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5-2015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和分地区视角,就地方债务水平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样本视角来看,地方债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且只存在单一门限。在门限值以内,地方债增长能够激励企业创新。一旦超越门限值,地方债上升导致的企业融资约束趋紧进而会抑制企业创新。此外,地方债对企业创新的门限效应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从分组回归看,地方债对东部地区不存在门限效应,这与东部地区已经跨越以债务促发展阶段有关;相较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地方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强度更大,门限值相对较低。当地方债水平超越该门限值,中部地区的地方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会减弱,西部地区的地方债会明显阻碍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98—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检验了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呈倒“U”型影响,对绿色技术创新呈“U”型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在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之间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均呈倒“U”型影响但作用效果不同,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抑制能源生态足迹效果最为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有效传递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并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本身具有“时间惯性”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抑制了工业绿色发展,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发展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环境规制下的财政分权仍显著抑制工业绿色发展。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财政分权、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但西部地区不显著;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交互项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对工业绿色发展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14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的传导效应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从直接作用看,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东部地区作用并不显著。从间接的传导效应看,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在东北地区间接传导的促进作用强于直接作用。在中部地区直接的促进作用强于间接的传导效应。不均衡的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执行效果,基于CRS和VRS方法,以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分析的输入指标,以GDP、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输出指标,对我国东北部、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是存在区域效应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体现在政策效率的不同上,东部地区的货币政策效率高于其他地区,且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并且就全国而言,货币政策有效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说明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一期和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一期关注学前教育基本问题的解决,二期更注重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二期相对于一期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全面详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然存在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设定区域人均GDP收敛模型和能源消费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来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的收敛情况以及中部、西部和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但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都呈下降趋势;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中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存在GDP的绝对收敛;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发散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则是收敛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考虑能源禀赋和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碳排放量依然较大的地区,要采用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相关技术和发展相关产业,减少碳排放以争取尽快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及潜力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四大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探究,同时基于脱钩分析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以揭示各地区历史碳减排贡献、潜力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全国及各地区碳排放而言均为稳定且重要的影响力量,且对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这些作用力表现差异明显;(2)外贸仅为驱动东北与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显著力量;(3)表征技术效应的能源消费结构,仅对东部地区发挥了符合理论预期的抑制力作用,而碳强度则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技术溢出效应;(4)样本期间,各地区平均碳减排贡献及平均碳减排潜力大小均依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6年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低保减贫指数测度等方法,借助GIS技术,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基尼指数总体下降,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公平性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空间格局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次高等级区和高等级区向西部扩散,低等级区向中部地区收缩,呈现“中部塌陷”特征;城镇化率、人均GDP、社保和就业占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收入等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但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应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欠发达地区总人口达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63.7%。欠发达地区经济上不去,直接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条重要途径即是加速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经济少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思想解放,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思想相对保守.私营经济发展缓慢。据统计.东部发达地区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国的69.39%,西部仅占11.3%.西部九省(除西藏)的私营企业数仅占广东省52.3%。①全国私营企业超过1万户的有广东、浙江、辽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中国30个省市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选取2004~2011年的相关数据,用绿色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经单位根及协整检验建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从区域这一中观层面研究环保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环保投资存在区域不均等现象;环保投资与绿色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不同地区环保投资对绿色GDP的拉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拉动作用最大的为西部地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为了更好地区分中国各省市环保投资对绿色GDP增长的区域差异,经汇总各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系数,发现各省市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理论,选取2006~2016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水平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城市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雾霾污染浓度增加会加剧本地区的雾霾污染程度。(2)总体上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中国各地级市雾霾污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3)从地理区位和城镇化推进模式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和推行集约型城镇化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之间仅呈简单正向相关关系,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粗放型城镇化模式不会加剧雾霾污染。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效应、区域异质性和门限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在考虑了内生性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地区次之,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产品出口之间存在非线性门限关系,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9年257个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要素配置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要素配置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特征,数字鸿沟可能存在。第二,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要素配置差异扩大效果明显,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具有缩小配置差异的功能。第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要素配置差异分别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财政支出占比上存在门槛效应。根据研究发现提出重视缩小数字鸿沟,强化数字农村建设,实现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共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立足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背景,构建“经济—环境—社会”统筹协调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聚焦于企业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的发展影响路径中产生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不同规制工具、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不同地理区域表现异质性中介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下,绿色创新在东部地区产生显著负向传导效应,而在西部地区发挥微弱正向驱动效应;市场激励型规制下,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正向中介效应占比极高,而西部地区未显现创新驱动效应;公众参与型规制的正向中介效应同样呈现“东部显著,西部不显著”分布特点且占比较低。不同创新水平表现异质性门槛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呈现倒“U”型影响曲线,市场激励型规制呈现“U”型影响曲线,而公众参与型规制仅在高创新水平地区发挥激励效应。据此提出具有区域差异化特征的环境政策建议,加快提升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30个省市1998—2015年面板数据,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函数、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系统考察城镇化与水资源消耗的动态演进过程和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城镇化率呈两极分化态势,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城镇化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全国水资源消耗得到控制,但东部、中部、西部水资源消耗高的省份存在增加趋势。(2)全国城镇化对水资源消耗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门槛,并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东部经济发展门槛具有抑制效应,中部居民收入门槛具有促进效应;西部门槛效应与全国相同,且经济发展抑制作用阶段性增强。(3)居民收入、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与水资源消耗正相关,而经济发展与之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7-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死亡率、教育投资、人均收入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较显著的正向效应;出生率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负向效应.从区域层面看,死亡率、教育投资、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均为正向效应;出生率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均有负向影响;健康投资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有负向效应;非农产业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效应也为负.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统计资料对中国东西部地区建筑业GDP、建筑业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建筑业GDP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普遍明显高于东部 ;与东部相比 ,西部地区存在投资渠道单一 ,建筑业总产值对基本建设投资额依附性强 ,建筑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滞后 ,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等问题 ;但西部地区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东部接近。文章认为扩大需求、投资渠道多元化是促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协调监管与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并举  相似文献   

19.
在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2006年至2016年地区面板数据集,探讨了FDI对环境规制与实体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中介效应,并通过环境规制滞后一期和非参数Bootstrap抽样对中介效应的稳健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FDI作为中介变量确实影响环境规制与实体企业技术创新的“U”型关系,但FDI的中介效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异质作用,东部和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中部和东北地区则并不显著。因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丰富环境规制的“工具箱”,又要积极稳妥推进内陆地区进一步开放。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9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实证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对碳减排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碳减排效应,金融生态环境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的碳减排效应具有门限效应与区域异质性;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碳减排效应增强;金融生态环境在中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强于东部地区,但在西部地区减排效应不显著。鉴于此,针对性地提升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水平,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