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1,(2):55-55
电影《盗梦空间》再次掀起观影狂潮。这部电影主要赢在口碑,很多观众都说“这是近年少见的尊重观众智力的电影”。《盗梦空间》“尊重智力”主要体现在巧妙的情节安排上,而这些情节安排又和所谓的“梦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梦中的时间会很长,梦中还会做梦,在梦中还会知道自己在做梦……这些听似有理的做梦的事儿都有科学依据吗?  相似文献   

2.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指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几乎是一个完全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以应有的重视”,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了,但仍有人看不到二者的区别。有人说;“知识即能力”,“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能力”;也有人说,学生只要熟读教科书,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智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认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  相似文献   

3.
“空间转向”之后的空间叙事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显学”.但是,当前的空间叙事研究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原因多种.“空间转向”的这股后现代思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空间转向”的叙事推力功不可没,但后现代历史碎片化、随意切割时间历史的粗暴式学术批评也是不足取的.所以,首先,必须纠正“空间转向”等同于空间叙事研究的偏向.其次,必须区分出“形式化空间叙事”和“内容性空间叙事”,并且分别加以历史化——“空间再转向”,以结束当前空间叙事研究的破碎化、非历史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当今教学中,很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无不与发展思维有密切的联系,发展思维更是发展智力的核心问题.发展思维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思维的方向性就是语文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中需要探讨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有作者的思路,教者有教者的思路,学者自然也有学者的思路.这思路就体现了思维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对北方民族大学500名本科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及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专业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以及随着年龄增长情绪智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总体上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但内部各因素发展不平衡,其中,情绪适应力最强,依次是情绪觉知力、情绪表现力、情绪调控力和情绪评价力;民族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情绪评价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艺术娄学生高于文科类学生;民族院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绪觉知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四年级学生显著低于大一年级及大三年级学生;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各个年龄组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22岁年龄普遍高于其他年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礼物呢?第一件礼物是阅读 阅读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质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7.
自从1990年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一词后,国内外学者对于“情绪智力”渐渐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销售人员所处环境复杂,工作压力大,针对其情绪智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为准确把握销售人员情绪智力的影响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就显得非常宝贵.  相似文献   

8.
布鲁纳(1915—)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哈佛知识研究中心的创造者,是当代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认知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类如何通过掌握知识而发展智力的问题.他认为教学有陈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的双重任务.他强调指出,儿童智慧的潜力是巨大的,但绝大部分,甚至百分之九十没有挖掘出来被浪费掉了.为了挖掘智慧的潜力,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发展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他第一个提出了“发现法”的概念.他认为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以培养“明智的推测”,“丰富的想象”,“大胆地提出暂时的结论”,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他一生中无论将来干什么都是最有价值的本钱.  相似文献   

9.
智力的定义,不下一百,但没有一个是不存在争议的。无怪乎美国的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说:“智力一词象生命、爱情、美、真理、健康等等其他抽象名词一样,很不容易下一个干净、利索的简洁定义。”他甚至说:“照我看来,严格地说,根本不存在智力这种东西”。然而,多数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智力是一个结构。 一、智力是一个结构 为什么说智力是一个结构?原因有三: 1、智力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被称为“因素分析之父”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他在1904年便提出,任何心智活动都只包括两种因素,其一为普通因素  相似文献   

10.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界已成为一句颇有感召力的口号,正是这三句话12个字把诸如“语文能力”内涵特质到底是什么,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间的本质联系及转化心理过程,语文能力与智力间的本质关系及语文知识、能力、智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推到前台,要求予以理论回答.本文试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甲稿·序》、《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乙稿·序》、《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与《人间词话》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示每一重要理论的初步提出到最后成熟的轨迹艺术理论不断产生质的飞跃。他逐渐改变简单化,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先生在论述“士人精神”时,把“士”阶层抽象出了其具体发展的历史语景,把社会结构在个体中形成的行动特征和行为习惯夸大化了。实际上,士人精神本身是一个矛盾体,其独立高昂的精神背后往往掩藏着深沉的孤独;不是知识分子的个体往往也具有与“士人相似的精神气质”;知识分子一旦进入政治场,其精神也会随其在社会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个体在社会情景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行动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灵活的选择,可以用“资源与权力”交换模式解释,从而纠正“士人精神”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文化本质论色彩。  相似文献   

13.
冯契先生的"智慧说"对"人能否获得智慧"这一20世纪的重大哲学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这一学说中,"理性直觉"是主体能够获得智慧的核心环节.何为理性直觉?理性直觉能否得,如何得?其所得如何达,又如何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智慧说"能否证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歌唱与"打哈欠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人体可振动空间状态转化论"原理,从解剖生理学、歌唱医学、物理音响学等角度,对人们日常的"打哈欠状态"即中外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歌唱状态进行了较充分的剖析.在中外声乐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第一次提出"一个哈欠、三个阶段、六个特征"的学术观点,确认了"打哈欠状态"歌唱方法的理论基础.这对建设与发展中外声乐学科理论,丰富多样性的声乐教学手段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权利人有权主动行使的权利范围小于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侵犯的权利范围,即“权利”与“被侵犯的权利”的范围不一致。如果将知识产权视为一个圆圈的话,权利人可以主动行使的权利在圈内,是有限的权利,而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侵犯的权利则在圈外,并且是无限的权利。本文列举了存在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此种现象并且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以期能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及使用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知识产权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激励与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之间互动关联。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从知识产权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分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孟称舜戏曲深受汤显祖的影响 ,前期剧作和“传情”理论表现出对“至情”的赞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为生活在明清易代时期的落魄文人 ,他又与那个时代和环境紧密相连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传情理论和戏曲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以“诚”为主体 ,他“情正”与“言道”结合的“言情”倾向 ,是他的特色 ,也是他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祝嘉先生一生于书学研究 ,乎书法创作 ,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书法教育思想可以概括成“相济相助”说、“全身力到”说和“读书养气”说三大方面。“相济相助”说要求学书者从深层找到各碑帖、各书体之间的互补之处 ;“全身力到”说要求习书者全身总动员 ,把笔力流露到字里行间 ;“读书养气”说要求学书者胸罗万有 ,从字内字外两方面养气。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仁政”,简言之即以仁义为本 ,以德政治天下。但这一学说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 ,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而诸侯的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则形成了其“仁政”理想的第二重困境 ;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正是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 ,才使得孟子的仁政在当时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20.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