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形式美的创造规律和法则是“单一纯粹”、“整齐一律”、“对称比例”、“错综对比”、“和谐节奏”。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形式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健康的审美活动和积极的审美创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记不清说过、写过多少个美字。与美学打交道后,更是处处离不开“美”。然而,总有几分疑惑:这“美”,究竟指的是什么?作为概念,当有内涵外延;作为语词,应有特定的使用范围。“美”却似乎过于宽泛了。其实,汉语虽有极大的灵活性,却并非没有确定性。故此感到,对“美”作一些语义分析,也许不无裨益。 首先,我们将美的与美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用法和含义分两类列出。  相似文献   

3.
“文明”一词有作形容词用和作名词用两种不同的语法涵义,海洋文明属于后一种语法性质的词汇,其基本语义是指以海洋为质介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人类海洋实践活动的历史凝结。习惯思想中的“海洋文明———欧洲文明———先进文明”模式,是用主观随意的价值评价代替了对海洋文明的客观描述。海洋文明不等于欧洲文明,更不等于先进的文明。从海洋文明的性质和历史特点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从而进一步把握海洋文明的概念内涵。  相似文献   

4.
处所补语的语义分类仝国斌0.1述语后的“在+NP”具有两种功能:一作处所补语,一作判断动词“是”的宾语。对此陈信春先生曾有明断①。陈先生并认为,如隐“在”,结构要发生变化,“NP”同述语组合成述宾关系了。所以,我们讨论的处所补语,即指除“是”外的述语...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美学造成了"美"的失语,其实,"美"在人们日常的审美实践中是有统一语义的。在原始的审美经验中,"美"常常被人用来指称令人感到愉快的事物或对象。尽管美的事物从客观方面看十分不同,但都能从主体的愉快感方面找到统一性,这就叫"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于是,"美"的涵义就从"愉快的事物"转化成"愉快的情感"。"美"就成了表示"愉快"的"情感语言"。因为美是事物中的愉快性质,所以,美离不开感受快乐的审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审美功利性这个老而又老的话题,至今仍在争论不休。然而这种争论毕竟标志着研究的深入。本文结合西方美学与当前论争,从语义分析与审美经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审美无功利性的理论家有一长串。早在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套那就强调美与善的区别,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美则是认识的对象,“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两就叫做美”,他把美视为一种“在善之外和善之上的东西”。这大约是审美没有功利目的超越功刊需要的最早的断言。系统地鼓吹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则是康德。在康德看来,纯粹的美感只是对  相似文献   

7.
美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美的本质是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引起审美主体的美感愉悦。根据这样的观点,对什么是美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8.
吴红兵 《理论界》2007,(8):218-219
“博喻”是超越词句层面,稻戒“篇章隐喻”的主要手段。博喻事件是作为命题行为和隐喻行为双重体现的一个经验完形。博喻事件的同一律产生完形感知,形成篇章的事件框架;其组模式产生原型效应并制约着篇章中命题发展的维度。命题修辞就是建立一种新的语义切题从而将这一横组合变异简化,而这一切题又从纵聚合的词汇变异得到保障。命题修辞的功能推进范围限于在最大陌生化和最大物化这两极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博喻的美学功能在形态上表现为动态美、静态美和完形美。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   

11.
范明华 《中州学刊》2003,(3):142-147
“自然”在中国古代文艺和美学理论中是作为一个价值范畴来看待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最高的美。“自然”一词兼具“必然”与“自由”双重含义 ,这是其成为美的主要依据。作为一种美 ,它表现于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 ,简约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是这种“自然”之美的主要特征。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法则 ,它要求排除一切反自然的人为因素 ,通过去“心”、“物”之蔽消除一切对立和限制 ,以显现出天地万物固有的真实和生命。  相似文献   

12.
论优美     
拉丁文中有一个概括力很强的词叫GRATIA,意即愉快、直爽,译成中文就是“优美”。优美包涵优雅和秀美,指动作、姿态的轻盈、美妙,外形的飘逸、清秀,色泽的绔丽、柔媚,气氛的淡雅、幽静,体势的典雅、精巧……等等。优美源于希腊女神哈丽特所象征的意义。哈丽特作为希腊三个女神的合称,代表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象征着光明与欢乐。作为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通常意义上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优美与崇高构成的对应的美学范畴最为引人瞩目。如果说,崇高是一种阳刚之美,优美就是一种阴柔之美;如…  相似文献   

