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北京晚报》引自中央电视台的消息,安徽一位女巨人姚德芬曾前往广州三九脑科医院求诊.希望解开她的身高之谜。这位农村姑娘身高2.33米,体重178千克.是“目前亚洲第一女巨人”。医院经过会诊,查明她脑垂体里长了个7毫米大小的瘤。这不仅造成她身高猛长,同时还会加快衰老,发展下去十分危险。目前,院方正在对她进行精心治疗。  相似文献   

2.
硬是服了“505”桂婶是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几十年来很少进医院。今年2月的一天,她忽觉气喘,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家人即送她到医院诊治,医生说桂婶积劳成疾,体质虚弱。从此,她抱上了药罐子,吃了各式补药,病未治好,身子却变得臃肿起来。唉声叹气的桂婶不再脸有...  相似文献   

3.
正2007年10月6日晚上12时许,海南省三亚市香樟苑小区的保安在夜间巡逻时,发现一名穿着睡衣、头发凌乱的年轻女子正从一幢居民楼的三楼抱着水管往下滑。保安以为是小偷,厉声呵斥,受到惊吓的年轻女子从二楼跌了下来。这时,从三楼跑下来一位小伙子,慌慌张张地对保安说:"她是我朋友,快送她去医院。"女孩在医院里却告诉医生,送她来医院的小伙子不是她朋友,而是她最不想见的人。原来这是一对相互换房旅游的年轻人,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  相似文献   

4.
邓为 《金色年华》2010,(2):70-70
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在80年的演艺生涯中,每次演唱完后,为保护嗓子,都要喝上一碗面汤,这是当年她唱戏把嗓子唱哑后一位老中医告诉她的保养方子。这个习·赁马金风一天都没有中断过。为了保护嗓子,她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80年没有喝过一滴酒,以至于有一年在马老的祝寿宴上,马金风老师笑着说:“我很想知道葡萄酒是什么味,可是我还是不能喝。”在85岁高龄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唱《穆桂英挂帅》时,字正腔圆,声音清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位80多岁老人所唱的。  相似文献   

5.
王志宁 《公共关系》2001,(12):67-67
当我身患重病,老老实实地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时候,我这才猛醒;应该找个医生做朋友了!其实我在两年前就认识了一位医生,她在西安铁路中心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但我和她只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她乘火车出差,送她的人正好是我的一位朋友。这以后,我打过几次电话向她问医问药,她曾不止一次地建议我到医院来全面检查身体。她说,人到中年正是疾病高发阶段,应该经常查体以便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可我总是借口工作忙,走不开,到底也没有去医院。一个月前,我带侄子到医院请她帮忙找专家看病。两年前曾见过一面,  相似文献   

6.
1960年,在瑞士圣十字架修女会教堂,一位17岁的少女要求入会。“我要去最贫乏、最需要支援的地区,为弱势族群服务。”她说道,目光沉静而坚定。寒来暑往,当年的妙龄少女在修女会已成长为一个具有精湛护理技术的修女,她意志坚定,一如既往为无数急需帮助的人送去温暖与希望。1979年,修女会将她派往台湾后山“圣十字架医院”工作,她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宋玉洁”。  相似文献   

7.
薄昭和 《老年世界》2006,(10):34-34
沈大娘做阑尾炎手术时,在场的一位护士像亲人般一直紧握着她的手,这让大娘感激不已。大娘说:“我第一次动手术,紧张极了,幸好有护士在身旁。”其实,这是为减缓患者在手术时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医院开展的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手握手活动”。院方也希望通过这种“手握手”的亲密接触来架起医患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达到改善医护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一科,有一位恪尽职守的“大管家”。她经验丰富,总是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认真细心,总是在关心和保护医护人员;她温柔勇敢,总能用真心和真情护理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她,就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护士长陈静。  相似文献   

9.
10年前,他是在医院里实习的大男孩,她是前来求医的因脊椎严重受伤而致瘫的可怜女孩。治疗一段时间后,女孩再也无法支付医疗费,只得回家,这时,她请求他:背送她一程……怀着一颗悲悯之心,默默地,他将她背上了由北往南的火车。只是,他没有想到,面对生命的无助与渴盼,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折回。  相似文献   

10.
华裔女士冯雅卿,是一位“张海迪式”的华裔姑娘。她是广州市39中的毕业生,移民美国后,遭遇严重车祸,下肢瘫痪她自强不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完成学业,在加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并且在加州政府部门就职。她还学会开小汽车,学会在水中游泳,并且和…一位白人青年结为伴侣。她的整个故事,是华人在国外奋斗拼搏并取得成功的又一生动、典型的事例。下面是她亲笔给本刊写来的自述稿件。  相似文献   

