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1-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混合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我国城乡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显示,城镇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照料需求比例低于农村,且影响因素体现出异质性。经济状况、照护者照料意愿、独居、孤独感、失能程度、婚姻状况是城乡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共同影响因素;不孤独、社区提供生活服务是城镇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照料需求的特有影响因素;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照料需求均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应对城乡居家失能老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分城乡计算居家失能老人中存在完全满足、部分未满足以及完全未满足的需求比例与规模;并进一步分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经济状况)、失能程度以及地区比较城乡失能老人未满足的需求比例差异.结果表明:10%左右的城乡居家老人失能;城乡分别有37.77%和44.54%的居家失能老人已有人照料且完全满足其需求,分别有59.59%和49.53%的居家失能老人存在部分未满足需求,分别还有2.64%和5.93%的居家失能老人存在完全未满足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中低龄、独居以及中部的居家失能老人是无人照料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健康资本模型”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研究假说,分别从情景记忆得分、精神状态得分和抑郁状况得分三个角度探析了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照料强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且对女性和中西部的农村失能老年人影响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子女照料可以通过增加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和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以及提高对子女的满意度来改善其精神健康。因此,有效利用以子女为主的家庭养老资源,构建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的多元供给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助推“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4.
伴随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需求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文章基于2014年、2018年CLHLS连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检验了老年人非正式照料影响因素,并估计了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非正式照料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对数、由退休金或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丧偶、失能程度等显著正向影响老年人非正式照料基准量,而社区提供健康教育显著负向降低老年人非正式照料基准量。在具体效应方面,收入不平等综合影响比重达到了76.86%,其中,收入不平等正向溢出效应贡献了88.66%。在影响程度的单边效应方面,收入不平等正向溢出效应高达58.12%,负向挤出效应为33.33%,净效应达到了24.79%。性别和地区特征下的群体异质性较小,但伴随老年人失能等级提升,收入不平等净效应呈现降低趋势。因此,根据收入不平等形成机制,以提升老年人照料水平为导向,文章提出降低收入不平等、优化正式照料资源供给、强化制度保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6.
家庭照料仍是满足当前中国老年人照料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11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追踪调查结果,本研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去除选择偏误影响,并进一步使用二重差分方法对家庭照料对于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作用进行识别。结果显示,享有家庭照料对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其中,配偶照料能够显著提高老人的认知功能,但却对其健康自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来自于子女的照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本研究旨在为家庭照料是否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也为老年健康干预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碎片化的老年照料体系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连续和完整的照料需求,也造成了医疗与社会照料资源的浪费。这种内在张力迫切要求将碎片化了的老年照料体系整合起来,而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倡导的整合照料理念对我国老年人照料体系的整合优化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整合照料的内涵、兴起的背景出发,介绍了整合照料的原则、多重路径、典型模式、争论与反思等,全面分析了西方整合照料的理念与实践。并在归纳西方整合照料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老年照料政策的整合优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混合线性增长模型,分析了1998—2014年七期调查中已经死亡的老年人样本在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以及童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三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因素会对老年人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早期较差的社会经济状况会通过死亡的选择作用提高进入老年期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现,这种机制不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但是会间接降低失能人群的照料成本;丰富的社会经济资源会通过改善老年个体的内在能力和功能表现发挥对生活自理能力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失能风险和照料成本,也会增加失能人群的死亡风险和照料成本,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增加了老年人失能风险变化趋势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运用潜在分类模型分析方法,得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平均需求率基本维持在50%~60%之间,老年日常照料需求在性别、年龄、婚姻(有无配偶)、教育、出生地(城乡)和养老保障(是否享受退休或离休制度)方面差异显著,而居住地(城乡)和区域(东部、西部和中部)差异并不显著。此外,不同照料程度和照料内容的需求率差异较大,轻度照料需求比重度照料需求比重高,不过随着年龄增加,两者的比重趋于一致;身体照料和疾病照料的平均需求率均不到30%,而家务照料和心理慰藉的平均需求率介于60%~70%之间,认知护理需求介于40%~50%之间。可见,潜在分类模型得到的数值高于低需求类指标,但也低于高需求类指标,更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变迁,强化居家失能老人的非正式支持是社会政策的重要使命。利用2008年和2011年两期CLHLS数据的分析表明,子女经济支持对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料及其费用具有重要影响。截面Logit模型显示,增加子女经济支持,老年人接受子女照料和社会照料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揭示了子女经济支持从无到有,会使子女照料的可能性提高5.36%;子女经济支持每增加1万元,配偶照料的可能性将提高4.29%。Tobit模型表明,子女经济支持每增加1万元,照料费用增加125元;子女经济支持从无到有,照料费用提高58元。因此,子女经济支持对照料支持并未呈现“挤出”效应,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子代对亲代的双重赡养责任。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中,需要关注代际支持,实现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人口普查数据和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我国残疾老人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占全部残疾人口的比例升高,这预示老年照料需求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福利模式、市场模式等老年照料模式发展的不足,亲情模式的不断弱化,农村老年人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照料面临严重危机.建议通过政府或村民自治组织主导实施“支持支持者计划”、“困难家庭养老支持计划”、“老年照料市场培育计划”和“互助邻里计划”,实现从“家庭支持”向“支持家庭”的转变,以应对农村老年照料危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养老欠发展使我国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当前家庭照料者的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家庭成员的照料意愿可能会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照料的质与量。基于上海市失能老年人及其主要家庭照料者的配对样本数据,文章分析了家庭照料者的照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多数主要照料者的照料意愿较强。(2)照料负担维度、责任与情感维度、主要照料者与被照料者的关系维度、社会支持维度中的诸多变量均影响主要照料者的照料意愿。(3)进一步的基于结构方程的路径分析揭示了孝道认同、是否出于爱的照料、关系质量(照料者角度)、关系质量(老年人角度)四个变量既直接影响照料意愿,也通过影响主观照料负担进而间接影响照料意愿。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应该发展社会养老以减轻家庭照料者的照料负担、改善家庭关系与提倡传统孝道。  相似文献   

