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说他叫嫩头,我斜了眼瞅他,觉得好笑.这是一个奇怪的名字,他却不是一个奇怪的人,至少我现在这么认为.他很随和,像孩子一样顽皮的笑容始终悬挂唇角.他是我的师叔.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众多先锋派作家中始终保持前卫状态的一个.他曾说过他永远是一个先锋派.作为一个愤怒和冷漠的先锋派作家.余华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非理性、暴力世界.他的创作具有残酷和血腥的倾向.他的作品对恶与暴力这一主题进行了不遗余力地叙说体现了他对恶的深刻思索.他的小说向我们清晰地呈现了一个恶的产生与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3.
“逆子”     
父亲得了癌症,住院一个多月了,他却没来过几次.即使来了,也是放下钱,说不了几句话就走.他说公司忙,离了他就转不动.再说,还要照顾孩子.看着他匆匆离开,母亲总忍不住暗自落泪,深恨他不孝.从小到大,父亲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几乎没让大人省过一天心.小学顽劣,中学忤逆,大学和人打架被劝退,开公司亏得一塌糊涂,结婚,离婚,父母为他操碎了心.  相似文献   

4.
提起美学濂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在武威那块地方,知之者众多.姜学濂手中无权,囊中无物,何以有那么多人知晓呢?这与他的名气有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姜学濂声名远扬,可他依旧不是仙.正因为他不是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笔者更有兴趣探究他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为他唱上一曲.美学濂服从了这个决定美学濂生于1936年,屈指一算已62岁.假若吃公家饭,类似他这个年龄和职务的人,都不得不离开岗位,退休居家.但是,姜学濂不属于这类,他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还是因为他那与生俱来的民勤人的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崇高理论存在于他的哲学系统之中,无形当中受到了他的先验、理性等哲学理念的影响.这与康德所存在的时代有关.他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信仰应用到自己的哲学、美学上来,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了他论证崇高普遍性的起点.这造成了其崇高理论的普遍性的误区.同时,他的哲学以及思维方式上的特性,使得他过分地夸大了审美主体性,几乎消解了崇高的客体.从而,形成了他的崇高理论的单一和贫乏.  相似文献   

6.
陈科华 《学术界》2004,(6):163-169
孔乙己既是一个可笑之人,又是一个可敬之人,更是一个可悲之人.他的可笑,是因为可悲;他的可悲,又是因为可笑.而在这可笑与可悲的背后,是他的可敬.因为可敬,所以他可爱.  相似文献   

7.
杨斌 《西部观察》2005,(7):35-37
他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高人,他擅长讲民间故事,唱民歌,打金钱板,划彩龙船等.他有一段传奇的流浪经历,正是在浪迹天涯的过程中,一字不识的他邂逅了中国民间故事第一大师.他是一位命运坎坷的单身男人,一生热衷的民间艺术在陶冶了他心灵、情操的同时,他那些来源于生活的素材,也让他饱经沧桑.……  相似文献   

8.
朋友路离婚后,一直闷闷不乐.大家很为他担忧,于是纷纷帮他介绍对象.无奈他人虽好,但条件有限,对象见了一打,却八字没一撇,他更是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9.
《快乐青春》2007,(8):42
西门吹雪从小就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且特别喜欢看小人书.那些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他百看不厌.为了看懂里面的故事,他7岁的时候就要求父亲送他上学去了.没几年他倒也学会了很多字.  相似文献   

