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拥有完善健全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重要的社会责任在于抓住人民群众呼声与党和政府意志的契合点。舆论监督既受法律保护 ,又受法律制约。舆论监督必须在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前提下 ,依法维护媒体、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主体,这是国际法有关受教育权立法的基本精神。而我国现行宪法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规定则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观,其表述存在着语义与逻辑上的固有缺陷,其立法精神也与国际法不符,不利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因而有必要对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对现行宪法和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修改,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和发展提升了公民的话语权,已经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和参政议政的新形式。各级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时所表现出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民众对政府效能和形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政府应该从树立服务意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健全信息汇集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对其实现而言,国家负有积极的义务。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多元化法律规制显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诉讼救济存在真空地带。从对权利进行救济的角度来看,我国有必要启动宪法诉讼机制,从而建立健全公民受教育权诉讼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新闻官司看新闻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舆论监督而引起的新闻纠纷,与一般的民事纠纷不完全一样。在法律关系上具有两重性。不仅反映了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而且反映了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处理这类民事纠纷时不仅要依据民法通则,更要体现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权利的精神。为了使公民和媒介更好地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和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在处理这类新闻纠纷时,应体现或确立以下几项原则。(一)公正评论和善意原则;(二)作为宪法权利得到优先保护;(三)监督公众人物的权利;(四)新闻自由原则。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国家负有保障民族地区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责任。受教育权目前还不是民事权利,但平等地位的第三人侵害民族地区公民受教育权构成违反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的民事侵权,受害人有权获得民法救济,具体的救济方式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害赔偿、更换监护人等。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在国家、社会生活方面的法律地位,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在我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的权利是指受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某种行为的合法性;公民的义务是指公民对国家应履行的某种责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因此,在我国,政治权利和自由只给人民享受,而不给敌人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本质集中到一点就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也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产生与发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教育权既具有自由权属性,排除国家权力之介入,要求尊重受教育者之受教育自由.同时亦具有社会权属性,要求国家积极作为,建立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法规,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条件。公民受教育权之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权,获得公正评价权,取得学籍、学位权,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权,择优录取权,获得平等考试权等。受教育权得到法律保障,必须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加强受教育权被侵害之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搞好舆论监督,是提高报刊战斗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发行量的有效途径。舆论监督包含主体、客体与本体三个方面的内容。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准确地说,就是传播者、新闻媒体。但从政治上讲,舆论监督的主体应该是公民;从法律意义上讲,任何一个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享有权力和承当义务的个体。所以,传播者、新闻媒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的主体。舆论监督的客体是指任何违背法律法规的社会关系、对象和现象。舆论监督的本体则指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监督的原…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与公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与一个国家的公开性程度密切相关。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决定在我国实行公开性原则是可行的。但必须划清公开性、舆论监督与失密以及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的界限。处理这些问题应以是否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社会政治利益为准则;以是否有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确立为标准  相似文献   

11.
媒体的舆论监督部分地满足了人们对日渐强大的利益集团、权力集团予以监督制衡的社会需求,开始回归最符合新闻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轨道。舆论监督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法律、社会效率等三方面,故而当务之急是帮助人们确认媒体的舆论监督本能,求得全体社会成员观念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及早出台《新闻法》,着实提高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异地监督”是相对于本地新闻媒体监督而言的,指的是彼地新闻媒体对发生在此地的人和事进行监督性报道。异地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禁锢,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同时,异地监督又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异地监督中存在“专门监督外乡人”的现象,导致更加严重的“灯下黑”;在实际操作中造成对媒介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来说,异地监督是舆论监督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阶段,要推动舆论监督的开展,必然有赖于法制的建设,以法律为准绳来为舆论监督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出现和繁荣在为新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伦理危机和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除了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原因外,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管不力以及网络法律的缺失也是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而,对于伦理失范的矫正和治理不仅需要媒体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伦理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犯罪新闻的娱乐化就是以娱乐性为框架架构犯罪新闻,它是媒介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范式转换过程中的一种价值歧路。犯罪新闻的娱乐化导致媒介环境监测与预警功能的迷失、罪感与耻感的沦丧、道德省思能力的消弥。犯罪新闻报道应当全面反映和体现法律的精神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法律、利益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对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起着巨大的影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对利益又具有能动作用。承认人们的利益,就必须承认人们需要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承认追求利益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且不能将权利和利益混为一团,只能将权利看作主体为追求利益而可以采取的行为。为了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有效实现,既要以法律规范的方式赋予人们追求利益自主性的权利,也要以法律的方式规范人们参与市场的行为,同时,法律还应协调好公民个人利益、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并且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也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法治政府突出实质平等价值,强调平等保障与促进公民社会权,以及由之引发的职能转变和行政方式变革的逻辑结果,是法治政府从合法律性向合法性的升华。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推进人权保障的客观要求,是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要求使然,是法治政府转变行政方式的趋势所致。  相似文献   

17.
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多将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一个原则,或者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事实上,鉴于资源的有限性、国家权力运作的效率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比例原则不仅仅是行政法上的一个原则,而且也是宪法层面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宪法的许多条文的规定都蕴涵和体现了这一原则。它不仅约束公民,要求公民自身不得滥用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更制约国家权力,要求国家权力也不得滥用,否则,有违国家产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状告新闻媒体的官司急剧升温,越来越多的诉讼干扰,已令新闻单位穷于应付。在《新闻法》迟迟未出台的今天,法律该如何为舆论监督“撑腰”,新闻侵权与普通的民事侵权是否完全一样等关键性问题,亟待在司法实践中加以解决,以利于舆论监督的正常行使。基于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代言人,应与一般的民事侵权有所区别,依法应该享有其作为特殊主体的特殊权利,即法律责任“豁免”,这在舆论监督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着严重失衡现象的当今,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9.
保护舆论监监督的原则至少应从三个方面着眼新闻媒体依法独立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新闻侵权认定应适用"严格责任"和"公正评论".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媒: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公平正义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新闻传媒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进行卓有成效的舆论监督;反求诸己,努力让自身成为体现公平正义的平台;参与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