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前提、主体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当前,我们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解决“经济人”与“自由人”的矛盾,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杨玉强 《齐鲁学刊》2004,2(5):102-105
"经济人"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和"广义经济人"三个阶段。"经济人"的内涵也愈以拥有了更加贴近于现实市场行为主体的不可证伪性。通过对"经济人"理论的内涵及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引入经济人假设的原因的分析发现,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引入"经济人"假设应该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即从实践的角度应理性地对待"经济人"理论的适用范围;从倡导"经济人"理论的视角,也应时刻警惕其负面影响;从范畴的外延方面看,"经济人"是一个类概念、总体概念,不能对应为市场经济中的某一个主体来进行研究。这也就需要人们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这三方面来创新和超越"经济人"假设,其中关键是在理论层面找到它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在实践层面把握好其应用的范围和适用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有助于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一)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这是其可能性,社会主义具备这一条件。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是其必要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似乎不存在这一条件。但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只有当他与其他劳动者一起,构成劳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最近中宣部和经贸办提出开展“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大讨论(见《光明日报》1993年2月20日报道),我省经济学界亦拟就此重要问题进行研讨,这是十分切合时宜的。在此我谨就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取向谈点粗浅意见。 1.人们已经确认,所有制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它反映生产要素的归属,表明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支配、使用、处置的关系。产权则是一个反映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权利关系的法律概念,它比所有制概念更现实、更具实际意义,它同样反映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支配、使用关系,但这种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经法律硬化了的占有、使用、支配关系,不仅反映人对物的关系,而且反映人对他人的关系。包括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出售、租赁、交换、赠与、抵押、处置等,是一个“权利束”。 2.从宏观来看,市场经济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即要有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总是要有真正独立的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商品生产者,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分工;但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私有制,多元化不等于私有化。市场经济固然  相似文献   

5.
比较一下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自由劳动,劳动者与个体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以及计划安排的劳动形式,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说是很有意义的。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是指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与其它财产等同的财产形式,并以此与其它当事人签订契约、发生交易、受益或受损。它是与商品经济或曰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行为,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自由劳动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成为劳动力产权的拥有者。笔者把劳动力产权定义为附着在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之上的人们之间相互认…  相似文献   

6.
曾文婷 《理论界》2004,1(6):320-32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也引发了许多矛盾。在竞争面前,一些人束手无策,另一些人又不择手段地一味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的物化现象,影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经济人”与“自由人”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经济人”与“自由人”及其辩证关系,才能解决“经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人们对“经济人”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表现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人总是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下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为了让个体“经济人”做出符合社会理性的选择,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使之成为“经济人”有效的约束条件,让“经济人”在此约束条件下进行理性选择,从而使得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相一致,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解开经济人的伦理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象一个幽灵 ,近几年来始终在我国理论领域中游荡。在经济生活中 ,经济人是一个假说 ,一个假设 ,一种模型 ,一种抽象 ,等等 ,一直是众说纷纭。西方近现代经济学派把经济人假说视为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石和前提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它们对经济人的研究随着西方的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入。在自由竞争市场时期 ,经济人被假说为纯粹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求自利的个体 ;尔后则强调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以保证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 ;当代的“新经济人” ,注重把非经济因素的制度、道德和法律等融入经济人的概念之中。经济人…  相似文献   

9.
自由视野中的发展观--阿马蒂亚·森经济理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马蒂亚@森将经济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森向我们呈现出经济学向人文伦理复归的价值意义,指明了经济人向自由人发展的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只能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其二,劳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产权理论:一种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由于使用其拥有的劳动力财产而引起的受损或受益的权利,是劳动力所有者在权利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这个特定的产权权利束包括劳动力产权权能、劳动力产权权益和劳动力产权权责三部分,共同构成了劳动力产权的完整概念,缺少任何一项都将导致劳动力产权的残缺.不同的产权制度界定将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同,原因就在于产权残缺劳动力与企业所有者行为博弈的结果影响了劳动者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文中通过构建产权残缺劳动力与企业所有者的行为博弈模型,主要分析了在同一制度环境下,作为理性经济个体的劳动者如何采取行为,以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明确界定企业财产法人所有者与最终所有者间的权责利关系。企业是法人所有者,拥有财产的法人所有权,能够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向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是最终所有者,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项权利,承担企业债务的有限责任。我认为,企业财产产权关系的上述界定,只是企业自主经营得以实现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因为资本只是企业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它必须同劳动力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产品,所以劳动力的自主使用和支配也是企业自主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而引出的现实问题是,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劳动者和企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劳动力是不是有一个产权关系需要界定;企业拥有的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如果是使用权,按劳分配应该如何界定,劳动者权益应该如何保障。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精辟论断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我国的又一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一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或者说是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指引、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之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市场规律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而企业则是直接利用各种不同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走向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走向市场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法学的角度讲,就绝大多数企业自身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企业必须首先取得法律意义上的主体资格,即企业必须是拥有自己的独立财产,并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的真正的法人。因为只有如此,企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澄清人们对亚当.斯密的错解入手,探讨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人、理性人之科学界定。尔后,从等价交换原则和经济利他主义两方面论述了经济人、理性人与诚信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体道德素养 ,是市场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道德理性基础 ,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必需的行为准则。如果整个社会不能确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性来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的基础 ,那么 ,市场经济就会失去主体行为的道德文化支撑 ,市场经济必要的运行秩序就难以建立 .因此在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 ,培养和铸就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即经济人对经济活动应有道德素养的信仰和对自已行为自觉自律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道德理性基础作为支撑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文化力 ,其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 :经济行为的导向力、经济个体的激发力、经济组织合作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非所有的人民主体都能够成为法律主体。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理性经济,使人民具有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能力,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法律主体,以逐步实现法律主体与人民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中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马蒂亚·森从经济伦理视域对自由的重新阐发,既是对现代经济学狭隘发展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反思。在其自由观中,森将经济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由此,森向我们澄现出经济学向人文伦理复归的价值意义,指明了经济人向自由人发展的历史趋向,这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18.
马志辉  苏禾 《理论界》2003,(2):63-64
经济学分析中的基本前提假定,即人的行为机制问题是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作出简要的分析和批判,并创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假定--"主体劳动人",将"劳动人"、"主体性"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定.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主义民主,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经济并主张代议制、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民主模式。精英与大众二元对立的逻辑命题,是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框架的哲学根基。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大众即没有财产、缺乏行为能力、容易受感情支配、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大多数人,精英则是占有财产、受过教育因而是有能力的、理性的、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少数人,精英对大众的统治是正当的。随着劳动者的觉醒与公民权利的扩展,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的冲突,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利诉求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冲突,日益成为自由主义民主的阿喀琉斯之踵。  相似文献   

20.
私法作为人本主义和权利本位的立法,以法律人格的确立与保护为核心。法律人格即人的私法地位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由此自由应当是体现为法律人格的正义。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根本在于其作为自由的存在并受自由的保护。人只有在享有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意志判断和支配自己的社会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和实现自己的人身与财产权利,因此也才是具有法律人格即一定私法地位的人。自由是一种社会存在,意志本身的自由只是精神自由,而不是行为自由,只有行为自由即社会自由才是规范的自由亦即法的自由。它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受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限制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