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践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于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理念、原则等仍未达成共识.一、政府流程再造的内涵政府流程再造是指政府在新的治理理念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对政府部门原有组织机构、服务流程以及门户网站进行全面、彻底的重组与优化.它目的是形成政府内部和外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使政府为公众、企业和政府自身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举措     
成都市:构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方式《成都市2008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要点》正式出炉。根据《要点》,今年,成都市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将在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流程再造、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并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08,(17):12-13
日前,《成都市2008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要点》正式出炉。根据《要点》,今年,成都市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将在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流程再造、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等方  相似文献   

4.
<正>一、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的概念及其存在问题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中心,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流程,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公众的反馈等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服务的绩效划等分级,以改善和提高政府服务绩效的管理过程。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管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缺乏服务导向,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理解它的内涵,在它的运用方面尚有不少问题。1.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服务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强  相似文献   

5.
创建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政府的主要标志。电子政务对于服务型政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子政务顺应了现代政府的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为现代政府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本文就电子政务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要不断加强政府和大众的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效能、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来构建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相继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有利于我国地方政府节省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众满意度,从而构建一个服务型政府。然而政府评价体系与公众评价体系都认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还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同时,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基层直面公众,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拟就以基层政府的构建,研究当代中国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7.
《领导文萃》2008,(13):10-11
《成都市2008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要点》正式出炉。根据《要点》,今年,成都市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将在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流程再造、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等方面着力.将进一步加强解决群众诉求针对性的问需服务。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是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我国政府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目标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塑造“以民为本”的政府服务理念,构建“顾客导向型”的政府服务模式,才能建立廉洁、勤政、高效、便民、负责任的政府。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目标,也是近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界研究讨论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性,然后分析了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  相似文献   

10.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深刻领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本质内涵,立足科学发展,不断推进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形成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民群众满意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目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课题,从以政务服务优质化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金牛区城区可以得出启示: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提高行政效率,重视国家资源的利用,是组织结构与战略目标一致,以市场为调控基础,树立顾客导向理念,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利于建立政府、公民、企业、社会之间的信任和谐关系,使得政府形象更加友善,推动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和经济的一体化的背景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统一大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的服务型的"企业"。本文根据皮科克的研究,构造了地方政府、微观主体及上级政府的效用函数,并运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和纳什均衡分析研究了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的变和博弈,指出了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症结,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约束,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服务型政府建设下一步如何布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潮流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从地方政府率先突破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的地方政府为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改革措施。如广东顺德于1995年提出了“六个行政”(即依法行政、规范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廉洁行政  相似文献   

14.
行政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浙江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靖华 《管理科学》2008,21(2):111-120
公共服务变革是一个从大政府小服务到小政府大服务的流程再造过程,行政服务中心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浙江57家行政服务中心1009个部门/窗口负责人的问卷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讨现阶段行政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流程绩效受到策略规划、企业家素质、窗口状况、信息化、部门合作、中心管理、互联互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公共服务再造的结果绩效主要受中心管理、企业家素质、部门合作、窗口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实证表明,浙江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正处于公共服务变革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期,即前台整合、后台开始整合的阶段,第二阶段扎实的流程改造方面的努力(审批制度改革等)获得回报,流程规则步入正轨,但结果绩效相对较小且面临进一步突破的瓶颈.此外,还得到个别反常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决策》2008,(2):80
一以"一站式"服务为特征的行政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是,从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其生存合理性的质疑,正如本书所指出的,"这种在政府现行架构之外增加一个服务前台的模式,是减少政府体制漏洞从而弥合服务缝隙,还是增加体制分割从而扩大服务缝隙?"--各种矛盾与困惑在实践中陆续浮出水面,并涉及相关政府机构定位、部门之间协作、公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体系支撑,以及管理模式选择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桑强 《管理科学》2004,17(2):7-11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流程再造是一种组织变革模式,包括流程重新设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从流程再造入手,以提高企业组织整体绩效为目的的变革活动.流程再造是一次系统性的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变革、运行机制设计、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重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进服务型电子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出了Web2.0时代重塑服务型电子政府的新思路。通过Web2.0技术可有效改变公共服务部门提供服务的模式,建立更高效;更智能、更个性的服务策略,构建服务型电子政府。  相似文献   

18.
制造企业存在潜在的服务价值流并与显性价值活动是相互交融的,为了实现服务价值制造企业需要进行服务流程再造。首先,在传统管理模式向服务的价值结构转变过程中,制造企业要注意"推"和"拉"流程的结合;其次,制造企业需要设计和构建面向顾客的服务价值链;第三,制造企业必须将各环节"链"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服务化"。最后,以我国一家国有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东方汽轮机厂为例,阐述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过程,探讨了其如何构建和再造服务价值流程。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网络化是指政府基于计算机网、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三位一体的融合网络,对政府服务理念更新、决策体制优化、组织结构的再造及政府内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权力的整合与优化.政府信息网络化的分权趋势、无中心性、开放性、灵活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征,引起公共决策体制的深刻变革,带来了公共决策体制结构的变革和公共决策方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服务型政府最突出特点是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行政理念、价值定位的根本转变,应该从行政文化、组织结构和政府职能等角度出发探讨建立一个良好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