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权益得不到保护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科技队伍的稳定。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护面临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难、经济待遇差、权益保障难的问题,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障难的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够,法律供给不足,基层农技人员维权意识薄弱,服务对象素质低下。因此,应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加强对基层农技术人员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加大对基层农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的执法力度等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长期以来对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新形势下原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制约了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发挥,且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区域站建设,承担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就成为改革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必由之路。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中创建区域站的必要性,对山西、甘肃、河北等省份县级区域性站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区域站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参与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参与主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8省24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参与机制概况调查,采用1~5分量表数据评价基层农技推广参与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产中合作度指标得分最高,核心农户作用显著;专业合作度指标得分较低,农技推广面向产业和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产前合作度得分最低,农技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供给渠道不畅;编制、三权管理等管理体制和农技员的从业年限、学历、职称等个人特征对农技推广参与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安徽特色农业呈不断发展趋势:专业化和产业化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科技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农业旅游等功能有所拓展。但是也存在优良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基层农技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难以满足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够,产业化有待推进,休闲、观光旅游功能拓展缓慢等问题。建议从五个方面推进安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优良品种开发与保护;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旅游。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业科技发展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创新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不断涌现,通过推广机制创新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用性强、匹配度高的农技服务对提升农业技术利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户分化与兼业行为、农技的供需契合、农户对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参与式农技推广模式、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产生背景及理论内涵等五个方面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有关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研究的进展情况,表明与传统农技推广研究相比,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范围方面存在滞后性。  相似文献   

6.
农技人员在推广农业绿色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安徽省农技人员的139份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技推广人员推广农业绿色技术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绿色技术推广政策的实施、农户接受程度对农技人员绿色技术推广有正向显著作用。技术的先进性对农技人员绿色技术推广呈负向影响。因此,应加大促进绿色发展的农业政策实施的力度,提高农民对绿色技术的认知,加强绿色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7.
异质性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纳行为差异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视角,对异质性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结构及技能水平差异,导致异质性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纳成本、收益及风险判断的不同,使其技术内容、推广途径及推广主体选择呈现显著差异;小规模兼业农户偏好由政府推广机构通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方式提供生产阶段的技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偏好由农资企业通过公共传媒提供与其规模经营特征相适应的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偏好通过组织自身的技术选择及应用满足其多元化技术需求;农业企业偏好通过经营性推广主体的多元化推广途径,获得服务其经营目标的各类技术。因此,为了提升农技推广效率和农技服务有效供给水平,应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组织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农技精准推广方案,提高农业技术供求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转型的背景下,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技服务的刚性需求结构仍然存在,但与农业转型相配套的农技服务市场却出现了“公益悬浮与商业下沉”的双向变化,即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力量越来越难落地,商业性农技推广力量迅速下沉,遍布乡村。这种供给结构部分解决了乡村农技推广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并未有效满足农民真正的农技需求。相反,商业性农技推广力量借助基层政府的项目招商、多种农技服务资源平台的整合以及对原公益性农技体系的嫁接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崛起,同时也损害了公益性农技推广力量的技术权威,使得公益性农技在乡村的发展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9.
