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农场的学术研究随着家庭农场实践的推进而逐渐浓厚,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家庭农场有着自身的生产优势,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土地流转困难、资金短缺等问题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就成为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学术界在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资格限制、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雇工问题、法律认定以及是通过土地国有化还是私有化来解决土地流转难的问题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分歧。未来对家庭农场的研究应以多学科的视角,立足中国国情,探讨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由之路,还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家庭农场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文章分析了四川南充地区在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为出发点,以2013年南京市家庭农场为样本,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分析多元化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绩效,而政府补贴亦对家庭农场绩效有正面提升作用。此外,土地流转面积、流转土地使用年限、农技人员数量及农业机械数量均对家庭农场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由此,应鼓励与引导家庭农场从事农业多元化经营,在增加财政补贴投入的同时,引导农户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的基础生产要素在土地资源,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未来农业规模化发展必然要求土地流转集中以便统一规划与经营。基于四川省欠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双重空间视角,运用入户调查数据,从家庭创业、示范效应等因素分析其对家庭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会"挤出"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邻居与亲友的土地流转行为会显著影响家庭土地流转决策,家庭自有土地规模、土地位置、家庭规模、流转组织也会影响家庭的土地流转行为。分组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还因家庭经济状况与民族类型而存在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场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其嵌入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密切关系。家庭农场生产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基于熟人关系流转的土地附带有合同关系,农场雇工虽然是来源于传统人情基础上的帮工,但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陕西省564户种植业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家庭农场异质性基础上,采用倾向匹配得分(PSM)模型探究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净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土地流转视角下非农职业经历影响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高龄农场主非农职业经历对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非农职业经历通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土地流转期限提高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且土地流转规模的中介效应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完善具备非农职业经历群体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态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并适度推进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及土地流转期限长期化,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一起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大规模农地流转分别在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农民生活与乡村治理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效果看,在从事粮食种植的条件下,大规模雇工经营不如中等规模的家庭经营效益高;土地流转将更多农民推向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农民家庭经济生活方式。从社会效果看,它切断了自发流转形成的农户循环,消解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农村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在目前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而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来改革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势在必行.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吉林省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模式、村民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大户承包模式"租赁经营流转方式、"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信托契约流转四种典型模式对农村土地进行有效的流转经营.同时需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土地流转仲裁机构等为土地流转经营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9.
农村产权交易虽然已在各地试点,但受到法律规范限制,其正常交易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农村产权交易的相关法律、规章,对宏观政策、传统思维以及交易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要素构成以及市场内在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激活农村产权交易、振兴乡村经济的建议,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应有权益、整合农村资源要素和提高农村产权利用效率、加快乡村建设、振兴乡村经济、增长农业总产值和农村GDP、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的登记能保护农场主的合法权益,增加其投资预期,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但实践中家庭农场的登记率约12%。江苏种植类家庭农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农场,影响登记因素不同,但有相同的路径。影响粮食类的是农场主的年龄、土地流转的期限及村干部的宣传。影响园艺类家庭农场登记的因素有土地流转的价格、面积和村干部的宣传;农场主的个人特征、土地流转以及村干部宣传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家庭农场的登记决策。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断江苏的家庭农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提高家庭农场的登记,政府部门要出台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刺激土地流转,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重视村干部的宣传作用,规范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加强对年龄大的农场主的登记培训。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一步法”随机前沿SFA模型,实证探究603户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就不同农业要素配置方式与农场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土地、劳动力、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农场综合技术效率的大小较多地依赖资金规模效率;农场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58,存在42%的技术效率损失;不同农业要素配置方式对农场技术效率变化有显著的影响。相对于无土地转入户,土地转入户有着更高的经营技术效率;相对于无非农就业户,非农就业户有着更高的经营技术效率;农场主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农场技术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种植经济作物、采纳新型农业技术、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加入农民合作社、注册商标品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对农场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进程,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作为农场经营者则应积极转变观念与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农场管理水平和经营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2.
现代家庭农场的准确认识、实施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实现了土地家庭经营方式与商品化生产的有机结合。适度规模性土地、农场经营者、市场参与能力是家庭农场的基本构成要件。然而,实践中土地流转意愿偏低且稳定性差、经营者资本积累水平低、市场参与能力弱等却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开展能力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创建良性土地产权制度环境度才能更好的推动家庭农场平稳化运行。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正规借贷投资和非正规借贷投资的边际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正规借贷投资和非正规借贷投资均有促进作用,但其对非正规借贷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具体作用机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地权稳定性的产权激励效应,二是提高信贷可得性的信贷供给效应,三是促进土地流转的要素配置效应.同时,土地流转要素配置效应的中介效应比例显著大于产权激励效应和信贷供给效应,应该说农地确权对农业投资促进作用的关键在于土地流转.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流转中仅有土地转入具有促进农业投资的作用,而土地转出则显著抑制农业投资.基于此,建议强化农户地权稳定性预期,完善农村正规借贷市场,提升农户正规借贷可得性.同时将制定促进农业投资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土地流转上,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秩序规范和信息充分的土地流转市场,以高效有序的土地流转带动农业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家庭农场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21世纪初以来,浙江宁波、上海松江、安徽郎溪等地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本生产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家庭农场的发展步伐,需要采取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制度、培养合格的农场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地制度的创新形式,但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实际权益缺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环节。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国家对农村金融财政的支持力度、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健全信息平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等措施可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施行推进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和经济效应的增长不断拉升产业聚集地的用工需求,从而吸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聚集地流动,形成了农村人口“乡-乡”流动的现象。滇南“羊街现象”是这种现象的典型案例,研究羊街流动人口的特征、利益机制及影响,可以揭示和阐释乡村产业振兴下多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底层逻辑:土地流转政策助推农村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吸附流动人口,利益机制稳定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家庭农场制基础上的市场调节;日本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官方与民间的中介机构共同促进;欧洲主要国家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尊重并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土地权利,健全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和农业用地转变用途许可制度,稳健的支农政策是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必要保障,创新家庭经营方式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途径,强化土地承包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依托市场提升土地流转的运作效率,以推进农业的集中化程度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的仲裁机制,期望能够对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制度完善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土地的投入热情,进而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依据我国相关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制度对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粮食增产也发挥了积极贡献.课题组在陕西省开展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制度为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户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陕西省在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之后,农业劳动力投入产出比和粮食单产都显著提高.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土地确权,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创建多元补贴机制,推进土地制度创新,使土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