的"祭不越望"观念,西周建国才把"祭不越望"当成诸侯的祭祀规则,形成制度,折射出段周之际社会结构的变革.周王室衰微,"祭不越望"之礼也随之废弛.  相似文献   

12.
古代祃祭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举行祃祭的时间、地点以及祭祀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先秦时期,祃祭的含义较为复杂,祃祭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军事活动;到了唐代,祃祭已经演变为一种祭祀军神的礼仪形式;宋以后,祃祭的对象基本上固定为军旗;直至清代,祃祭成了专祭军旗之礼。  相似文献   

13.
古代祃祭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举行祃祭的时间、地点以及祭祀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先秦时期,祃祭的含义较为复杂,祃祭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军事活动;到了唐代,祃祭已经演变为一种祭祀军神的礼仪形式;宋以后,祃祭的对象基本上固定为军旗;直至清代,祃祭成了专祭军旗之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殷墟甲骨文妇妌材料的爬梳整理,我们可以确定妇妌至少有过两次生育,分别为武丁时期某年的戊寅日与某年殷历二月的辛丑日。妇妌还曾参与征伐龙方的战争。妇妌经常参与农事活动,卜辞中履见"帚妌乎黍于丘商"之语,那么丘商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也有可能是妇妌的封地。妇妌还参与了管理甲骨的活动,经常以示者的身份出现。卜辞中常常向母庚进行■祭藉以攘除妇妌的灾祸。妇妌还参与了祭祀,有■祭、宜祭、■祭,身份极其尊贵。  相似文献   

15.
释甲骨金文中的“宜”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08,29(2):7-12
甲骨金文中的“ ”应该释为“宜”,本义是陈肉之器。这种意义的“宜”用作动词,意思是把祭牲陈设到肉案上献给神灵,或把肉置放到肉案上献给尊贵的人。由动词的意义又引申有适宜、合适之义。它还有地名或国名、人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6.
畤祭源于生活于今甘肃东部的秦人的祖先祭祀神灵的礼俗。秦襄公时,畤祭逐渐摆脱了原始民间的农业祭祀性质,而发展为一种国家宗教行为。至秦朝建立,已经有六畤,祭祀白、青、黄、炎(赤)四帝。汉初的雍五帝畤是在秦的四色帝畤基础上增加黑畤而成。从此,白、青、黄、炎(赤)、黑五色帝成了国家祭祀中最尊之神灵。文章认为,产生于甘肃东部地区的畤祭是中国早期礼制文化的重要内容,经过秦、西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畤祭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西秦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反映,也是秦灭诸侯、代周王而作"天下共主"意念形成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7.
郑继娥 《殷都学刊》2008,29(2):19-22
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对甲骨文祭祀卜辞中的牲品类别以及分布可作更详细地归类分析。参照少数民族保留的古习俗,对“牢”的性质及在祭祀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可作补充说明,还对牲品的祭祀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木叶山是契丹祖源地、发祥地,故辽代皇帝频繁前往祭祀。对木叶山的祭祀,包含祭山神、祀天以及祭祀祖先等寓意。辽太宗时期佛教已很盛行,辽太宗遂变革传统祭山仪,将祭拜观音一环增加到祭祀木叶山的活动中。辽太宗即位初期,祭太祖庙、祖陵等祭祀祖先活动非常频繁,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基本伴随祭祀祖先的活动进行。从天显八年(933)开始,辽太宗祭祀木叶山的次数随着其祭祀祖先活动次数的减少而减少了,且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大多在游猎过程中举行。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九歌与祷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九歌十一篇或是祭天神,或是祭地只人鬼,都是祭祀时的乐歌。古人祭祖神只大都有社会的目的,用於祭祀的乐歌也同样具有社会目的。礼祀郊特牲中的“蜡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土反共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很明显,这篇祭歌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说,屈原九歌也同样有其社会的目的。九歌的社会目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霍国栋 《船山学刊》2009,(1):115-118
义常训为宜。宜本义为杀和杀牲而祭之礼,安宜乃引申之义。义字在《论语》中凡24见,时作名词,时作动词,时作形容(副)词;但基本涵义即是合适、合宜,具有道德评价、道德要求、道德标准三重道德职能。从更深层次说,义是由仁循礼的实践途径,内圣外王的修养方法,其哲学境界就是中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