利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四个农业大省942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从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两个维度对农户社会网络嵌入程度进行测度,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社会网络嵌入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呈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嵌入能够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不利影响。从不同维度的社会网络嵌入看,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均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仅结构嵌入显著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负面冲击,关系嵌入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检验表明,社会网络嵌入的缓解效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基于此,提出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负面影响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农技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了解农民对农技推广的需求意愿是国家开展农技推广的基础。依据调查资料,通过分析溆浦县龙庄湾乡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认为:农民对农技内容需求最大且最普遍的是实用技术和高产类技术等;最信赖和最期望的农技推广渠道是国家农技推广部门;影响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供给约束、文化水平、技术风险和年龄等。因此,必须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建立完善的推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推广队伍建设,强化人际推广,加快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灾害社会工作组织困境主要表现为从非持续性向持续性、从职业质疑向社会认同、从非专业性向专业性、从社会主流观向原住民在地观转变等问题,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困境则有从边做边学向专业培训、从非均衡性向均衡性、从恢复重建向发展预防、从受灾群体向弱势群体转变等问题,而灾害社会工作制度困境主要包括从制度排斥向制度接纳、从平稳机制缺乏向民非企业建构、从监督缺乏向服务评估、从社会救助向公平政策转变等问题。灾害社会工作发展需要考虑是以嵌入发展还是自主发展优先、经济增长还是永续社区优先、外在嵌入还是在地深耕优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政府让渡空间、专业自主发展”的健康发展轨道,同时推动社区重建迈向“永续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服务成功标志是外地社工撤离后介入效果仍然能够长期持续,当地居民能自主推进社区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实地调查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技推广部门是农户采纳新技术的主要渠道,资金不足是阻碍农户采纳新技术的最主要的因素;农技人员下乡是农技推广的主要方式,推广经费和人员配备不足是阻碍当前农技推广的最主要因素。针对以上结论,分析讨论得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善农技推广工作绩效,应从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农技投入体系,支持和发展农业相关企业或超市,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回溯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和新《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聚焦于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注重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考察,重视非政府农技推广服务调研,强调农技推广服务效益分析,突出农技推广服务创新探讨,并对现代社会科技服务业建设进行跟踪。但在理论依据上,本土理论建树少;在研究对象上,群体均衡取样少;在研究内容上,内在机理探索少;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结合少;在研究视角上,多种学科交叉少。展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重视整体综合调查,做好质量结合探究,强化多维视角剖析,致力科学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尚未达到科学化要求,缺乏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方法,灾害统计数据调查采集渠道不畅,重复计算或信息失真,各地灾情报告夸大损失,救灾资源浪费,评估偏经济因素而少社会要素,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灾情并分析防灾减灾和应急措施的成效与不足。应当深入研究我国灾害损失评估状况,探讨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标准、方法、程序,修正和改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拓展灾害损失评估的社会境域,形成全面准确的灾害损失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灾害损失评估在应急处置、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中的信息、咨询、监督和评价功能,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5.
地点是空间内人们生活、工作并形成亲密持久关系的场所。地点在为个体提供自我认知与归属感的同时,还提供了安全舒适与连续感。灾后社区重建的目标是将被灾难切断的人与地点的联系链接起来。链接的方法则是在时空延展中与当下生活实践中发掘与培育个体与地点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内部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16.
利用DEA方法对1978-2010年无灾害投入和灾害投入的中国农业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自然灾害变量的引入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效率,导致农业平均技术效率下降、有效单元数及农业规模收益递增的年份增多;尽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趋于下降以及影响农业技术效率变动的动因趋于分散,但是自然灾害仍是30多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抗旱技术立足于从水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研究抗旱避灾,但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靠天救灾”,技术的含量较少。本文从农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四川农业干旱的状况、信息化在四川农业抗旱减灾中的作用、四川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四川农业抗旱减灾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以及正确处理信息化经营与传统抗旱技术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防灾减灾看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后对成都市的4个防灾公园的实地考察发现: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防灾规划设计、必要的应急避难设施以及安全的应急避难空间,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应遵循"安全性、可迭性、人性化、持续性、合理性"五项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植物设计和设施设置等方面来规划.同时.要加强防灾公园的理论与法规研究,强化公园防灾意识,建构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三州地区地处中国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属断裂构造发育,极易因强降水等极端天气诱发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导致该区域路网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和多灾并发。这在高山峡(深)谷区尤为严重。通过分析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路网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灾害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灾害应急与防治技术较为缺乏、灾害危害度和路网基础设施的易损性较大、路网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力较弱。为了在四川三州地区构建安全可靠、应急保障能力强的现代路网体系,需要通过构建时空、纵向、横向三位一体的综合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健全灾害科学、应急技术、风险管理三者有机结合的防灾减灾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四川三州地区的路网气候恢复力。  相似文献   

20.
把科技特派员制度置于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转变过程 ,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分析其未来走向 ,提出创新、完善、提升的主要对策。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直接层面看 ,是解决农民的科技需求与目前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 ;进一层看 ,是通过机制创新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更深层看 ,则是当前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要不要管和如何管的问题。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入世”的严峻挑战 ,农业技术推广的特殊性 ,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低 ,以及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基本集中在政府等一系列原因 ,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仍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 ,推广体系和机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 ,正是这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符合现实情况的新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必须朝以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与政府的支持、保护相结合的方向进行创新完善 ,实现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与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