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分析现阶段皖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面临的突出矛盾进行了梳理,深刻剖析了皖北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并根据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设皖北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一些具体措施,如: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示范区项目建设分层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示范区顺利建成;创新制度,建设完备的组织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选点;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示范区建设新型考核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建设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在较大程度上会对沿线区域的经济韧性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运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各省域高速公路建设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并对其稳健性及异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整体上而言,高速公路建设水平能够正向推动省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由经济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水平对省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由人口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规模越大的省份,其高速公路建设水平对经济韧性的促进效果越显著。研究对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政策的完善和省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19年中西部地区16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创新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成立。第二,示范区所产生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以及专利类型异质性。第三,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区通过经济发展和科技投入对地区创新力产生正向中介效应,通过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力产生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4.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是否真的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文章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显著,其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途径产生影响.此外,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效应更为明显.据此,提出要因地制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类指导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东中西部的跨区域旅游协作.  相似文献   

5.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是否真的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文章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显著,其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途径产生影响.此外,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效应更为明显.据此,提出要因地制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类指导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东中西部的跨区域旅游协作.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基于1997—2021年中国省级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对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能显著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且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对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大。因此,中国应继续鼓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围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绿色化转型与务农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紧密关联。回流农民工形成的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RHPS)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对农户绿色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回流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化肥施用强度,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民工回流通过机械化施肥和农地规模扩大两条路径实现化肥的减量施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绿色化经营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能显著降低化肥的施用;农民工回流与化肥施用之间的关系还受农作物种植类型的影响,农民工回流对经济作物种植户的化肥减量效应更加明显。由此认为,为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绿色化转型,应重视异质性人力资本回流农民工的自我演化和自我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家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2008-2020年135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数据,以双向固定效应检验数字政府建设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影响、异质性特征以及制度因素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政府水平对政府治理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收入、不同区域的国家中,数字政府水平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作用存在差异。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在数字政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制度因素起到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政府;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职人员数字素养;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发展相结合以及创建政府、企业与个人良性互动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气温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探索极端气温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极端气温指数和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异质性以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极端气温能够显著抑制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其中,极端低温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程度单一门槛,即当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高于45微克/立方米时,极端低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分样本检验等方式进行再估计,研究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农业发达和中等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是极端气温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因此,需要以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碳减排,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引致的碳排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低碳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创新创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城市面板数据, 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 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示范区政策的创新创业效应。研究发现: 示范区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的创新创业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都证明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 从集聚经济的视角来看,示范区政策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进而激发创新创业; 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区位、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政策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而城市群内城市的政策效果则显著高于群外城市; 从创新创业分项指标来看, 示范区政策对创新指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而对创业指标的作用稍有欠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β收敛检验和面板门限模型,探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能够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并显著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成果共享,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其次,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性,即落后地区发展水平增速高于发达地区,区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最后,数字经济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这种特征会导致其在农业应用上产生“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强,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弱,不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上市制造企业数据,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在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的提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密切相关;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该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解释;异质性检验表明,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不显著,而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区域差异上,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城市老年人的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其经济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结果通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年龄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全年龄段老年人经济参与均有抑制作用,仅对低龄老年人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有促进作用;性别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男性政治参与的正向影响高于女性,对女性志愿参与的正向影响和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高于男性;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的正向影响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减趋势,对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增趋势。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退休后的高收入水平会强化互联网使用对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社会网络和文化资本影响城市老年人政治参与,通过信息渠道和社会网络影响其志愿参与。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互联网对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际影响,提高积极老龄化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扩大内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73个区县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公共支出的消费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支出的增加在促进本区消费增长的同时,通过区县间消费水平的空间依赖改善了邻近地区的消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在2013—2015年呈现互补关系,在2016—2018年呈现替代关系。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支出对居民的衣着支出、居住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食品烟酒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实证考察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战略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且结论通过了一系列检验;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战略的实施对带内省市和周边省(区、市)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战略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上中下游经济发展,且为下游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要远大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结论为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带动作用以及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企业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其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为了探究国家级新区设立是否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选取244个城市中的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为研究工具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探究其作用机制可知,国家级新区的设立通过提升国有企业补贴力度进而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重点城市,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在一般城市更加明显;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因为样本区位差异而产生显著区别;分位数回归的结果显示,随着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家级新区设立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先平缓后激增的变化特征,说明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有长期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各省(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矩估计方法就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异质性对农业绿色TFP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通过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绿色TFP增长,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业绿色TFP增长和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作用效应依次递减;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均未对农业绿色技术效率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效应;分地区来讲,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收敛效应最强,下游次之,上游最弱,分城市规模来讲,超大城市收敛效应最强,大城市次之,特大城市最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高速铁路建设的作用强于公路设施建设的作用;分地区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收敛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中游地区则存在抑制作用;从城市规模来看,无论是公路设施或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收敛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毅  姜长运 《调研世界》2023,(10):31-44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城市电商化已经成为助力低碳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基于我国283个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建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电商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电商化显著减少碳排放和提升碳效率,并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显著;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电商化对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东部地区城市效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说明城市电商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效应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和提升城市的碳效率;进一步空间效应检验发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不仅促进了本城市的低碳发展,还对周边城市有着显著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发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效果并助力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542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从时间和地区两个维度分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所产生的示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效应要大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严重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在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时要尊重地区差异;(2)批复时间越早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越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时滞,政府要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加快政策落地,减少政策时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