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李延安一”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沦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  相似文献   

2.
一日心期千劫在——纳兰早逝与一个词派之夭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词史有一段久被忽略的词人群体活动史实: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结成生死情谊,二人主张词应张扬性灵,以载情为本,他们追求真、善、美相兼相济的理想词境,于“花间草堂”中酝酿着一个词派,形成了“四方名士,鳞集一时,埙 迭唱,公为总持”的格局。纳兰倘非早逝,“花间草堂”词群足以构成别具特色的流派。然而,纳兰生于清开国初盛之世,其“感怀凄怆”之“秋思”心性不合乎“与时为盛衰”的事理,所以“花间草堂”词群即使聚而不散,其际遇也不客乐观。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美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合情”就是合乎人之常情;“合理”就是合乎事理,合乎伦理,合乎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饱蘸作家丰富创作情感和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巴尔扎克和汤显祖堪称艺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的权数问题张淑芳一、权数的基本概念:据《辞海》释“权”:“秤锤”,即有权衡轻重之义,统计学原理中正是运用了这一词义。把起权衡轻重作用的数称为“权数”。统计学原理引入“权数”这个概念是在“平均指标”一章,“权数:就是计算算术平均数时...  相似文献   

5.
一历代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占有很大的比重,佳作不胜枚举。就诗词而言,词的爱情之作比诗还要多。究其原因,就在于诗歌既“言志”又“缘情”,而词则以“言情”为主。尽管“言情”的“情”并不等于就是爱情,但它无疑占着绝大的比重。唐宋词(尤其是宋词),男女情爱,相思恨别,是许多词人笔下的基本题材。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唐宋词里的言情之作看做“绮语”、“艳情”,笼统地概括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最多不过对它进行“雅”、“俗”的辨析和去取。1950年,王重民先生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里把言情之作分为“闺  相似文献   

6.
阿罗频多看待人类社会的精神进程,是用了“历史—心理学”的眼光,此即精神哲学的应有之义。吾人判断历史,乃以古往今来的社会事件为对象,其客观依据是“事理”,其主观依据是“情理”,徐梵澄先生则说之为“思心”(mind)与“情心”(heart)。二者合之,静态地说是“结构”,动态地说是“功能”,动静一如可曰“辩证的直觉与具体解悟”(牟宗三)。在阿氏的语境中,知觉性之高境涵摄知觉性之中、低境,故情、理双彰只可在“高上心思”也即“情心”中寻。阿氏认为,人(类),这一憧憬最高者,追求神圣者,他(她)不能只为“身体”而心思(动词),也不能只为“心思”(名词)而心思,应为“高上心思”乃至“超心思”而心思。这乃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7.
按照“物名”与“事名”之分,并结合词的”立意”之义与“所指”之义的不同存在,来考察同源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可得其主要规律:凡物名同源,或是立意之义相同,或是所指之义相类相关;凡事名同源,或是所指之事现象相类相关,或是所指之事事理相因;凡物名与事名同源,或是事名所指之义即为物名立意之义,或是物名所指之物与事名所指之事直接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孙德宣先生《美恶同辞例释》一文,谈一些个人看法,提出:(1)郭璞所谓“美恶不嫌同名”的“名”,应释为“字”;(2)孙氏所举的例子中存有以下问题:①混淆了词的本义与假借义;②混淆了词的本义与语境义;③忽略了词义的历时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一、俗语词的特点民俗语词,简称俗语词。俗语是古代传下来、民间老百姓常讲常说的语词。郭庄贻先生说:“古代人的口头语词,也叫俗语词。”①关于俗语词的进一步解释,曲彦斌先生说得好:“在‘俗语’这词里,俗则是‘约定俗成、通俗、流行’的意思。”②狭义地说:俗语词只是“集中地体现着民族风俗习惯”的语词。比如:“龙抬头”、“唱白脸”、“三姑六婆”、“牛郎织女”等等。广义地说:互切具有口语特点的语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甚至江湖切口、隐语、行话等等,都是俗语词。我们这里讲的俗语词,就是广义的俗…  相似文献   