11.
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在咱们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这应得益于她数量颇丰的作品。据介绍,琼瑶自196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窗外》至今,已经出版小说46部。虽然其作品,在文学界存在诸多争议,但就其作品数量和影响力而言,她在中国文坛可称得上是一位有份量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蒋光宇 《当代老年》2010,(12):26-27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劳动三村,有一位妇女叫李志敏。20多年前,她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病号。因患慢性苯中毒,她于1993年初病退。即便是在三伏天,她也时常因全身发冷而披上一床毛毯。  相似文献   

13.
流水 《老人天地》2013,(4):34-35
给小保姆传授护理课那是十年多前,71岁的孙世英正在家里看书。这时,大女儿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位拎着行李的乡下女孩,这姑娘身材矮小,衣着朴素,看人的眼神怯生生的。孙世英看到她的第一眼,便生出了怜爱之心。女孩叫周邦燕,是来自四川青川县的小保姆。初进孙家时,她连米饭都蒸不熟,做家务更是笨手笨脚,孙世英耐心地指点她从做饭学起。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SARS病毒也罢、盗版DVD蔓延也罢,或者是药品、食品安全也好只要提出了问题,中国领导层经常会派她“救火”。●她在国内以直率和严格著称,考察地方时不愿被当地蒙蔽。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刚下到基层就被一帮官员围住,于是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她之前曾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成为中国内阁成员中三位女性之一。其时有记者问她当部长有何感想,她说:“我从来没想当部长,现在已经是超计划了。”●她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不过她似乎更喜欢提自己的名字,在一次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相似文献   

15.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近半个世纪内先后将自己的5位亲人送到了军营。尽管她的两任丈夫都因当兵而献出了生命,但她无怨无悔,又将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先后送进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乡亲们尊称她为“兵奶奶”。“兵奶奶”名叫张荣花,是湘西自治州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人。张荣花是个苦命的女人。1943年,她12岁时就到一户杨姓人家做了童养媳。丈夫叫杨大改,大她7岁。杨大改念过初中,在当时的新桥村算是个文化人了。他不想守在山旮旯里,也不想配个童养媳,但却拗不过父母,只得听天由命。不过,张荣花走进家门后,聪明能干,他很快就…  相似文献   

16.
在哈尔滨松花江畔有一所医院,创建于民族危难之际,历经百年而成为今天的行业翘楚。在这百年历程中,她曾救治过受伤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在“巡回医疗”、“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防病治病、抢险救灾及各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她也一次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强 《女性天地》2008,(2):23-25
一位美丽的单身女经理命运突变,本来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夜之间变得灰色暗淡:公司倒闭,小车没了,男友弃她而去,宝贝儿子责怪她是“坏女人”。而这一切,缘于她为孩子招聘“代理爸爸”……  相似文献   

18.
一个生命垂危的小女孩,站在洒满阳光的病房门前向我招手,微笑地说着──“再见!”“ByeBye!”当我已记不请她是第几次回过头的时候,她已站在走廊的那一端向我把手,幸好太长的走廊能见度相当好;我们能望见她那微微的一翕一合的双唇,仍能望见她那美丽的眼眸里闪耀着的真挚生动的光彩.仍能最后一次体会她那弱小但坚强的背影。后来我才明白当时她的眼眸里同时又在竭力掩饰一种一尘不染的苍白,一种淡淡的化部。而她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切向往又怎样鼓励着她勇敢地微笑地同命运抗争!我们是在海滨城市的一家医院相识的。那时我…  相似文献   

19.
赵春 《当代老年》2008,(6):12-12
最近去看望奶奶时,听说了一件新鲜事:奶奶的一位邻居原本是“有出息”的孩子,在研究生毕业后却主动放弃了留在大城市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上班,对于她的这一并不寻常的举动,周围的人们却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孩子“孝心难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0.
一位外企女白领为了充分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在白领俱乐部的安排下找到了一位“分时恋人”:每个双休日,两个人在一起以恋人关系相处,其他时间各过各的,互不联系,互不干涉,互不打探对方的情况。女白领以为这就是她要找的爱情,她用心去经营,希望有所收获。有一天,她发现她经营的爱情原来是“空中楼阁”,住在这个“空中楼阁”里的,除了她,还有两位和她一样傻的女人,3个伤心的人决定查明真相,惩罚元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