13.
美与自由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就使用过这一概念。不过,直到18世纪末,康德才首次把自由的概念引入“美的分析”,提出“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榆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①其后,席勒又进一步提出了美是“现象中的自由”,但它的真正含义则是指在感性现象中显示出来的道德上的自律。同时他又认为,“美先于自由”,“如果我们要实现政治的自由,必然要通过审美教育的道路。因为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②席勒的看法明显地带有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这使得他虽然对美与自由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揭示,却远未达到科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美学史上,狄德罗的“美是关系”说,很为美学界重视,在我国至今仍有不少赞同者。 狄德罗的“美是关系”一说,是美学史上从主观观念和客观实体两方面单独进行探讨美丑本质不同之后的产物。它可能根源于笛卡儿的“所谓美和愉快不过是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说,但又有所不同。笛卡儿说的是主观“审美主体的判断)与客观(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狄德罗说的则是审美对象本身内部存在的关系。“美是关系”说初步打破了旧有的直观经验论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局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历史发展上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5.
我建议将现在普遍使用的美学概念“共同美”正名为“公认美”。因为“共同美”是比“公认美”更为准确和恰当的概念。 一 这些年来,很多同志都使用“共同美”这个词。但这个词容易发生歧义。有人认为“共同美”和“共同美感”是两个概念,“共同美”指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共同美感”指审美感受的共同性。有人则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是一个,因为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实际上仍是指不同阶级对同一对象有共同美感。  相似文献   

16.
所谓对立义,指的是一个词语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含义。例如[沽]这个词具有“买”和“卖”两种相反的含义。《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沽”在这里指“买回来”,而在同书的《子罕》篇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三个“沽”却作“卖出去”解。对这种义兼正反的现象,我国传统的训诂学运用“反训”加以说明。反训是训诂学上进行语义注释的一种手段,即反义相训。这是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注阐明的。例如《尔  相似文献   

17.
忧郁美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同,它源自西方的美学观。忧郁美一直是西方艺术家追求的美学对象。他们热衷于忧郁的情调,发现在忧郁的体验中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意味,甚至把忧郁当成一种崇拜的对象:“贤明圣洁的女神啊,欢迎你/……最神圣的忧郁!”海涅在谈到拜伦时说:“他们因为他很忧郁而怜悯他。难道上帝不是也很忧郁吗?优郁正是上帝的快乐。”雪莱也强调:“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弗莱契则坚信:“没有什么比可爱的忧郁更优雅甜蜜。”波特莱尔说得更明确:“欢悦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对浪漫主义和“颓废派”诗人来说,忧郁已成为快乐的一个源泉,忧郁美成了他们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以哲学家苏格拉底与诡辩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先后提出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是黄金”、“美是恰当”(希庇阿斯)和“美就是有用的”、“有益就是美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苏格拉底)六个命题。最后以了美是难的”这古希腊谚语作结。“美是难的”一语古希腊文中还有一种含义,即“好事多磨”。因此理解美的本质之难,正如“好事多磨”…  相似文献   

19.
美的本质问题是任何美学理论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美的问题为什么难以掌握?其症结在什么地方?纵观美学界的论点,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美这一概念内容极其丰富,并且具有多义性、变化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把所有与人的愉快、满意有关的事情同美联系在一起,吃一顿满意的饭菜叫美食,赞赏某人的崇高道德行为叫美德,或者读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听一首好歌曲,也用美字加以赞叹。美的这种复杂性是同美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不开的。从词义学的角度讲,汉语中“美”字属象形字,它的函义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羊人曰美”,按这种理解,原始社会的人是把执掌祭祀的首领或舞人看作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羊大曰美”,把美的函义与人们的生理感官愉快相联系,同人们的物质功利相统一。在以后的发展中,美的函义更为复杂化;在此时此地为美的东西到彼时彼地不一定为美;过去没有审美意义的后来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例如,人类在狩猎时代并  相似文献   

20.
梁鸿 《中州学刊》2002,(4):100-106
通过解读师陀作品中的“异乡”和“故乡”意象 ,分析师陀作品诗性的生成、特征及在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意义 ,作者认为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诗性品格基本上循着两条道路发展 :古典诗性和现代诗性。所谓古典诗性是指作家基本上遵循古典美学意义上“美”、“和谐”等审美理念创作并试图建构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 ,这一乌托邦世界是作者思考的终结点。现代诗性却意味着作者面临着“故乡”和“现实”的双重失落 ,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沉的“故乡情感”的矛盾统一使师陀作品蕴含着一种充满激情的理性精神。但这两种诗性品格在作家作品中并非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