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情感的角度,对窦娥的信念来加以剖析。文章探讨了窦娥的孝亲、贞节、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窦娥情感的影响,展示了窦娥的内心世界,指出窦娥恪守自身信念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与明代的经济发展、思想变革相同,"三言"二拍"的女性贞节观具有进步意义.在作品中,贞节已不是女性婚姻生活的最高准则.作品提倡贞节与情爱的统一,主张以追求幸福突破贞节的枷锁.对于贞节观念的受害者,作品既有同情也有赞颂,却缺少理性的批评和反思,贞节仍然作为一种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伦理原则被尊崇."三言"二拍"的贞节观念更大程度地停留在封建教化上,人道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 ,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 ,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 ,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婚俗的影响 ,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 ,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 ,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4.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冤>的创作意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在窦娥的那个时代 ,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 ,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 ,窦娥被毒害到拿泯灭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 ,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 ,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是非常普通正常的。《窦娥冤》从传统的“贞节”、“孝道”等道德伦理规范角度出发 ,不认同蒙古人的现实统治 ,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批判 ,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相似文献   

5.
归有光是明中期的大散文家,他的贞节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程朱理学观念,又有不同于传统的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节烈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关系密切.归庄是归有光的曾孙,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他不但坚持传统贞节观念,而且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更加苛刻,这与当时的忠烈语境、为激励士人的目的、贞节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分析和比较他们的贞节观念,可以窥见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影响下和明清易代之际苛求忠烈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变化对士人贞节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代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之所以被誉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杰作,是与剧中的主人公窦娥形象塑造十分出色分不开的。窦娥在婆婆即将遭殃的时刻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结果婆婆得以保护,自己因此失去了生命。窦娥的凛然气慨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似乎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有的论者干脆直呼窦娥为封建社会的杰作——“孝女”的典型。如果照此逻辑推之窦娥充其量不过是封建殉道者,她为婆婆而死的意义也就值得怀疑了,而“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自然也就有些愧色了。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一个“孝”字上,它到底是姓“封”还是姓“人”?答案仅从定义出发由理论到理论空对空的一大套恐怕是难圆满的,正确的答案必须从具体作品中寻找,深入到具体的戏剧矛盾冲突中,始终把握作品总的创作倾向才在可能获得。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之所以被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①的杰作,是与主人公窦娥形象塑造得十分出色分不开的。窦娥在婆婆临危之际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结果婆婆得以保护而她自己却失去了生命。窦娥的凛然气概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即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是在“按照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指示,吸食起世上大量推销的迷信鸦片,进行自我麻醉。”窦娥“可称是封建社会的杰作--‘孝女’、‘节妇’的典型了。”如果照此逻辑推之,窦娥充其量不过是封建殉道者,她为婆婆而死的意义也颇值得怀疑了,而“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自然也就有些愧色了。  相似文献   

8.
"平和冲淡"不是直接出于周作人在美学上的自觉追求,而是出于作家对"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高谈阔论"的话语姿态及其影响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作家乔依斯关于“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为了实现“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理想,乔依斯还首创了“神话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神话作为一个隐喻的媒介使作家“超脱”于作品之外,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讽的、超然的透视观点以审视现代人的生活。神话作为隐喻又给故事表层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尤利西斯》作品的分析,认为乔依斯作为一个现代派的先锋作家,是一个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家,而不是国内评论界所说的“反传统”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契合,或叫亲和,汉语辞典释为“相符”、“意气相投”.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中,它是一种常见而有趣的艺术现象,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家之间在创作上的相符或姻亲关系,它不是两个作家创作中简单的类似、相近,也不单纯指B作家接受了A作家某些方面的影响,而是两位作家在创作心理、艺术风格及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天然、有机的相投与亲和.  相似文献   

11.
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发现:艺术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体现为具有“物因素”的具体作品,但艺术在根本上并不是“物品”.文章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物化的、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的存在;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主创作完成的,而是在文学活动中,经过文学创作者、文学传播者和文学接受者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它经过了文学手稿、文学文本和文本图景等三个基本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 沈先生所奉献出的绚丽多姿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丰富了我国新文学的宝库。今天,中国新文学之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谁也不能否认沈先生的一分功绩!在故乡的各族同胞看来,沈先生简直就是一颗灿烂的文学明星。判断一个作家的优劣,不是看别人为他贴上什么标签,更不是看他担任了什么职务,主要还得看他作品本身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沈先生和许多作家一样,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学理想,鞭挞腐旧,颂扬新生。先生将他对于祖国、对于人民、对于乡土山川的深沉的爱,倾注于作品,流露于笔端,表现人间的真善美,颂扬“一种优美、健  相似文献   

13.
颠覆与重写──新时期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变异原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颠覆与重写”,重点分析了新时期小说中母亲形象变异的原因及意义,指出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现代派文学、女权主义批评以及反美学潮流对近期作家观念、心理结构以及美学理想的全面颠覆,带来了作家笔下母亲形象的变鼻。颠覆所引起的母亲形象变异的意义在于:[1]重写了文学史上的母亲形象;[2]为女性指出了一种模糊而渺远的福音;[3]使新的美学风尚的诞生成为一种事实。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的小说立足于展示作家自我经历和内心隐秘,奉行非功利、非道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重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内心的情绪体验.在美学范畴上,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有别于鲁迅、茅盾等注重主客体交融的现实主义美学范畴,属于主观表现的浪漫主义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之主体性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贞节观念几近宗教化,而徽州节烈现象尤为突出。已有研究多针对明清徽州妇女崇尚节烈的外在原因。普遍忽略了其主体性因素。在明清徽州贞节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的表象之下,其实隐含了暧昧、复杂的动机,其主体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若干方面。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遂使贞节观念彻底地深入徽州社会,成为一种潮流,明清徽州节烈妇女是宗教化的贞节观念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从普遍联系到完全孤立--兼谈生态美学如何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以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一是指将自然当作生态系统看时引起的美学问题.迄今为止的生态美学都是建立在所谓的生态观念或生态智慧的基础上.这种生态观念或生态智慧的核心是普遍联系,所有事物都被视为与其他事物有关的,从而所有事物都具有决定其他事物之所是的意义.但这种普遍联系的观念与其说可以适当地发展出一种生态美学,不如说可以适当地发展出一种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知识论.相反,生态美学如果能够成立,只能建立在完全孤立的观念上.根据完全孤立的观念,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所有自然物在任何意义上是一样的,而是所有自然物都是同样的不一样.根据这种生态美学,我们可以适当提出"自然全美"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美学乃人类美化之学,因而美学的研究对象便不是传统美学所说的美或艺术,而是人类的美化实践.美便是人类美化实践的产物.美学研究的范围大致应包括:人类美化实践的经验和规律;美化意识的生成与发展;美化实践的历史等.由于美学的实质是关于人的一门科学,所以美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即是为了更好地美化世界、美化人生.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个崇尚贞节的时代,清代的贞节观与前代有所不同,从维持社会秩序、延续家族血脉的观点出发,政府不提倡以死殉夫,而是鼓励节妇们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即提倡"节孝".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下的妾符合了政府提倡的贞节观,因而被载入地方志,受到政府嘉奖.  相似文献   

19.
所谓贞节,就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在古代宗法制度下,贞节观念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妇女,留下了一段段辛酸、悲楚的历史。今天,探究古代贞节观念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搞好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阶级斗争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理想。无产阶级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理想社会的建立,不是依靠什么人的恩赐,而是依靠自己的斗争。这种理想社会不是空想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空想”,而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理想并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所私有的,而是占全人类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共同的愿望。因此,无产阶级没有必要象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