10.
部颁《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就规定讲“‘一’在古文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含义”。这一内容,古代汉语大专教材包括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都未涉及,清代学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现在出版的有关专著虽有所涉及,但义项、义例也不全面,尚不能适应部颁教学大纲的要求。于是从先秦文学到唐宋诗词中广收义例,分析含义,分别归类,同时吸收前人和当代专家的零星研究成果,写成此文。关于“一”用作数词,“一”后面常带量词,古今用法相同;关于“一”用作数词,后面不用量词,有关论著多有阐释,故这两方面本文从略,不再赘述。“一”在古代汉语里是个多义词,除作数词外,还存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兼类现象。这里有个“兼类”和“活用”的界线问题,必须先弄清楚。词的兼类指古人创造和使用该字(通常也是词)时,本来已经赋予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间有联系的意义,出现了词的兼类现象,这,就是训诂学上所谓的孳乳现象。所以词所兼的意义是古已有之,是该字(词)本身固有的。词义兼类可以避免语言符号太多的麻烦,使古词语简明方便,增强文字  相似文献   

11.
“舍小取大”就是用语义范围大、因而更具包容性的上位词取代语义范围小、通常只表示某一具体义的下位词,文章立足于这一独具特色的华语用词现象,观察和品评《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得失,具体分析了应列词条而未列、应列义项而未列、释义不够恰当确切和附加信息不够完整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开蒙的塾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作者为回忆这段读书生活而写的一篇优美朴实的自传性散文。“三味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据说,清朝嘉庆年间,鲁迅老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先生首先在这里置地建屋斋,名曰“三余书屋”。当初定名“三余”,是取董遇“学当以三余”之义。据《魏略》记载:董遇教书,其弟子说,读书“苦渴无日”。遇  相似文献   

13.
秉持至诚精神,王充提出了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命题的“文主实诚”的观点。由于后世缘情文学观念的强行阑入,近世的研究多以“为文须出自诚挚的感情”来解释王充的文主实诚论。若反本探源论之,所谓文主实诚是说为文须合乎事理,精诚由中是说须不受世俗迷惑而精思由己,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就持论的内容来说的,后者是就著文的态度和主观条件来说的,二者之结穴为至诚。  相似文献   

14.
运钦立先生对陶渊明作过长期研究,于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多有创见,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在翻阅时,也发现了值得商榷之处。兹分条记于下。一、(停云)第四章“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运往:“平生,平时。”按:“平生”一词有平时及一生二义,此处似当指一生事而言,释为平时,颇嫌浮泛。二、《荣木)本章“四十无闻,斯未足畏。”这注:“(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眼也已。”二句反用《论语》义,是说即使四十岁没成名,这就不足畏服了吗?”按:陶诗本意乃引先师遗训以自勉,其“余岂之坠”句可证。运往谓…  相似文献   

15.
审美移情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欣赏中就已出现。《毛诗序》的诗经六义说中的“比兴”手法即属于此。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释“比兴”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说:“比”是比附,“兴”是兴起。比附事理的,是用切合又而有类似之点的事物来说明事理;兴起情思的,是依  相似文献   

16.
确定翻译的标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各有各的说法。严复先生提出了“信、达、雅”标准;鲁迅先生提出了“信和顺”标准;林语堂失生提出了“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葛传规先生的标准是“不增、不减、不改”。不管什么标准,关键是词语的选择。在翻译中,人们运用词语表情达义,概括说来,有两个要求,第一层要求是用得“对”;第二层要求是用得“好”。翻译中的所谓“对”,就是要合乎原文,合乎逻辑,合乎语法,合乎词汇的规范标准;翻译中的所谓“好”,就是要鲜明生动,精辟含蓄,阅读流畅,优美动听等等。译“对”是译“好”的基础,译…  相似文献   

17.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注释杂记     
清戴震有几句话是很著名的:“经之至老,道也;所以明道,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由文字以通手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造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然而他在《毛诗补传序》中又反过来说:“余私调《诗》之词不可知矣,得其志则可以通乎其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批评说:“戴氏能分见两边,特以未通观一体,遂致自语相违。”“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初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  相似文献   

19.
读《西游记》一书,仔细品味孙悟空师兄弟的姓名,却显现出一组很有趣的谐音词来,这就是:孙勿恐、朱无能、杀无敬。“恐”,即惊恐,也就是害怕;而其中的“朱”,则正是《西游记》成书时的明朝皇帝之姓。那么这组谐音词的语义就是:儿孙们不要害怕,朱明皇帝是无能的家...  相似文献   

20.
朱星先生指出:“二词义不同,就称异义词。异义词和同义词对称,但在学习词汇、分辨词义时不作为研究对象……只有在做对句时……要注意上下联不许有重复字和同义字词,力求其异。”这种与同义词对称的异义词是其广义概念,即包括反义词、对义词和类义词。本文专就对句中除反义词等以外的即狭义异义词、并兼及异义的双音节词组提出探讨。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附)是借鉴千古诗赋而辑对句的专作,其中也载有“A对B”和“AB对CD”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