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东城作为泰州学派重要一员,其学行在继承发挥心斋、龙溪之学的同时,亦体现出自己的倾向性变化,愈益重视工夫,对现成良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批评。由于他身份地位的改变,逐渐背离了泰州学派平民儒学的主脉,成为泰州学派分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学派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更深透、更清晰地把握学术的发展变化过程、特征所在以及一些基本规律。季芳桐新著《泰州学派新论》之值得学派研究者借鉴者有三,即整体把握、重视体验、意在独创。  相似文献   

3.
泰州、浙中、江右,这三个学派都是王门中的杰出代表,彼此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泰州学派是儒家民间化的学派,讲学主旨在于教化民众,其修养理论则重事、主敬;浙中、江右学派皆为士大夫学派,讲学主旨在于启发士大夫,其修养理论或重心,或主静。其差异并无高低之分,也无对错之别,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儒家的修养理论,都为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乐(luo)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宋明儒学探讨的重点。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将乐与修养、天命、日常生活态度联系起来进行论述,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乐的理解和体认,由此可见其修养方法、生活态度、道德境界以及泰州学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风非外来影响,而是源自东林学派的流风余韵。心学至明末阳明后学而有狂禅空谈心性、游谈无根之弊,尤其是黄宗羲所指的泰州、龙溪两派,其中又以泰州为最。泰州学派倡导率性、自然,人人自许为圣人,对于自然欲望进行了肯定,走向了极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使得这种观念风行天下,其极端者为李贽,他反对名教,喜好数术,甚至为盗贼、佞臣张目。此后受到了东林学风的扭转,东林学派强调下学上达,家国天下一体。东林学派通过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以清议而影响国政、时事,有扭转风气之功。其代表顾宪成、高攀龙等兼采朱陆,对于阳明四句教进行修正,提出良知为天道,强调格物致知工夫,主张经世致用,与世为体,为明清之际经世学风转变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在晚明启蒙思潮中起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突破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束缚 ,在晚明掀起了人文主义的文艺启蒙思潮和科学启蒙思潮 ,对明末清初以及近现代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艮是启蒙思潮的先躯 ,李贽是启蒙思想的旗帜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相似文献   

7.
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宋明儒学家修养理论主要依据,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栋也此有较为独特的诠释,不仅丰富了儒家的修养理论,而且对于指导道德实践以及纠正泰州学派“越轨”人物的言行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下学而上达”之语内含两种工夫路向:由下学而致上达和下学即上达。“下学即上达”是阳明心学采用的工夫形式,也是牟宗三先生所言之逆觉工夫。逆觉工夫在泰州学派表现为信、悟、求三个具有强烈主体意义的工夫层次,形成泰州学派独有的逆觉工夫之维。泰州学派的逆觉工夫,突出了对道德本体的优先把握,但也潜存着过度张扬主体、消解实地工夫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泰州学派杰出的平民弟子韩贞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的嫡传弟子。韩贞与王襞交情甚笃,他们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自韩贞从学于王襞之后,王襞对韩贞不仅进行了精心的理论指导,而且从交游、生活等各方面给以关照。韩贞在安丰学习两年回家乡之后,从事讲学,为百姓做善事。王襞时刻关注、关心韩贞的学习与生活,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共同探讨,为泰州学派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泰州学派以儒学民间化的方式展现了其对"阳明学"的超越。以往的解释多将这一超越归结为泰州学派的贫民情结与启蒙情怀。其实将这一超越解释为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儒学世俗化更为恰当。儒学世俗化应是儒学求得现代发展的根本导向,分析泰州学派如何借推动儒学民间化以追求儒学世俗化:在理论上为消解"天理"的神圣性而张扬"人欲"的合法性,在行动纲领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在传播方式上迎合百姓的信仰心理,可以为我们充分认识儒学世俗化对儒学现代化之意义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李贽是晚明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以其激进思想与左派王学的相似性,学者通常在思想渊源上将李贽列为王学左派。又因其与左派王学中泰州学派人物有密切的交往,而将其归入泰州学派。但这些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以翔实文献为依据,在逐次梳理李贽与左派王学的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指出李贽与左派王学并非直接的隶属关系,而其在左派王学中所受最大影响亦非来自泰州学派。  相似文献   

12.
汉学向宋学的转型是唐宋变革时期在学术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进程和特点各不相同。文章对宋学在台州地区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台州宋学的兴起和发展,与两宋之际的政治文化重心南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北宋是台州宋学"义理之学"的发展时期,与安定之学渊源深厚;南宋是台州宋学的"性理之学"的发展时期,受朱熹的影响甚深,且最终出现了三家学术鼎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罗汝芳之学以求道为核心,以安顿生命为目的,所以他把学问的生命修成了生命的学问,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智慧,他通过仁者寿的观念而拥有了人生之方向与人间生活之准则。罗汝芳也因此成为了晚明儒家学者中的特异者,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巨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苏中地区南通、泰州、扬州 16 8所中学初中教师职业素质现状的调查 ,发现苏中教师职业素质总体优良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不少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很薄弱。培养适应 2l世纪需要的初中教师 ,必须在初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调整中关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艮的良知思想继承了王阳明良知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在很多方面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增添了良知思想的平民化特色。这种良知思想经过泰州学派的发展,对明末的人性解放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罗汝芳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被称为泰州学派“唯一特出者”。出生于南城县,一生研习理学,传播理学,门人众多,影响深远。罗氏为南城望族,人才辈出,而汝芳又是其杰出代表。汝芳世居南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因而其生平及其家世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盐城市出土墓志、地券因有明确可靠的文字记载,对研究地方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参考价值。通过梳理这些墓志、地券,有助于我们真实了解施耐庵籍贯、泰州学派、盐城千户所、科举教育、盐城地名变迁等相关历史信息,在文化盐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到明中叶出现了反映当时市民社会道德要求的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传统伦理道德中引发出所谓叛逆的学说,从而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危机。这一发展倾向,是从中兴理学的王守仁开始,至其后学泰州学派而发展到极端。王学导致了传统道德的失范、伦理思想对生活的贴近以及对工商市民道德要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