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明惠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97-99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革命志士和僧侣。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留下很多作品,曾以几套全集和各种专集的形式一版再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透过这部全集可以了解,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苏曼殊中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张更祯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76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人奇才式的作家,也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之一。苏曼殊小说中塑造的男女人物都十分珍视自己的爱情,不屈服于长辈的压力。男女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男主人公或懦弱或忧郁,总是被动的接受爱情或逃避爱情;女主人公则多才貌双全,积极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最终为情而死。本文选取苏曼殊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邓红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113-115
苏曼殊是我国清末民初的翻译家。虽然他留给后人的翻译作品并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感觉到意识形态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任广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对苏曼殊的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苏曼殊的思想是一个以儒为里,而以释、道为表的结构图式,而这个图式又由于某些西方文化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形与倾斜。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是广东珠海人,也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在文学翻译方面,包括对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印度文学的译介,成绩斐然。通过深入了解其译作特点及翻译思想,可以发现,他确实是一位能与严复、林纾齐名的近代翻译大家。其翻译选材,经历了从表现功利性的政治文本到追求人性的艺术文本的转变,其翻译风格则着重表现在他善用旧体格律诗来表达译文。 相似文献
6.
朱兴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52-62
苏曼殊独特的性情和艺术风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身世之恸是前因,凄恻情事是内因,飘零行迹与多愁善病是外因,诸因结合,铸成了苏曼殊凄恻伤情、哀感顽艳的精神世界,而忠烈与遗民意象则是他渲泄郁结和自我表达的重要通道。在革命思潮的激发下,苏曼殊在宋明遗民的历史世界和诗文世界中,找到了与其悽恻身世和凄艳情史相通的精神知遇。特殊之性情与遭际,使他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特殊的诗学意象,用以表达特殊之情感与思想,由此而形成了近代诗史上特殊的艺术风味。 相似文献
7.
吴松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17-21
苏曼殊小说所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并带有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作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剧意识支配着他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这种悲剧意识既源于作家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情思与佛礼之间的挣扎,也根源于作家由特殊身世而产生的认定人生本苦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文章署时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赋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0-71
苏曼殊是一个奇人、怪人,其文章写作时间的标注方式也很奇特,看似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其实,这正表现了苏曼殊作为“革命和尚”的真实面目,我们从中可清楚地看到苏曼殊思想历程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是继林纾、严复之后的第三大清末民初翻译家,追溯苏曼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人生经历,发现其以翻译为依托,致力于民族独立、中西文化交流事业。在翻译选材上,首倡择名家名作,提出“应重视原著的思想内容”;在翻译语言上,独钟情于文言文,好用生僻字;在翻译方法上,主张“语无增饰”与“事辞相称”,遵循“译诗为诗”的原则,从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8-62
虽同为南社成员,但在苏曼殊众好友之中,南社领袖陈去病并没有显现得十分突出。实际上陈去病在20世纪初的一系列带有明确革命目的性的文化活动对苏曼殊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如此,由于对彼此高洁品格的钦慕与生活中的融洽相处,陈、苏二人私交甚深。在苏曼殊去世之后,陈去病更是践行后逝之责,为营葬苏曼殊竭尽心力。从时代与个人双重角度入手,文章呈现二人书生意气的迥异性格和平淡友谊背后的真挚情感便。 相似文献
11.
12.
苏曼殊: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13.
王向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139-143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4.
苏振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8
苏武和苏缄同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在价值诉求上都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都以其爱国精神和大节道义而名垂青史。但由于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儒学之影响,他们在民族气节和取义方式上又有所差异。本文拟就此加以比较性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冯永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38-40
在中国文学的艰难蜕变时期,苏曼殊的小说叙事艺术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小说《碎簪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使一个三角恋爱的哀情故事多了几分神秘,增添了读者的情绪感。不过由于“余”的“喧宾夺主”,小说的叙事也显得生硬而不圆滑,人物刻画囿于传统而突破不足,凸显了苏曼殊小说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曾枣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03-113
2001年9月15日(农历7月28日)是苏轼逝世900周年纪念日.苏轼生前已成为同时代人的研究对象,900多年来研究苏轼的文字更是汗牛充栋,并且至迟从南宋起就有"苏学"之称.因此,有必要对历代"苏学"作一回顾,即从苏轼生平、苏集整理、苏轼的分科分类研究以及历代对"苏轼研究"的研究等,作一回溯,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7.
吴福秀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4
苏轼在黄州的劳动生活诗有陶渊明田园之风,这些诗一方面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之外的另一个生活侧面,同时也蕴涵着苏轼对现实苦难生活的哲理思考。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融会禅宗精神,亲自开荒东坡,积极调适心态,将朴实的生活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具生活气息。他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贫穷不丧其志,罹难而不失其节的精神尤为可贵。在这些诗中,不同地域的文化、民俗错杂其间,其历史、文化底蕴大大增强,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方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8-23
在赴台的五四一代作家中,台静农和苏雪林有着许多共性的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产儿",也走过了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他们的散文创作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在具体的创作路径、创作领域和创作方法上,二者散文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台湾当代文坛上,台静农和苏雪林成为五四文学薪火的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启示下,台湾散文界形成了学者散文和"闺秀派"散文两个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