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床前明月光”的“床”字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与程瑞君先生商榷鲁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95年第2期载程瑞君先生《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一文(下简称程文),指出李白《静夜思》诗中的“床”字应是一种坐具,而“肯定不是睡床”。古代汉语中的“床”字...  相似文献   

2.
凌霄云 《中华魂》2010,(9):52-56
来信 尊敬的《中华魂》编辑部同志: 你们好! 不久前,我读到姜弘先生的《百年启蒙,两个“五四”》(见《书屋》2010年第6期,附上复印件)一文,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该文以读海峡两岸学者殷海光、顾准著作所想到的名义,来吐露自己的心声: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3.
汉人一致称道 :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 ,“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 0 0 3年第 5、6期 )一文 ,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 ,否定这一史实 ,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 ,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 ,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4.
六文 《金陵瞭望》2006,(8):52-52
本刊今年第六期在《雨花石》专栏刊出《田兴何以对朱元璋伸援手又力避?》一文后,引起热心读者极大关注。作者六文先生特地提供了相关“补白”,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语文》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了毛远明先生的《<汉语大词典 >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一文 ,指出《汉语大词典》在书证使用上的八个问题。我认为毛文对第八个问题即“书证迟后”的论述尚不够充分 ,现对此提出一些补充意见。首先 ,《汉语大词典》中有些书证迟后的时间太长 ,这样会使读者误以为这些词出现的年代很晚。例如 :卷 1 ,第 2 50页 ,“三薰三沐”条。书证用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中“坐我三薰三沐之”句 ,实际上南宋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早已有“三薰三沐 ,师黄太史氏”之语 (《四部丛刊》本 ) ,两者词义相同 ,而年代…  相似文献   

6.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见《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1期),对笔者的“《左传》蓝本作于孔子”说,进行批驳。牛文不仅对笔者扣了“主观”、“轻率地相信”等帽子,而且给孟子及千古良史司马迁加上“圣化”“作伪”等罪名。事关学术之大是大非,笔者不能不辩。本文首先论列牛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之谬误;其次,以史实为据,指出汉代名家硕儒所共同称道的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孔子作《左传》蓝本的不可否定的铁证之一。  相似文献   

7.
“上自劳军”一句,出自义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中及书下注释标志:“劳”军之“上”是汉文帝(刘恒)。而正在热播的历史大片《汉武大帝》第三集中。却是汉景帝(刘启)由他的“智囊”老师晁错陪同去检阅周亚夫的细柳军(剧情细节与文中描写无异)。归来后信心十足地实施了“削藩”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怀着对教材与电视剧内容相异的疑问,笔者粗略地翻阅了《史记》,肯定地说:“劳军之‘上’”。文帝也。  相似文献   

8.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9.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通篇琅琅上口 ,明白晓畅 ,千百年来 ,众口传诵。然释其首字 ,犹有两说并存。一说以为 ,“床前明月光”之“床” ,即指普通睡眠之具。全诗乃言诗人睹月思乡 ,夜不能寐 ,起床沉吟之状 ;一说以为 ,“床”乃井栏之谓 ,非卧榻之谓也。古人聚水而居 ,有人处即有井 ,故井可代指村落、城镇 ,又常引申为故乡之意 ,“市井”、“背井离乡”云云 ,皆由此而来。全诗乃言诗人绕行井边 ,望月怀乡之情。两说皆可通 ,若强欲索作者之原意 ,恐须起太白于地下也。愚以为 ,诗无达诂 ,自古而…  相似文献   

10.
葛辛 《中华魂》2013,(11):37-37
河北省《杂文月刊》2012年第9期(上)第10页署名秦海的《凶人而异的是非观》一文,不但“批判”了“强制人们”“一元化地保持一致地认同某事”是“专制体制下的是非观”,而且还“批判”了“对某事之是非的不同认知,并非源于对这事本身的不同看法,而是源于这事发生在谁身上,或者发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0.1 《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了蔡美彪先生的大作《元代圆牌两种之考释》,对“兰州发现的银字圆牌”和“扬州出土的元代圆牌”从牌符类型上;从语言文字上作了辨析和考释。关于“兰州圆牌”,因为郝苏民曾于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过《对西藏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圆牌的译释兼论其意义》一文,对“兰州发现的银字圆牌”的八思巴文作过释读的尝试,故无赘述必要。而蔡先生关于“扬州出土的元代圆  相似文献   

