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语中动词变异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英语中动词变异的理论探讨,目前主要涉及的两个问题是:(1)动词的变异发生的层面问题;(2)动词内部论元外移的解释问题。动词的变异既涉及到词汇语义层面,又涉及到词汇句法层面。在词汇语义层面,施动者角色被吸收;在词汇句法层面,受事者角色映射给动词的内部论元,在格的驱动下内部论元被迫外移到[Spec,IP]位置以获得主格。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生成语法文献认为动词的词汇-语义信息明确了论元的数量及论元结构。但是动词可以出现在若干个次范畴化 框架中而保持其核心意思不变的论元结构交替现象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从致使交替、双及物交替以及处所交替等三种论 元结构交替现象出发探讨论元结构交替现象对论元允准研究所带来的影响。以往关于论元结构交替现象的基本处理方法是 通过语义来对动词进行分类,并试图弄清楚论元结构交替来源于何种语义类别。如果论元的句法实现真的只是动词词汇信息 完全的直接的反映,那么动词词汇信息就会限制论元以少数特定的句法形式表征出来。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在多大 程度上论元的句法实现来自词条中所包含的词汇-语义信息便是论元允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句法与语义的接口问题一直为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其中能否为从语义到句法的映射规则提供合适的词汇语义表达式则是问题的核心,三种较常见的词汇语义表达式形式:谓词--论元结构、题元角色及事件结构从不同的角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结式逐渐被语法化成表示致使—结果的特定语法形式,被语法化了的不是具体的词汇单位,而是一种语法结构或构式,即任何两个没有语义关联的动词只要并列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就会形成致使—结果的语义关系。动结式里的两个动词各自表示一个事件,每个事件都能表述为一个独立的句子,通过移位和融合等句法操作合并在一起,临时构成独立的动词单位,从而在句法上把分别表示不同事件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实现表达的简约性。因为题元指派首先在底层结构完成,而动结式是表层句法操作的结果,所以动结式的语义关系仍需回到合并前的两个句子里确认。这种追根溯源的底层结构解释,清晰地揭示了动结式表层所呈现的复杂的句法和语义关系,是一种对于动结式的句法派生和形成机制提出的全新看法。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英语基本句型应该有7种。生成语法管约论框架内分析了划分的语义和句法依据,谓词的题元结构和EPP决定了句子层面的必有成分,同时形态规则的作用和满足格理论还会推导出一些衍生句式。  相似文献   

6.
主语和宾语是谓词题元结构和句法操作结果的表征,识别主宾语必须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展开.题元关系体现动词和主宾语的语义选择关系,宾语必须受动词题元管辖.功能词类的形态特征核查驱动一切句法操作:T的EPP特征,Tr的格特征必须得到核查,[Spec,TP]为句法层面的主语位置.现代英语中,时态句T的EPP特征强,主语必须显性出现.现代汉语中,T的EPP有强弱之分,允许主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西方语言学界一直把交替现象看作是动词和动词论元中的一个突出的句法行为。作格交替归入到因素交替(diathesis alternation)范畴下,因素交替是指动词论元的交替。作者从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角度分析英语动词作格交替的条件,验证了状态变化和非施事性是作格交替动词的必要语义特征这一观点。同时也证明了它们并不是决定动词能否参与作格交替的充分条件。因此,一个动词参与作格交替还需要满足第三个语义限制:初始动因(onset-causation)。  相似文献   

8.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的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的结构理论,作格动词不准被动化主要与其语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双宾和与格结构存在相互转换关系。这种相互转换的研究思路,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存在缺陷。进入双宾和与格结构的主动词包含复合语义和两种意象图示。一种语义或意象图示的受抑制,是导致两结构在结构推导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也能在句法层面求得解释并形成句式语义的差异。另外,传统生成语法对于两结构的描写不能反映这种认知语义差异,以VP-shell结构来描写与格结构而以层级化的V结构来描写双宾结构,能够很好地体现两者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这篇文章对甲骨文中的动宾结构,从单宾结构,双宾结构到独有的三宾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单宾结构中的动宾语义共有9种关系,涉及到的动词种类很多.双宾结构的动词有语义的限制,种类不多,关系简单,但宾语次序多样.一般双宾结构(非祭祀动词)与祭祀动词双宾结构有不同之处.三宾结构为甲骨文所特有,仅限于祭祀动词中的甲类.  相似文献   

11.
实义动词“吃”所带的宾语,不止在语义类型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所指具体范围也在扩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对“吃”以及“吃+N(NP)”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吃”和它所带的工具宾语、方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的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可以验证“吃+N(NP)”在语义深层次上的组合机制。一些特殊的“吃+N(NP)”短语用例之所以能在语法和语用上说得通,就是因为“吃”和“NP”在功能义素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的句法语义关系中,一种是状语同谓词中心语句法与语义相一致的情形;另一种是状语语义指向主语、宾语及状语语义的双指向等情形,这表明状语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现代汉语和英语中双宾语结构构成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并利用现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也有助于理解和学习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本文先后探讨了现代汉语和英语中双宾语在结构上、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方面的异同,对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宾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把生成论和认知论的观点在更高层次进行综合,力求在语义论领域构筑对生成统语论、音韵论等语言形式的普遍科学的说明理论,是日本认知语言学界著名权威学者中右实在20世纪末期提出的"认知语义学的原理--阶层语义论"."阶层语义论"提倡语义构造的自律性,其独特的着眼点在于:句子的语义由其独自语义要素的阶层配列型组成.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及演绎论证可得出两个结论:句子的语义形成有一定不变的骨架构造;此骨架构造是独立于统语构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构块式语法的角度观察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间构块式意义的差异。用磁体构造模型,结合BROWN语料库统计数值,来阐释双及物动词词义类型与两种构块式选用的关联性,以便准确掌握选用两种构块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不带方所宾语的双宾句仅指动语动词为外向动词、内向动词和兼向动词的双宾句。惠安方言这类双宾句不仅在三"向"上对动语动词的选择与普通话不相一致,而且在双宾语的移位问题上也体现出与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的巨大差异。惠安方言双宾语移位后可出现四种结果:不改变句意,造成歧义,减少句子的义项,改变句意。对这四种结果出现的种种条件限制和彼此的差别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从而总结出双宾语移位的规律,并进而归纳出双宾句的语义特征和用法。从中可以看出,语音对此类双宾句的影响巨大,涉及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方式状语可以变换成定语。这一变换的语义根源是方式状语的语义可以指向句子中的施事或受事。但这种变换要受到语义、结构和表达上的制约。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后。在语义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辛提卡提出语言博弈理论旨在建立一种能用于系统分析或摹拟人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理论。这一理论以可能世界理论为基础 ,它把形式逻辑的模型集合建构看做一种特殊的博弈活动 ,用“寻找且找到博弈”描述以现实为对象的语言活动 ,并刻画了两种博弈之间的联系。“寻找且找到博弈”不同于运算 ,它的结局不是预先可断定的 ;而这一博弈规则是制约着语句F的整个证实过程的规则。  相似文献   

20.
论话题和主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表达同时包含关于外界事物和关于受话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语言中的事件结构,后者表现为语言中的对话结构。句子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单位,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个原理。话题/主语是作为对话题目的所言对象。一般是从对话结构(或语用)方面讨论话题,从事件结构(或语义)方面讨论主语,但对二者的性质及其关系尚缺乏明确认识,这是导致认为主语和话题是两个句法实体并讨论其同异的根本原因。但话题/主语的讨论仍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使语言学朴素地面对现实言语表达的本来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