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报刊史是作为新闻史的一部分来研究的,而对近代特别是晚清新闻史的研究多侧重于报刊史。卓南生说:"我个人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815年到1874年之间的这段断代史,也就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源头。"④戈公振认为:"报纸之元素,新闻而已。"⑤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我觉得在新闻史范式里研究报刊史,必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近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孕育了中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首开近代新闻史先河。而清末影响最大、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万国公报》则是近代传教士报刊发展的最高峰。对这一首一高两份刊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从纯宗教性刊物向现代报刊发展的世俗化趋势:传播者由洋人主办主笔到华人主编主笔;传播对象由底层逐步上移到中上阶层的士人、官僚;传播渠道由海外逐步发展到沿海和内地;传播内容由传教义到报新闻的世俗化转变,由介绍科学到引入社会学以传播思想;传播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朝野关注。近代传教士报刊既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的重要媒介,其自身也为中国的传播环境所改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宁树藩先生《怎样评价范约翰的(中文报刊目录)》提出反批评,再次肯定范氏《目录》的历史价值,重申该《目录》过去为中国新闻史工作者所忽略,并举例说明研究近代早期新闻史必须重视报刊以外的有关史料,尤其是教会和外文资料.  相似文献   

4.
方汉奇认为,新中国的前3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不多,中央党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是代表性成果,其重要意义是填补了1949年以前中国新闻史领域有关中共党报历史的空白;改革开放后,由其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是凝聚全国新闻史研究力量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局限,《通史》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等待今天的研究者填平补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未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应注重史料积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略论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研究 ,还没有在中国新闻史中占有自己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发达与否 ,则是衡量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报刊不仅内容与古代报刊有许多不同,就是形式也有所革新,这种革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白话报刊的出现和发展。白话报刊开始是在文言报刊中孕育,诞生后也不过是星星之火,而经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就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从1876—1919年,中国出了大约200种白话报刊。从此以后,报刊上白话就逐渐代替了文言。现代中国新闻史主要就是白话报刊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为例,对新闻史研究进行了反思。并认为李文以社会史的视角研究新闻史,关注当下,并以生动的笔墨书写历史,为新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从20年代到90年代,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了基础扎实,发展稳定的学科.本文对近几年学术界的媒介史研究、报人新闻活动以及思想、媒介经营与管理方面、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对21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概况进行一次扫描.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国新闻史的研究没有引起中国新闻史学界应有的重视。积极开展民国新闻史研究,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而且对于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交流,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中国新闻史学界不应再延搁的迫切任务,也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民国新闻史研究以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为整体对象,全面研究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而总结这一特定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开展各种专题研究。民国新闻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要举全国专家之力,及早启动这一宏大的学术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 9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论著数据统计为依据 ,结合论著的三种类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认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有一个大致的周期。根据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 ,认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应进入新的周期 ,新世纪一定时期的研究主攻方向应针对中国新闻通史中的薄弱环节 ,主要致力于专项史、个项史及其他空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开拓者们曾经造就亚洲最先进的近代造船基地和近代海军,培养出许多近代新型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然而,由于清朝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全面深刻的体制改革,中国近代船政创新惨遭失败;由于许多中国人深受君主专制主义观念的束缚,中国文化转型之路曲折漫长。认真吸取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历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尽快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进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至关重要,而进化文学史观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它承续了我国古文论中之进化思想因素,又自觉借鉴了西方现代进化文学史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进化文学史观,以胡适、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尝试运用进化文学史观研究并书写了外国或中国文学史,显示出进化文学史观的主要功能特点与突出缺欠;进化文学史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阶级论文学史观相比异大于同得小于失,同现代性文学史观相比同大于异失小于得,惟有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方可视为科学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发展进程、史料价值以及外国传教士与近代报刊、近代妇女报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史研究的深入,科学史和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日渐增多,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文章以“民国”时期出版的化学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著作出版年、作者国别、出版地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产生结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试图从书籍史的角度对近代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做微观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主要分为帝国主义的掠夺、矿难与工人运动以及近代煤矿的开发与城市的发展等几个重点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在对近代煤矿业发展的总体和分区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的来说,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在资料建设及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8.
灾荒史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历来备受海内外学者瞩目。近代灾荒的频发,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抗灾赈济局面。新世纪以来,为了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界除继续探讨近代灾荒的成灾诱因与过程外,开始尝试将灾荒与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拓展灾荒史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的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 ,主要是以西方和近现代科学为标准考证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只有这样的研究不能很好地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 ,也不能很好地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也不能担负起沟通科学与人文的功能。为了开创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应当突破以西方和近现代科学为标准的框框 ,把科学看做是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活动 ,大力加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兴趣和动力,应当在教学中突出其时代性,把中国近现代史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拉近该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讨论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纲要"课程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