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施蛰存、叶灵凤和徐訏为代表的海派作家,以神秘、怪诞的想象、梦幻和幻觉的超验审美方式对都市展开精神漫游.这种超验审美有着独特的审美内涵:时间意识上,它不同于进化论的直线时间观,而是历史和个体、过去与现在、他在与此在的混合体;空间观念上,挣脱了经验叙事的封闭型审美空间,无限膨胀的大宇宙观构成了它的审美领域;语码特征上,心理型、抒情型和哲理型语码是它的外在风貌;而在情感姿态上,都市批判和精神追寻则成了它对都市的体验性结论.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书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著称的作家。素来关于他们的比较往往侧重于他们差异性的方面。其实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与海派小说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对上海的情感是爱念与诅咒的二重审美复杂难解地纠葛在一起的。从时间意识上看,乡土是中古世纪的象征,而都市则是现代社会的象征,他们写作中的乡村描绘和乡土情调彰显了其胸中隐藏的怀旧情结。他们也都在其小说世界中构筑了一个淫荡肮脏的都市世界。现代男性知识分子在迎接现代文明的时候必然深深体会到压抑的束缚。在京海作家笔下这种压抑以"现代"的名义更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3.
北京与上海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1930年代京派作家与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巨大差异性。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或者因为对政治的失望而远离政治,或者因为对政治的恐惧而放逐政治,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体现出自由主义文化心态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4.
20年代革命小说的都市书写一方面通过对比性的都市空间图景的呈现,展示都市的贫富两极对立,以此批判都市空间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由于革命文学家在思想意识深层及生活方式中所具有的小资产阶级根性,革命小说中的都市书写又会不自觉地投入个体的都市感觉,体现出现代性的质素,从而使革命小说对都市的批判在显隐对立的叙述中显示出暧昧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西部都市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小说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脉.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西部都市人文景观,陈继明、郭文斌、叶舟等西部新起作家虽然有各不相同的精神向度、价值选择和都市叙事追求,但都已开始尝试用自觉的都市意识来观照都市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嘈杂纷乱的文化体验和欲望体验,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层面上揭示都市人在现存境遇中充填欲望与追寻意义相矛盾的两难心绪,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都市在徐讦小说中已不仅仅是表现的文学符号,而是作为一种血脉,流贯在系列作品之中。同时,作品通过对都市人多种欲望的审视和反映,表露出作家敢于接纳都市而又不为期市所囿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3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不同流派的都市文本中 ,异化的力量无处不在。在新感觉派、京派、左翼文本中分别体现为 :物的挤压 ,“智”的束缚和政治因素对人性的覆盖。不同的叙述特点 ,源于不同文化对叙事的驱动。  相似文献   

8.
根植于现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其文学史地位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海派作家以其大量的充满商业才情的文学作品,迎合了读者的审美趣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消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了“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0.
以徐、苏青、张爱玲、无名氏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为我们铺陈的是一幅幅充满欲望与理性冲突、现实与理想对立的世俗生活图景。情爱是他们的文学世界、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最重要的桥梁,但是情爱并没有成为最终的理想和信仰,反而作为构成伦理困境的关键因素,贯穿在他们的思考与寻找之中。其中包括爱与超越的可能;爱作为超越的困境;爱与信仰的难以达成。  相似文献   

11.
论徐訏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在徐讠于小说中已不仅仅是表现的文学符号,而是作为一种血脉,流贯在系列作品之中。同时,作品通过对都市人多种欲望的审视和反映,表露出作家敢于接纳都市而又不为都市所囿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2.
"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十分认同,"海派小说"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的"偏至"的艺术表现,大胆而自然地描写着充满现代性的"肉"的美、特异的两性关系、病态甚至变态的性心理,讲述"美丽而不真实"的都市故事,运用新的创作体式和现代小说技巧构筑作品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都市化的发展为都市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本文以新生代邱华栋、何顿、韩东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为对象,着重分析他们的文本中活动在都市空间中的人群:都市"闯入者"和"城市空心人"、个体经营者、城市游闲者等都市新市民形象类型,和他们所体现出的都市个体存在所具有的孤独、异化、游戏等现代情绪体验,理解作家对都市生存的文化阐释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漫长的中国史上,曾作过都城的城市很多:但同为都城,持续时间及重要性相差甚远。其中至关重要的,按历史顺序,是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也有加上安阳而成“七大古都”的)。而“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前期是西安,后期是北京。这就很容易理解,我们之谈论“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为何首选这两座城市。  相似文献   

15.
通观华裔美国小说的主题内容,“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等典型母题得到了反复的、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这些母题蕴含了华裔美国人特殊的离散、迁徙的族裔经验,是中国和美国文化传统合力作用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而特殊的文化人类学内涵,是我们给华裔美国文学定性的重要依据。本论文在华裔美国历史、文化和族裔心理的观照下,利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与文化批评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理论工具,通过对以上三个典型母题的剖析,对华裔美国文学特有的族裔经验的书写,混合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想像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展示。一、…  相似文献   

16.
戴嘉树 《东南学术》2011,(2):194-203
各种形态的都市小说对"都市"的解读和书写不尽相同,有理解、认同、包容,也有利用、抗拒、批判,更有把"都市"与"人"等同的认知。左翼都市小说因对"都市"的独特想象而在都市小说"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它关照"都市"的视角是意识形态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在左翼都市小说文本中,"都市"与"政治"成为一种共生现象,即意识形态下的"都市"被政治化,反过来被政治化了的"都市"又加强了意识形态力量的投射,其终极目标是"都市"被意识形态所"奴役",沦为附庸,甚至隐退幕后,其立意并非建构一种平等关系;结果是,意识形态与"都市"双双失却了本真。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的存在危机更多地体现为精神孤独、心理焦虑,理想与可能生活的紧张,无法确立对世界与自我的信仰等。以徐、苏青、张爱玲、无名氏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为我们铺陈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欲望与理性冲突、现实与理想对立的世俗生活图景。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揭示,以及存在自身无意义的克服,再现了个体精神性存在中蕴含的焦灼与困扰,包括都市漫游者的精神危机,情欲与理性的较量,爱与无爱的永恒对立。作家从心理世界的纵深处反身向外,揭示现代人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与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步 ,她们充分发挥了女性内化视角的特长 ,细心描摹了都市各色人物的心态 ,并从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视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变迁过程 ;女性作家偏重于反映同类的生存状态 ,并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她们对都市女性的独特理解 ;女性作家对女性独处心理的揭示达到了对人性深层意识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袁楠 《江苏社会科学》2007,4(2):195-199
1990年代,城市化进程使都市小说迅速崛起.从题材和主题看,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新生代小说",二、"新市民小说",三、"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很难说1990年代都市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因为作家往往还只是城市的窥视者和凭吊者.因此,构筑一个异于乡村的"陌生化"的精神世界,表现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将是现时代都市小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蹇先艾写过不少以故都北平为背景的都市小说,但他的都市小说创作实绩,却被他"乡土作家"的身份所遮蔽。细读蹇先艾的都市小说创作可以发现:首先,他的都市小说生动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物群像,这些人物形象参与了中国都市文学的初创期中都市形象的建构;其次,这些都市小说真实描摹了历史转型时期故都北平的时代画卷,深刻揭示了故都中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时代悲剧;第三,讽刺、白描以及意识流等创作技法的运用,都展示着蹇先艾都市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蹇先艾娴熟地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初创期都市文学的表现力。应该说,长期以来被遮蔽的蹇先艾的都市小说以其独有的观察视角和表现形式赋予了故都北平另一种文学想象,为后人提供了有关故都北平的另一种时代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