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面对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勇敢地融入到全球化当中 ,吸收全球化的精髓为我所用。面对全球的文化危机 ,中国应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 ,在不损害中国文化本质的前提下 ,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流派 ,提出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但不能为传统文化所束缚 ;我们吸收西方文化 ,但不是西方化。中国现代民族文化应该是既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份 ,又超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包含着文化殖民,这是一个携带着强大资本与发达技术的西方文化不断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基督教、近代启蒙思想和当代美国主义的全球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文化与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中国人如何应对文化殖民的问题。在文化殖民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起伏不定。在文化殖民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一如既往地自信;但是在第二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第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迹象,但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仍然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和语言以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跨文化交际与教学的平台和桥梁。注重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修养和水平。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语料库和文化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在不同英语方言区的使用分布情况进行检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差异。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不同英语方言区国家的影响力表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异;不同英语方言区的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差异很大。这些发现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进行语料库检索之前的预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用正确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科学的评价;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深层机制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提高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结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传统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是对近代传统文化改造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化在近现代社会的生根与再造,已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转型必须以此为基石,必须坚决清除传统社会主义中的教条主义观念和封建残余的影响,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科学、开放、创新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全球化、高新科学技术、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的挑战,当代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倾向。新生代应该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增强文化认同,以开放的心态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种文化底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资源。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目前改革开放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 ,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扬州地域文化特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之状。但是,扬州区域历史文化却是一个例外。扬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形成了奠定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商业消费城市,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了扬州先民的文化创造。它的城市文化性质与乡土中国的农民文化背景反差如此之大,所以难免被传统社会目为怪异,并迭遭传统文人的指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域构成部分,历史扬州商业性的城市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现代性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内在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要求。以追求和谐、规范伦理、塑造人格、技艺追求、生命养护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失,未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应根据党推进文化自信的要求,树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自豪感,并通过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坚定文化自信;主动践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来提高文化自信;传播交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彰显文化自信;创造创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去引领文化自信等方式,探索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因.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文化的现代化是重要的标志之一.探究中国文化,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目的就是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创造的、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传性是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本文着重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和作用,谈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并明确提出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框架时,一定要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影片《大鱼海棠》在中国传统文化再生产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中国文化元素与神话叙事结合,将文化符号融入影片创作意境,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深刻阐释。本文分析《大鱼海棠》的文化再生产在认知、价值和行为三个维度的传播效应,从天人合一的社会认知模式、追求至善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自觉担当的社会行为范式等角度,探讨了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方式,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再生产要坚持“中国文化立场”,创新知识生产方式和途径,强化原创性,增强时代感,把握阐释边界,进一步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在意蕴,丰富中国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应以中国问题为核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不过,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却没有成功地构建起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其核心则是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最核心要义是文化的转型,即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以西方工业文明价值为支撑的现代文化模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历程中遭遇巨大挑战。任何文化的转型都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和历史语境,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传统的话语立场。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破除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盲从和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才能在文化转型中坚持中国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曾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思考,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以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进行批判和改造,同时又应吸取、继承并进而建设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 ,是在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 ,在变革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在有些方面还不够彻底。总结传统文化改造的经验和不足 ,有利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