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的基本属性是美,但和小说、戏剧相比,诗表现主体高度自由精神的特征更加明显,诗学理论中把能表现出主体高度自由精神的诗歌称为“逸品”,即它具有“逸美”性。许多诗人把“逸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汪承栋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按照关的规律,伴随着美感活动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诗 情的载体;是它使读者注视着审美对象。本文从它的崇高美、“我”的形象美、“我们”的群体形象美、景物 的形象美和形象的色彩性几方面,初探了汪承栋诗歌的美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段光安是对诗的创作规律有深切领悟的一位中年诗人,把强大的生命之火注入到丛生的意象之中,使意象成为诗人主观情思的对应物,这是段光安诗性思维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生活积累,勤奋的艺术追求,对诗歌把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见解,感受着诗歌这一崇高的生命形式的呼唤,使他的眼前展开一道通向诗歌天国的云梯。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代诗坛上,郭小川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越的诗人。作为战士与诗人,他为我们的时代写下了大量诗篇。早在抗战期间他就创作了《我们歌唱黄河》、《草鞋》、《毛泽东之歌》等诗作。1950年他出版第一本诗集《平原老人》。建国后他的第一首诗是1955年的《投入火热的斗争》,从此,诗人创作进入旺盛时期.先后出版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九本诗集。郭小川为我们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抒情和叙事诗篇。这些诗歌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诗人郭小川的整个创作历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就是诗人对于诗歌体式的探求与试验。诗人曾经告诫别人“不要固定于一种形式,要作多种尝试。”从诗人自己对于新诗体式的探求来看,正是在不断实践着这一创作主张,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诗歌的形式是由诸多因素构成,它包括诗歌的结构、语言、韵律等多种方面,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要有“三美” 即“音乐美”、“绘画  相似文献   

6.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诗歌引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艾青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做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  相似文献   

7.
第三代诗人是从朦胧诗人中分离出来的后朦胧诗人。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深刻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后现代主义,“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但他们的有些创作亵渎崇高,消解理想,事实上是把人生和诗歌艺术都当成游戏,诗中除了极端化的自我形象或者自我嘲弄之外,再难看到鲜活健康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新诗历史上,艾青是位既有诗美学论著,又有巨大创作成就的诗人。近半个世纪来,他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形象创造和艺术形式,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其诗论有着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诗的散文美”则是他最具独创性的美学主张;他的诗赢得了世界声誉,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流溢于其中的“散文美”。“诗的散文美”这一美学主张,首见于艾青一九三九年写的《诗的散文美》一文,至一  相似文献   

9.
唐诗不仅是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文字本身就蕴含着“音乐”,这是唐诗的魅力所在。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入唐诗是唐诗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把大自然的音乐之美、空灵之美,作为诗歌创作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审美境界是唐代诗人普遍的、自觉的追求,这也是当时诗作高下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唐诗所蕴含的这种音乐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杰出的革命领袖,又是杰出的诗人。无论是作为领袖,还是作为诗人,他都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他也有常人所具的七情六欲,也有常人所有的歌哭嬉笑。但是,毛泽东又是伟人,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博大精深的胸怀与思想,崇高伟岸的人格与志向,出类拔萃的政治领导才能与文学艺术创作才华。常人之情与伟人之志的结合,加上运用形象思维的才干,使他的诗、词、对联等文学创作,感人至深,同时又激励人上进,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让我们选择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他作品中的情志美。  相似文献   

11.
艾青作为由绘画转向诗歌的诗人,绘画影响了他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抗战时期,他娴熟地把色彩和线条运用于诗歌创作,突出了色彩美和构图美。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农人的后裔”,他诗中的色彩和线条饱含了他对祖国的深情,闪耀着朴素的光泽。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13.
忧患的创世者——论艾青诗歌的抒情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艾青是一位悲哀的诗人。他在《致亡友丹娜之灵》中说:“这歌声是你熟悉的——即使最欢乐的时候也有悲酸……”崇高的悲剧感充满了诗人的心灵,因为封建主义的礼教夺去了他少年时家庭的温暖,帝国主义的牢房囚禁了他青年时黄金的岁月,极“左”路线的镣铐锁住了他中年时响亮的歌喉,郁愤追随诗人的命运,并在诗中投下了浓浓的阴影。可是,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又成就了诗人的现代艺术精神,充满忧患意识的创世者形象,就成为艾青的抒情主人公,艾青抒情主人公的特异性,反映出诗人高度个性的现代意识,和充满创造性的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4.
雁翼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诗人,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不断探索诗美理论,形成其诗歌敢讲真话,勇于创新的独特个性。他的敢讲真话,主表现在为人民讲真话,敢爱敢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创新方面,他创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诗和三行诗,不仅在诗歌表现内容上,而且在诗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今天我们研究雁翼诗歌艺术个性,对当今诗歌创作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仍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菁 《江汉论坛》2005,1(3):97-99
忧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调。从《诗经》、《楚辞》以降,我国古代诗歌无不贯穿着一股对个体人生、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患情绪。而这又尤以唐宋诗词最为浓厚、深沉和细致。在唐宋“忧患”作家群体中,除了众多男性作家如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以外,还有不少女性作家。在宋代文坛与李清照齐名的女作家朱淑真就是其中一个。朱淑真因婚姻不幸,“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朱淑真的诗词,隐含着一条从忧己———忧生———忧世不断升华的忧患意识链,由此可以清晰看出她的心灵踪迹和情感历程,进而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殷夫早期的诗歌记录了诗人的矛盾、痛苦、幻灭与兴奋,成为职业革命者后,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成为其诗歌主旋律。这时期他的诗歌情感激越刚劲,节奏明快有力,语言铿锵富有鼓动性,被称为“红色鼓动诗”。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红色鼓动诗,发掘其诗在形式、格律以及语言方面与同时代的革命诗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传统.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一位有"终生之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忧国家落后、忧人民生活水平低、忧党的建设和忧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几个方面.邓小平忧患意识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现实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忧患与解放思想的统一、忧患与乐观进取的统一、忧患与实干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现实以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诗人们自觉反思象征主义诗歌的情绪感伤性和逃避现实人生的趋向,把视线投向更为注重经验和现实人生的后期象征主义及英美现代主义诗潮。从而完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从象征主义诗风到英美现代主义诗学的重要转向。这之中,卞之琳与冯至两位诗人,以他们出色的开风气之先的创作,率先架起了一座通向英美现代主义的桥梁。之后,围绕《诗创造》、《中国新诗》而集结的被称为“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创作实践,更为集中地体现这一现代主义诗潮之“转向”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运动浪潮袭来时,郭小川习惯地把自己当作运动中的健儿来要求。运动裹拥着他往前涌动,他则在浪涛中做着姿势呐喊助威。在严格意义上他视自己为“战士诗人”,与革命运动、阶级斗争有着天然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响应党的号召、投入运动的时候,郭小川从不含糊,别人曾经形容他就像一支“勇往直前、绝不拐弯的利箭”。 1966年 3月间,郭小川在一次编委会上批评报社“不紧跟林彪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不宣传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说《人民日报》比《解放军报》晚了六年。这番话只引来一位在座者的响应,让郭小…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诗歌的衰亡缘由及其社会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诗歌已失败而走向衰亡。某些诗人是造就诗歌病态及诗歌尴尬的主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新诗潮”中存在朦胧、古怪、粗丑、反传统、反“诗美”等极端、病态现象,严重地反危害于诗歌。诗歌是社会学范畴之一方面,诗人要扮好社会的“正式角色”,走进大社会,创作合乎社会期望和审美规范的作品,维护诗歌永恒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