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衣服装饰的美,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服饰习俗的演变,是社会变革、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中日服饰习俗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文化对日本服饰变革的影响中国文化,尤其隋唐文化促进了日本服装的发展和变革。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有缝衣女工由百济去日本。雄略天皇十二年,日本曾派人来我国江南聘请缝衣技工。《日本书纪》载:“十四年正月戎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衣缝兄  相似文献   

2.
外向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外部文化涌来并与其土著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本民族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心态及新的一种思想意识。日本人的外向意识产生在大化革新前后,日本人面对强大的隋唐帝国先进文化的强烈刺激,非常敏感,然而他们对此并不怀有敌意,相反,却把隋唐文化视之为楷模,以先进的隋唐模式重新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3.
毕雪飞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注重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本文围绕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的七夕节的内涵、七夕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黄晓娟 《学术交流》2006,(4):188-190
文化是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日本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周边地区,孤悬海外,从而使日本形成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日本文化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日本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日本与中国、西欧的文化的融合,表现了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了解一国文化,对于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走出单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圈子,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辉煌灿烂 ,学术思想兼容并蓄 ,开创了中国中世纪文化大国的局面。文化大国的特有魅力吸引着周边国家的学者、文人、僧侣等来唐留学、进修和求法 ,且以直接的文献交流为手段大力吸取唐文化 ,中外典籍交流活动频繁。其中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 ,由于地理与交通上的便利 ,在隋唐三百余年间 ,曾十数次派遣使团到中国 ,以求友好交住以及采集汉文典籍。众多的“留学生”、“学问僧”在中国求学问法后 ,往往携带大量的中国典籍归国。处于文化繁荣的唐代诗歌、小说和大量艺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与发展,人们对开放型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越来越高,学术界对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并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武安隆先生的新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以下简称《抉择与发展》)便是一部纵横古今,系统地论述日本文化史的力作。提到日本文化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大都在其开放型文化结构上多有认同,同时对这种开放型文化在日本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出相当深刻的共识。然而日本吸  相似文献   

7.
刘春杰 《学术交流》2015,(2):212-217
日本统治者在长期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军事上进行野蛮屠杀,同时在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摧毁东北人民抗日意识,疯狂破坏沦陷区文化事业。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实质是在破坏中华民族文化,泯灭东北民众的民族精神,消磨东北人民意志,进而实现其统治中国东北的目的。通过对东北多维度的文化侵略形式,呈现出日本殖民统治带有残酷性、欺骗性、渗透性等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上对中国东北侵略的罪恶行径,不仅在日本对华侵略中起到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侵略的后果对中国东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长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但是,如果再追问一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日本究竟吸收和“模拟”过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吸收的,吸收之后又是如何进行“日本化”的,外来文化的吸收对日本历史的发展究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0,(6)
在中国东北沦陷期间,日本殖民统治者利用伪满政权,设立文化专制机构,全面操纵东北的文化宣传舆论大权。通过实行反动的《出版法》和"弘报三法二件",采取"一国一社"、"新闻新体制"等措施,对东北的新闻报业进行"兼并"、"整理",并推行"日伪一体化",即由日本人、日本通讯社、日本电台操纵东北的新闻、报纸、广播等,为其残酷压榨东北人民,疯狂掠夺资源,称霸东亚而大造舆论。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唐朝统治者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大量任用国内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做官,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在唐朝政府中任职。唐朝与国内各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积极引进国内各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东方大国,完全有能力向其它国家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唐朝在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开放的现象。 一、华夷一体,一视同仁 唐朝统治者改变了前代封建帝王“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创办《日本问题》杂志,我听到之后特別高兴。日本是我国东方的重要邻邦。已故廖承志同志曾经说过,中日关系中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隋唐时代,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学习我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另一次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不少中国的革命志士和留学生前往日本,向日本学习。人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不仅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可以说基本上是以日  相似文献   

12.
唐代晚期青花瓷就已产生,为何宋代几近湮灭,元代却迅速成熟,居瓷之冠绝?本文认为这是元代特殊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蒙元统治者对蓝白两色的尊崇以及伊斯兰诸国对蓝白两色的价值认同是元青花瓷得以迅速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顺应、继承和光大,以及对西域和伊斯兰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是元青花瓷成为国之瑰宝、瓷之奇珍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遣隋(唐)使无疑是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引人注目的章节.然而作为日本古代对华外交的组成部分,遣隋(唐)使与隋唐前的日本对华外交活动存在不少明显的不同.本文在论述日本古代各次对华外交活动的实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对遣隋使及遣唐使与隋唐前日本对华外交进行比较的手法,探究其间的不同,并对这些不同产生的原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4.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两千多年来精神行为的重要积淀,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是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系统的神道理论,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日本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影响着日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之学者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牛建科教授的《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便是该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为系统、全面的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专著。该书采取历史的纵剖面与阶段性的横断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丰富的第一手…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权 《日本研究》2004,1(1):64-69
日本民族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日本从古代开始就吸收中华文化,正因如此,日本民族文化处处都印着中华文明的烙印,而且使中华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作为一个没有史前史的岛屿国家 ,其文化的形成是迟滞而缓慢的。而且 ,正如英国、菲律宾等岛国承袭西欧大陆文化或马来文化一样 ,日本文化在其形成之初也同样吸收了外国文化。自古代起 ,日本便将中国文化作为其渴求达到的目标 ,在政治形态、典章制度、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都以中国为范式。早在1 80 0年前 ,日本便引进了中国的耕作文化与纺织文化。 1 30 0年前 ,又从中国引进了系统的国家制度和佛教 ,1 6世纪则从中国引进了儒学。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 ,日本高层人物经国济世 ,中层人士从政为官 ,下层百姓处世为人都以儒学为中心。不仅政治…  相似文献   

17.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评王家骅的三本书南开大学刘岳兵,孙惠芹日本民族向来被人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儒学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日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更成为有关传统文...  相似文献   

18.
一、日本何时出现有明确的辩证法 思想的学者和著述 日本何时才出现有辩证法思想的学者,何时才有阐述辩证法思想的著述,辩证法思想在日本是士生土长的,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这是研究日本哲学思想和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历史来看,自身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外来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文化的性质。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日本文化是直接从仅有逻辑思维的原始白文化而跳跃形成的,失去了自我定型的机会。因此,被称为被动定型的"有色无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可塑性强、流动性高、发展性和多元化突出的特性。日本文化自身的这种特性,促使日本在历史上多次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飞跃。本文从日本历史发展历程的四个重要时期——两次中国文化和两次西方文化的全面引入,来阐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与中国儒家文化徐晓风圣德太子(574-622)是日本文化的奠基者和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开拓者,是日本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统治者之一。他自幼习"内教"和"外典"①,撰写《三经义疏》②,制定《冠位十二阶》(603)和《十七条宪法》(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