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风观俗,自古而然。民俗,乃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风尚与习俗,它包括人们的宗教信仰、传统礼仪、迷信禁忌、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传承习惯等。民俗学与文学渗透,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特征。反映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上,是散文家民俗意识的趋强和民俗的艺术化。在散文家笔下,民俗作为审美对象,它既是一幅幅色彩斑娴的风俗画卷,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显现,在这样两个方面,都贯穿着创作主体对民族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组织开展公关策划活动,面对国内、国际公众,必须了解井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争取公众。文章从行为习俗、语言交流、馈赠礼物等方面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不同民族习俗开展公共关系策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4.
民族风俗习性,反映在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透过它,我们可以窥察各民族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美学观点和心理素质,从而了解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和它整个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民族风俗习惯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往往又同宗教、巫术,迷信和一些怪诞的原始自然崇拜有关。这就自然地使这些行为方式要表现出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和不适应性来。它的积极方面是既能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增强某些为社会所崇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凝聚力,又会在新的经济基础上产生新的能促使社会进步的习俗。它的消极方面是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民族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众多的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也就深深的打上了风俗习惯的烙印。俄语成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们数量浩繁、丰富多采,其中很多成语来源于民俗:来源于宗教习俗;来源于饮食习俗;来源于婚葬习俗;来源于迷信、禁忌的习俗等等。  相似文献   

6.
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而不同地区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异造成各地寿庆活动的内容特征不尽相同。广西右江流域壮族传统的寿庆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散发着当地浓厚的泥土气息,其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地方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7.
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广义的民俗学包括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学三方面。 狭义的民俗学就只指民族风俗习惯,将宗教和民间文学独立出去。 我们认为,使用狭义的民俗学为好,因为民俗、宗教和民间文学都各有其独特性,作为科学来说,它们也各自能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当然其中有些东西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如有些宗教活动与民俗联系在一起,也与民间文艺联系在一起;有些民间文学也与风俗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研究谚语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语言特色和文化传统。以106条土家族谚语为语料,分别从物质生活文化和社会生活文化两个层面去透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其中物质生活文化又分别从农耕、渔猎、服饰、饮食、居住等五个方面来表述,社会生活文化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婚恋习俗、生死习俗等四个方面来表述,展示了士家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以及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特性和伦理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水浒》作者是描绘民俗的能手。在这部作品中,北宋的风土人情,诸如语言习惯、市镇风貌,服饰衣着,住房形式、婚丧嫁娶、音乐戏曲、体育武技、迷信巫术、信仰礼节、灯会杂耍,都有出神入化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一帧帧北宋社会的民俗画卷。兹撷取一二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理意识、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点等。习语是文化信息特别集中的固定词组和句子,是语言的精华,它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英汉习语的在宗教信仰、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娱乐活动等方面的不同而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风俗是一个民族共同遵奉的一种社会习尚。畲族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畲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因地因时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习俗也在逐步更新。这里,我就现代畲族婚姻习俗与旧时的婚俗作一个比较,从畲族婚俗形成与内容的变化,看一个民族与地域性风俗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民俗文化例说杨淑敏语言是人类思想活动以及文化的载体,文化、习俗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因此,语言负载人类文化、习俗也就具有某种形式上或同或异的时代性。同时,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所以语言反映文化、民俗也应因族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形成于民间,又对民间风俗习惯产生较的影响。苏州道教源远流长,苏州的民俗节日中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的神仙信仰习俗则是道教的神仙谱系、科教仪式和修炼方法等在民俗中的具体表现。另外,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如丧葬、祛病、消灾等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剖析道教对苏州民俗的影响,旨在更好地把握苏州民俗的品格特性。  相似文献   

16.
神话与民俗     
一民俗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心理民俗、行动民俗和语言民俗.心理民俗是指以信仰为核心,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的心理活动与信念上的传承.行动民俗是心理民俗的反映,它通过各种有形的传承活动,如仪式、祭祀、婚仪、祈禳、驱祟等表现各种无形的心理民俗事象.语言民俗是以语言为手段,赋予艺术形象与想象,结合传承的民俗观念表现人的思想、愿望与要求的传承性艺术.  相似文献   

17.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接近内地文化水平,大大促进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地域广阔,由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造成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有效的保护,一是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二是要构建一个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少数民族风俗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以解除濒临灭绝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阐述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各自习语形成的影响,并详细说明英汉习语互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译法.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作为民族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不是游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的。经济体系总是沉浸在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这种文化环境里,它们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经济与文化的各要素如亲属关系、宗教信仰、道德法律、传统风俗等交织成种种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民族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分析,探讨民族经济过程中文化理性与生计方式选择的关系,从而阐明在传统文化中确保生存风险最小化是一个基本的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