10.
张进 《人文杂志》2001,(5):112-116
苏轼一生几经贬逐,饱受磨难,终不得大用.但他无论处顺处逆,都能保持坦然的快乐的心境,获得一种审美人生,又显示了他非凡的人生智慧.他的深刻的自省意识,他的辩证思维、理性精神,他对事物的达观和幽默以及他的审美心胸,都是他人生智慧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他不相信命,也不认命.在他还小的时候,一向信佛的母亲,就不止一次地为儿子的命运占卜过,然而他人生的每一步都与运势背道而驰.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命中注定的,但他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自己的寓所中去世.他的死意昧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最富于挑战性的作家,他把他一生的许多时间都用来同别人论辩,就在逝世前两个月,他还在病榻上挑起了一场关于两个不同文学口号的论争.随着他的死和他响亮尖刻的声音的消失,整个文坛上不免显得冷清寂寞.不过,我们如果探讨鲁迅一生的所有方面,就会发现,鲁迅并不象他所表现得那样坚强,毋宁说,他的好斗不过是他掩饰心理上某种软弱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方面,他表演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几乎骗过了包括他的追随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3.
高鹏程  池子华 《社会科学》2006,82(11):132-138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积极参与"丁戊奇荒"赈灾.在他看来,赈灾是手段,传教才是最终目的.他提出根除灾荒的开矿、修路等理念,实质是传播西方文明.他的赈灾行为,直接使灾民受益,赢得了灾民的尊敬.他亲临实地的灾情报告警醒了《申报》,在《申报》的报道中,李提摩太等西方人成为赈灾的榜样.他救灾的善举得到了清朝官员的承认与支持.日后李提摩太之所以能够广泛涉足中国政治,与他赈灾获得的社会声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保罗·伯希和1878年生于巴黎.他通汉语、波斯语、突厥语、蒙语等东方语言.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他对中央亚细亚的历史、文学、宗教、语言都有论述.在阿尔泰语言研究方面,他对蒙语和突厥语的研究成果很引人注目.他在蒙语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元朝秘  相似文献   

15.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4,24(5):128-133
在王蒙的写作中,总是有一种东西超出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这种东西真正显示了王蒙的敏感性.王蒙在新时期的写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前期的"春之声"阶段、本体转向的"来劲"阶段和后新时期的怀恋"季节"阶段.这三个阶段,王蒙都以特殊的方式与他所处的现实构成紧张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他始终以他独特的方式超出、胜过他所面对的现实.王蒙以他的反思性、以他的语言修辞策略、以他对历史的执著记忆,始终超出他所处的历史.也就是说,王蒙是如此深切地沉浸在他所处的历史之中,又始终超出了历史给定的界线.他与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如此的微妙,以至于我们不经意几乎觉察不出.这正是这种偏差的真实性所在.这使人们在把王蒙理解为一个主流作家时,有必要保持一种更为复杂的眼光.  相似文献   

16.
亲情最简单     
地狱之门"哐当"一声,把年轻人关在里面了.那些没有被关进去的人站在门前,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首先过来的是他的朋友,他对地狱之门的看守说:"放他出来吧,他还很年轻,还有很多活儿要做.也许他会改正,把活儿做完." 接着过来的是他的情人,她手抓住栅栏,泪如雨水般地洒落.  相似文献   

17.
纯色天空     
1 我最初遇见顾小陌的时候,天空是一片纯净的婴儿蓝.他正抱把吉他,闭着眼睛,无比投入地唱歌.我不知道为什么停下了脚步,是因为他长而卷翘的睫毛,还是因为他翕动的好看的嘴唇?总之,我就那么自然地在他身边坐了下来.他唱得太专注了,眼睛始终紧闭.我呆呆看着他,以至于歌里唱着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懂.  相似文献   

18.
周末的一个晚上,以前房东的大闺女青莲急冲冲地来到我家,说: "叔叔,你快去急诊室看一下,我们家建良他,他……" "你不要着急,建良怎么了?" "这几天建良走路老是一瘸一拐的,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老不说,我以为他摔伤了腿,后来才知道他下面发炎溃烂了.最近几个月他都在出差,我估计他没干好事,说不定染上性病了.他却一口否认干过坏事.我陪他去一家私人诊所就诊.  相似文献   

19.
晓恪个儿不高.舍友们总喜欢走到他身边,苦着脸,拍拍他的肩膀,摇摇头,叹口气走开.晓恪起初很纳闷,不知舍友们为何这般.后来领悟到是笑他矮,他大叫一声:"妈妈啊!"便站在那儿捶胸顿足.  相似文献   

20.
1925年春,崔曙海的《出走记》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但是他此后的诸多作品都没能超越《出走记》的艺术成就.崔曙海的这种艺术悲剧是由于他以狭隘的艺术理念指导自己的创作而造成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工人农民读者的要求,却忽视了文学的提高大众审美能力的职能.他主张文学源自生活,必须反映真实的生活.结果,他只写一些自己的生活经历,没能将那些自身经历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他的小说始终遵循"现象——本质"这一模式.他想为劳动人民申辩、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作品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忽略了作品本身感性的、偶然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