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师生交往是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当前 ,师生交往仍存在“人”和“文”的缺失 ,笔者认为师生交往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交往中彼此对主体地位的尊重、对真善美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文化建设关键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行为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变化、形成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重视过程性教学、建立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氛围、关注评价中的反思和反馈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教育的生命哲学。杜威把教育看作是有生命的,并且把每个受教育者都看成一个有生命的、不断成长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为生命的成长提供保障。杜威教育生命哲学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每个生命的差异性。探索教育的生命真谛应该从教师入手,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增强对教师发展的生命关怀,摆脱传统的师生角色,探索师生之间最真诚的、具有生命关怀的交往。  相似文献   

4.
通达主体间的桥梁——交往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式教学模式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交往模式.特点是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性、互动互补性、主体创造性、生动灵活性;主体可分两类;交往包括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交流互动和教育,并追求动态的生命和发展的灵性.交往贯穿于教学的全部环节,形式多样并富于变化.实践形式由情境任务设计、课堂互动活动、任务情境再现等组成;该模式明显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提高了综合素质;几点反思:高校教改的基本态势应由单向的育人讲台变为双向的交往平台,德育的基本过程应变教师对学生的雕塑为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自我创造,高校使命对教师的要求应由标识性的学历和职称向实质性的素质与创新转移.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使学生更加注重实用型的知识;多数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有的教辅人员忽略了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教师要转变工作态度,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高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多开展有关人文关怀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社会上一些热点的新闻事件结合起来讲授;用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努力营造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校因文化建设中;要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成为师生互动交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一种同质的态度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创新与整合功能.本文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情境中师生情感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基本对策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是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教学模式是实行交往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互动教学、身教重于言教、互相提高、共同发展等观念。实行主体间性视阂下的交往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抓好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三个环节,以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变、知识向信仰的转变、知向行的转变,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以“学会关怀他人”为核心,重视对师生关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构建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从价值理性出发重构关怀型的德育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在“双主体”关系上的平等交往;引导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和教学中回归生活世界,创建关怀型互动情境;加强高校教师关怀能力建设,以师为范,为学生树立关怀榜样;寻求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实现高校师生的真实交往。  相似文献   

9.
基于交往行为理论,建构了以真实性、正当性及真诚性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评价体系,并据此进行课例分析和文献分析,明确了当前师生交往失效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固有的主导地位,即教师常常作为师生交往的言语者。失效的师生交往,正是源于教师漠视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正当秩序,忽视学生世界的客观知识基础以及教师对自身主观世界经验的表达失真。为调和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的对立,实现有效的师生交往,对哈贝马斯"有效交往"的概念进行本土化改造,提出"和合故能谐"的观点,并以此重构当代教师的师生交往观。  相似文献   

10.
教学交往不同于普通的社会交往,必须具有发展性。发展性的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自由民主的交往,同时教师对教学的进程与结果负有重要责任,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组织和引领教学交往。教学交往中必然会出现教学冲突,教学冲突是教学交往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教学冲突即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敞亮、碰撞和交锋。教师应在教学交往中学习如何引领教学交往,在教学冲突中学习如何管理教学冲交。努力造就发展性的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培育,促进其全面、健康、自由发展,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的关键.对此,应注重从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完善人文关怀制度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等方面加以强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既与受社会价值取向和传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关,也与受陈旧的学科结构和旧有的知识体系的影响有关。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要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又要在各门专业基础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知荣明耻,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内容。通过大学生弱势群体概念的阐述,鲜明地提出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并就其在思想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讨论,主张在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文关怀价值体系,既注意教育管理方式的人性化疏导,又注重教育管理载体的拓展,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这是对其进行人文教育的现实要求,而明确人文教育内涵又是人文教育实践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理工科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较高的科学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但我国高校当前仍存在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状况,尤其是非典期间所显示出的一系列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问题,再次告诫高校强化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刻不容缓.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人的灵魂塑造,并辅之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精神需要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本文从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入手,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加以科学引导、调控和提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三贴近”,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精神境界,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客乐观,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意义非常重大.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传授、英语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体系的...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意义关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忽视对医学生的意义关怀,影响了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当前,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意义关怀,既是由人之为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方式、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必然要求。确立新的教育理念,设定新的教育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注重知一悟一行环节的转化融合,实施并完善多元互动的教育方式,是建构意义关怀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机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人的情感、思想、精神生活方面的关注和引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充实了新的内容,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对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上存在误区,教育方法相对单一、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有待提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有效路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林业高等院校人文素养的现状及人文素养培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就林业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特色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