12.
198 9年第 9期《读书》载有李冰涛先生《治古汉语易而治古白话难》一文 ,探讨《胡适的日记》一书中为胡适所不解的一句散曲“剔秃栾一轮天外月”,原文是这样的 :古汉语比古白话好懂 ,何以见得 ?因为古汉语尚有历代的注疏帮助理解 ,而古白话 ,随着时间的流转 ,意义便不得而知了。即如白话运动的大师胡适之先生 ,也有不可明了之处。如《胡适的日记》第 5 3页 ,有一句散曲 :“剔秃栾一轮天外月。”胡适在“剔秃栾”后注了个“此字不明”。其实 ,徐州方言里就有这个词 ,是很圆很圆的意思。现在的徐州人形容很圆的东西还常用这个词。“剔秃”或“…  相似文献   

13.
《春秋左氏》,堪称“三传”之“雄霸”,“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它被奉为儒家经典,沾溉后人,流惠深远。它亦史亦文,反映了春秋时期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与《战国策》一起成为先秦史家之文的两座高峰。而《左传》的外交辞令尤其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它不仅表现出春秋外交人员的精神风貌,而且语言美妙传神,为《左传》增益光彩。探究这一问题,无疑有助于对《左传》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 吴世昌先生《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一文(《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批评我国长时期来词史研究领域狭窄,“有些选家,有些文学史的编写者,选来选去,评来评去,总不外‘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这几首”;反对“以偏概全”,强调“核对事实”,“考虑逻辑”,弄清“历史的真象”,作出“公正评价”。这些意见都很好。要正确评价苏词,就必  相似文献   

15.
《绿》和《荷塘月色》同属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佳作。《绿》坦露了作者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苦闷旁徨的寂寞情绪,两者格调上存在很大差异。《绿》和《荷塘月色》都设置“文眼”、寓情于景、比喻生动、注重叠词运用,表现手法上是相近的。两文相互补充,基本反映7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再谈汉日翻译中的几个问题——再与迟军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迟军先生于1990年在《日语学习与研究》第3期上发表的“试析《试析〈汉译日基础教程〉的误译》”一文,从如下几个方面与迟军先生再商榷:一、译文要符合语言的规范和表达习惯;二、译文不应使用过于陈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三、译文的句组、语段脉络要清楚易懂;四、译文要符合日语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7.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8.
也论“权妃被毒杀的真相”赵熙天罗庆四先生在《历史大观园》1990年第6期上发表的《权妃被毒杀案的真相》一文中,就《历史大观园》1989年第3期上刘法绥先生发表的《明成祖诛戮后宫》一文的一些观点。阐明了自己的不同见解:1.权妃未曾被封为贵妃,只称为显仁...  相似文献   

19.
李煜《虞美人》一词,对其“春花秋月何时了”、“朱颜改”等句当前通行的注解似有不尽词意之处。笔者认为前句应该是指痛悔逝去时光而不是伤情之景(景当为“明月东风小楼”),后句则是指物是人非的江山易主而不是作者自伤憔悴;并认为在一般的阅读理解时对其词上阙倒装表达的忽视、对两个月字指意辨识的粗率是形成错误认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思录》与《传习录》皆是兴起于宋明理学中的思想传记类型的著作。一为“辑略”之新体 ,一为“记言”之变型。两者的差异 ,则可以自“录”字的再解读中 ,掌握住“文”与“言”的本性而得以进行区别。二《录》都企图在“当下即逝”的时间状态中 ,分由“文”与“言”的途径以进行“当下即是”的传道活动。二者一名“近思” ,一名“传习” ,同出于《论语》 ,反映了追随孔子的理想。但其同名为“录”及其何以为“录” ,则尚可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