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文学理论界兴起一股反本质主义的文论研究走向。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引发了学界对传统研究模式的深入反思和讨论,其中呈现出几种颇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如陶东风的"建构主义"、南帆的"关系主义"、王一川的"本土主义"、杨春时的"超越主义"、童庆炳的"对话主义"等。上述五家都是在反本质主义思潮影响下对文学理论研究做出的具体调整,他们一致要求打破传统本质化、普遍化的言说方式,对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建构起新的文学阐释模式。这种对文艺学进行反思与重构的路径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共同汇集成一种时代潮流,成为新世纪理论界一种普遍化的学术倾向。对他们进行梳理无疑对于后来的文艺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相似文献   

3.
南帆认为文学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本质,文学研究——无论是文学的定位、文学意义的诠释还是文学史的写作等,必须回到文学内部与外部多重文化关系的互动之中进行考察。"关系主义"重视将历时转化至共时的平面上予以考察,致力于揭示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关系主义"认为没有了总体论的乌托邦之后,诸种关系的博弈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4.
费尔南多·佩索阿是葡萄牙现代主义诗歌之父。20世纪初,佩索阿通过两篇批评长文,号召建立以"想象性感受力"为对象,以"朦胧、精妙、复杂"为美学准绳的新诗学。他发起并推动的沼泽主义、交叉主义与感觉主义运动,极大地更新和丰富了葡萄牙的美学词汇,对葡萄牙现代诗歌影响深远。详细考察佩索阿1910年代的写作与文学活动,可探讨其如何一方面与现代葡萄牙文学场域互为交涉,又一方面以精神性的写作对民族文学进行了有效、持久的介入。  相似文献   

5.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 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的“本质主义”界定.在他看来,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界说和反本质主义界说之所以同时存在,是因为人们各自站在实在论和唯名论的立场上去理解文学:非要为文学找本质、下定义,是一种极端实在论的观点;而非要认为文学没有本质,则是一种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既彰显了现代性之困境,又进一步推进了现代性。自由主义作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它自身蕴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社群主义站在新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克服甚至超越"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正是扬弃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平等、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一种积极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8.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之争是流贯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经修正的本质主义较之反本质主义更具说服力。一些文学研究者追随反本质主义思潮提出文学反本质主义,但对本质主义和本质论缺乏必要区分。他们没有注意到西方美学界反本质主义的失利,对一些西方文论大家的本质主义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因此,文学研究中的本质追问涌现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明确提出“保卫作者”的口号,认为文学阐释的任务不是去研究作品,而是研究作者,尤其是研究作者的意向和企图;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以“本事”→“本意”→“本义”为阐释思路,认为作品的本义由本事决定,相信作者本意与作品本义的同一性幻觉,因此两者都认为作者的意图决定作品的本义。但是对于如何得知作者的本意,两者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从本事入手对作者的本意进行客观探求;而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则对作者的意向或意图进行理论探讨。至于作者的本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本义,两者都未深究,又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大川周明是日本重要的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主义思想家,他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以"日本精神"为核心,强调通过"国家改造"实现法西斯化,进而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实现大亚细亚主义。他的法西斯思想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对日本法西斯运动及日本法西斯化和对外扩张都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它对于研究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近代侵略扩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