13.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是社区照顾的一种服务形式。通过对西宁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服务情况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在分析照料中心功能较弱、服务项目较传统及老人享受照料较少等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以老年人需求为基础,整合社区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照料服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社区照顾的理念出发,探讨了完善我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问题。认为我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应该以生活部分自理的半失能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向这些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服务为功能定位,依据街妙社区内的人口总数与老龄化程度综合确定建设规模,房屋建设内容应包括生活服务、保健康复、休闲娱乐和辅助用房等。  相似文献   

15.
失能老人长照服务体系构建与政策精准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速度加快,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构建成为民生重要议题。尤其在健康老龄化战略推动下,更成为照料模式变革的难点。从人口结构危机、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生存脆弱性和制度适从度,分析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失衡困境,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基于老年照护与医疗服务关系重构视角,提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包容性发展路径以及养老政策精准衔接、服务管理精细化等具体机制设计,以提升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福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利用Kaplan-Meier法和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社区服务环境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感知到有社区日常生活服务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下降,感知到有社区医疗照料服务的老年人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且社区日常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环境对不同年龄组、性别、城乡老年人的影响效应不同。依据研究结论,针对社区服务环境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为降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提供思路,从而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2010年数据,老年人照料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在城市表现为非正式照料向多种照料方式并存的转变,在农村则是非正式照料向自我照料的单一转变。进一步地,借助社会资本理论构建“老年人照料网络”,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的照料方式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中,独居、无子女或无近距离居住子女、无偶、社区照料服务缺乏的,自我照料的风险更高;农村老年人中,受子女外出务工、传统思想束缚、经济贫困和农村正式照料服务缺乏影响,使用正式照料的比例极低,而自我照料的比例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8.
惠老新讯     
《社区》2013,(24):28-28
政府将对"三无老人"提供无偿养老服务 民政部将建立适度普惠老年福利制度。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由政府负责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  相似文献   

19.
肖守渊  吴刚 《老友》2012,(12):25-2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不断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照料.让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不再孤独?近年来。南昌市西湖区始终关爱老年人的冷暖,以社区为主阵地.大胆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从琐碎繁杂的衣食住行.到更高层次的健康娱乐生活.处处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走出了一条独具西湖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之路。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12,(18):21-22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老年人面临包括生活照料、情感交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护理、照顾,原先的"亲人照顾"这一简单模式,便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