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万事开头难,每门学科都是如此。 ——马克思《资本论》序言 一、构建未来家政学理论体系,是填补未来学关于未来家政学理论体系空白的需要 不言而喻,未来家政学是未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预测未来家政又不能不简要地提及未来学。“未来学”是德国学者奥西普·弗莱希泰姆首先提出来的。1943年,他在柏林大学执教时,提出了研究未来的必要性。并指出:“未来学”是研究未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40—50年代以社会科学为主,侧重纯理论研究,仅把未来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探讨;60年代转向应用研究,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研究机构;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学”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未来学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本文评述了未来研究是否可能的不同认识论观点,并着重从唯物辩证哲学和系统哲学高度,阐明了未来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引入时间和时间标尺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作为未来学的未来概念内涵,并就未来研究的相关哲学问题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以微电子技术为主角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种种猜测。一门被称为“未来学”的新学问,正在兴起。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学”应加科学分析,取其所含的某些科学成份,批判其糟粕。 西方“未来学”研究新技术革命对未来社会模式影响的大体情况 新技术革命给人们提出了许多紧迫课题,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人口、能源、环境、资源等全球性困难的解决,当代社会结构以及未来社会的模式等问题。对于所有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民族“文化血型”的研究正是为探讨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同时也有助于超前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民族问题。作者第一次提出“文化血型”这个理论概念,同时提出民族未来学概念。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进行,“民族未来学”将深入探讨“民族结构”和民族“文化血型”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孔子学说与未来教育如何结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崭新课题。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主张与21 世纪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模式;孔子“温故知新”、“告往知来”的教育方法与未来教育的创新精神;孔子“学思并重”、“学以致用”的教育作风与未来教育的全面素质教育等方面均有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孔子的进步教育思想对未来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放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本文只试图从未来学的角度,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文艺的一些构想,关于未来社会现实对文艺的影响以及目标的反馈作用等思想。笔者并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严格意  相似文献   

8.
近期研究发现,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Strauss,2012)——“个体对未来工作自我的清晰和易于想象的程度”——能够显著影响与未来相关的工作行为(如:主动职业行为)。鉴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概念、重要性、作用、相关研究等角度对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做了简要阐述,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进程中,资产阶级的未来研究和未来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资产阶级未来学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及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潜力的评价,虽然象往常那样充满着矛盾,其论调除了过于乐观,就是极度悲观,并且,时至今日,极大多数未来学的著述仍然把脱离现实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作  相似文献   

10.
孔子学说与未来教育如何结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崭新课题。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主张与21世纪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模式;孔子“温故知新”、“告往知来”的教育方法与未来教育的创新精神;孔子“学思并重”、“学以致用”的教育作风与未来教育的全面素质教育等方面均有内在联系和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的进步取决于对未知世界、本质世界、未来世界的认识与掌握。与三个世界相对应,辩证法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发现辩证法、再现辩证法、实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未来学的方法论。在未来学的研究中,发现辩证法是具有引路作用的方法论,再现辩证法是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方法论,实践辩证法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将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必然出现三大新趋势:一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协调化,有利于空间结构优化和均衡性、可持续增长;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文化化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化,有利于提升文化民生发展水平。这三大趋势标示了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指向和重要特征。国家宏观战略的有力制导,重大政策取向的有效引导,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力量的强力推动,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强劲支撑,则成为这三大新趋势形成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3.
未来学是近几十年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对未来进行研究和预测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随着社会历史的加速发展,尤其是新的世界技术革命的兴起,它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认识作用和社会功能,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门科学。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自然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揭示,已为科学的未来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宁也以其卓越的理论预见和成功的实践完善了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4.
未来学辩证法是反映与创造从现在到未来发展趋向的必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现在和未来的矛盾“张力”问题构成了未来学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既不同于自然辩证法、思维辩证法,也不同于历史辩证法。未来学辩证法给人们的是一种预言概率,一种理想的企求,一种两难之间的清醒与谨慎。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到处盛行着狭隘的人种文明的文化生活形式,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人道主义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要克服这些灾难和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消解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确立一种物种平等存在主义基础上的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人类未来文化生活形式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学科在20世纪形成,故20世纪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过程是漫长的,批评话语选择什么姿态参与文化,这是不同的历史语境不断重复的问题。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文学批评都应该参与文化。文学批评能沿着圆形批评的轨道前进,文化研究的前景将更广阔。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在科学说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关系时,相应地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功能,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功能。作为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历史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同时还应是一种预见的未来哲学,它对未来的钟情和向往是它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核必然要萌生和展现出来的一个斩不断的“情结”“未来情结”。本文从可能世界、目的世界、对象世界和理想世界四个界面,阐述马克思历史哲学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构想,揭示其“未来情结”的秘密所在,说明其社会预见性认识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可以归结为运输“产品”、运输技术、运输市场和运输组织与管理的创新.公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和特点表现为:专业化、多元化、集团化、信息化、行业联盟、物流集团及海陆空运输企业大联盟.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亚文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企业亚文化的内涵、分类的成果进行系统评述,阐述企业亚文化与一些重要相关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展望企业亚文化的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乔治·利希特海姆、诺曼·莱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将青年恩格斯的未来社会观解读为价值无涉的“技术共产主义”。事实上,尽管恩格斯早期著作的未来社会观具有“实证主义”色彩,但绝非莱文等人指控的拒斥“人道主义”价值逻辑的共产主义。恩格斯既肯定未来社会观的“实证主义”逻辑,也对其“人道主义”逻辑予以极大关注和重视。“实证主义”逻辑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主体,证成了未来社会的实现路径。“人道主义”逻辑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剥夺、敌对关系以及精神贫乏,建构出未来社会人民“权益、尊严、幸福至上”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