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旨在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危机和挑战,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认同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心理历程,即类化、认同和比较.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必须紧扣认同形成的每一个环节,打通影响认同的每一条渠道.同时,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建设,主要是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宣传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既是思想理论,又是政治纲领,同时还是社会情绪的体现。增强信仰力理应成为当前基层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培育并建构基层核心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在思想与行为上自觉、自愿地履行、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提高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现实问题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共鸣,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亟需在思想文化领域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并获得广泛的认同。此期间,我们党创造性地将抽象的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功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和对新中国的认同,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团结动员全国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系统总结党执政初期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传播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亟需解决的问题,或间接或直接地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群众认同中探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缘由;从大众语言与大众利益中界定其基本内涵;培育大众化表达方式、强化大众利益导向以及培育大众传媒是我们探求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战略的三维一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制度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对制度规范的认知性期待与规范性期待实现统一基础之上的实践证成过程。意识形态对于制度认同建构的意义在于:意识形态可以实现对制度信息的定向性控制,左右人们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意识形态通过发挥“占有他人意志”的功能,改变或置换社会大众原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形塑人们对制度的规范性期待。意识形态为制度认同奠定着思想基础,但由于制度认同不只是一个理论理性的问题,还是个实践理性的问题,制度认同最终能否形成,还取决于人们对制度的认知性期待和规范性期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能否得到证成,这构成了意识形态作用的限度。制度认同的形成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还需制度本身合正确性与正当性以及加强对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以为制度认同的建构提供必要的“经验原则”。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认同不同于一般的价值认同。意识形态认同实质是一种政治信仰认同。中国人对政治信仰的认同往往不是基于宗教信仰式的终极关怀,而是以一种价值契合的现实体验来完成对某种政治信仰的认同。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满足人的内在需求为价值支撑,以牢铸政治信仰为逻辑旨归,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建构同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应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认同基础;坚持"两个基本点",巩固认同保障;坚持理论创新,深化认同内容。探索强化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策略,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说服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构建全方位宣传格局、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合力和约束力。  相似文献   

8.
正在经历急剧社会转型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当代中国,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心理汇聚效应、从众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为此,需通过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外在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来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社会意识形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三个重要功能:明确建设方向,建构价值认同;整合利益冲突,协调社会关系;调控社会文化,形成前进合力.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应着重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坚持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摆在首要位置;把握好继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与借鉴世界文化资源的关系,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重要手段;把握好科学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坚持把促进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应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科学性、创新性,使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益主体的分化。不同利益主体由于经济利益的差异和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其政治价值取向也存在个性化趋向,从而导致政治利益关系发生变化,影响其政治认同和政治追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意识形态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对此,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科学协调社会利益,提高全社会的政治认同,完善和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表明: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意识形态能动反映并反作用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格局、利益观念、利益需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利益变迁推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最终聚集为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利益变迁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应重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基于利益的思想理论建设、宣传影响建设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引导,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以确立。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将随着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及人们之间物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新世纪和谐社会的建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亦具有了时代的气息和内容。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需要协调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样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与具体表现形式等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夯实基础、苦练内功、重拳出击、全面凝练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引导力。具体地讲就是:加强党自身建设以提高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和感召力,坚持理论创新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筑牢舆论阵地以加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力和凝聚力,加强队伍建设以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批判错误思潮以积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关注民生问题以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营造社会氛围以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繁荣先进文化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纯洁性问题不仅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民众大都是通过党的纯洁性形象来感知、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力量的。保持党的纯洁性能够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地位,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一个关键维度,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当前,党的纯洁性出现的流失和下降现象严重腐蚀着广大民众对党的信任基础,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带来严峻挑战。探索和寻求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机制和路径,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行为主体日趋分化和多元化,利益格局也渐趋多极化。资本、商品、通信和新闻媒介的全球流动对主权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要走出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困境,就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灌输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这是它与以往一切旧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现实中一些学术文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把握上存在着一些片面性或者误区,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要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就必须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以及其自身的“历史生命力”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任何社会都有符合自身社会本质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亦应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判断标准的阐述,对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夯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以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合法性认同的力量下降,社会认同的评价性要求更为强烈。在网络社会,社会认同建构的自主性开始凸现,抗争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抬头,并且已经对传统的合法性认同构成挑战。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组织诸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而意识形态往往在个体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网络时代开始了意识形态由理论形式向感性形式的转向。因此,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自主性建构是以感性意识形态为内核的,而扎根于人的内心的感性意识形态赋予了网络认同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体现在蕴藏于基层社会的巨大现实权力上。  相似文献   

20.
宗教因对世俗社会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使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无法忽视它。而无神论的意识形态与有神论的宗教如何和谐相处,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尤其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明晰宗教在我国意识形态圈层结构中的位置、明晰宗教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和政教关系的本质是我国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问题。淡化宗教身份,强化中国公民意识;固本培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理性信仰,化外驱邪;界分政教权限,严格依法治教等方略亦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