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代科场的程文互通现象极为普遍,某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据之以去取的科目往往对其它科目形成强大辐射性影响,使得其它科目产生与主导科目趋同的情况。同时,这些占主导地位的文体对科场以外的文体也形成强大的影响,如北宋前中期,赋的手法在古文、词体中的化用,北宋中后期议论的手法在诗文中的扩张,都是典型的例子。宋代的破体为文现象,无论是内容之破如苏轼之以诗为词,还是形式之破如柳永、周邦彦之以赋为词,我们都可以从科场训练所造就的功底与科场文体间的互通互用里找到依据。以“破体为文”现象观之,科场命题的内容和科举取士的价值取向,从根基上规定了宋代文学表现的主题;科场训练所造就的思维定势则规定了宋代文学表现的方式,科场衡文的标准衍化为宋诗文的审美追求,而科场文章矜胜特性所造就的宋人好新求奇,追求卓越的文化性格则强化了破体为文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发动的古文运动是一场古代实用散文向现代文学散文转变的革新运动。韩柳古文创作是对传统实用散文固定体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其以“诗”为文、以“传奇小说”为文、以“寓言为文”,使古代实录简朴的散文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学散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晋世家》叙事结构出发,通过勾勒司马迁以“考信于六艺”为史料选取的标准,即以“六艺”为考核《春秋》、《左传》和诸子百家中史料的真实性的标准这一事实,揭示司马迁在史料选取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历史学思想:在建构历史叙述中,史学家的历史思维是贯穿并决定所有史料选取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4.
作为题跋文革新的最大推动力量,苏轼最先将杂录题材引入题跋创作实践,融会贯通游记、史书、传记、小说、经文等多种文体风格,形成了受各类文体综合影响而出现的文备众体的新题跋文。  相似文献   

5.
梁国是西汉时期一个重要的藩国,尤其是梁孝王时期的梁国,经济发达、国库充足,《史记·梁孝王世家》称其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的形制规模及其出土的精美文物,以实物验证了史籍关于西汉梁国富足与强盛的记载,也证明了司马迁记载的真实性。汉代社会整体富裕程度的提高、梁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央政府的赏赐以及发达的商业贸易,是梁国府库充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破体作为钱锺书批评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体意识之破,即破除新旧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形成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体意识;二是文体运用之破,即突破新旧中西不同文体的畛域,各种文体的特点互渗互补。钱锺书批评文体的破体特征,对于反思中国文论的现代建构问题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7.
“破体”作为钱锺书批评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体意识之“破”,即破除新旧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形成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体意识;二是文体运用之“破”,即突破新旧中西不同文体的畛域,各种文体的特点互渗互补。钱锺书批评文体的“破体”特征,对于反思中国文论的现代建构问题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二是指一种规律。检视《老子》“道”论,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历史原型的产生是由史书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神话原型的效力。《史记》战争人物系列中分别形成了帝王、军师、战将等历史原型。只有经过时间筛选出的历史典型,才会成为历史原型。历史原型具有极强的时空穿透力,并对后世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具有规范作用。原型的美学冲击力是巨大的,我们能从历史原型身上触摸到民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10.
11.
《史记》作为一部实录性历史巨著,记载了一些与《周易》相关的资料,这些记载既可以窥见中国易学发展的概况,又与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及情感体验相关,理解这些,对于全面把握《史记》的意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桐生 《文史哲》2004,(3):28-33
"整齐百家杂语"是《史记》主要著述宗旨之一。司马谈所说的百虑一致、殊途同归,是指导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的思想方法,而《六经》则是百家学术同归的目的地。司马迁不仅从百家杂语中吸取史料,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经济、历史、天文、人生智慧各个方面吸纳百家学术观点,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协调的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君子从孔子以后被逐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述了五种可以列为君子的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君子观。《史记》中为历史人物作传时十分注重人物的道德品质,每传结尾都有赞语对传记中人物进行总评。太史公司马迁对《史记》中历史人物的选取以及史实故事的提取都深受其君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宁宁 《学术论坛》2007,30(8):164-168
交友是古代人际交往的常见形式,司马迁由于个人遭遇不幸,对交友问题有了深刻思考,并在《史记》中着力表现这一主题.通过《史记》我们了解了古人交友的类型、交友的目的和原则,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透视《史记》的篇章,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本人身上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蕴含着巨大的人格魅力。也即坚持正义、忠于祖国的高贵品格;忍辱发愤的顽强毅力;勇敢坚定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以《史记》立名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同时是他所处的时代立名风盛所致。他在遭遇李陵之祸以后 ,仍然志在没世而传名 ,并注意历史人物的立名意识 ,时时表现在《史记》的纪传中。在这种情形之下 ,《史记》实录的史性特征伴随着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性思考、“通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观以及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变”的思想 ;其诗性特征主要是把历史文学化 ,渗透自我对人生的感愤情怀。二者的冲突存在于写作的原则上 ,却化解在人的故事中  相似文献   

17.
《福赛特世家》这部三部曲通过描写福赛特这一资产阶级家庭中的爱情与生活故事 ,反映了维多利亚王朝的“繁荣、衰落和结束”,抨击了当时英国上层阶级的福赛特主义。福赛特主义是有产阶级的阶级本性 ,它主要表现为这个阶级的财产意识 ,它的占有意识 ,及猎取钱财的欲望。福赛特家族的人把一切都当作财产来对待 ,并把他们的一切兴趣都同他们的财产意识联系在一起。福赛特人的财产意识和占有欲使他们的家庭关系成为金钱关系。福赛特家族的这种思想意识代表了整个上层阶级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正> 下面这段文字,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由于有几处关键性的词语的窒碍而疑不能决的句群。为叙述方便,先姑且圈点如下: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我认为,欲释读此段文字,需分五步走: 一、释“沈沈”。  相似文献   

19.
李彤 《船山学刊》2004,(3):49-50
占卜者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命运预知的愿望.司马迁意识到他们是社会生活的构成部分,所以把他们纳入宏阔的历史画卷中,让我们不时瞥见他们活动的身影.<史记>里刻画着形形色色的占卜者,其形象之鲜明生动,足以作为群像,跻身于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  相似文献   

20.
陈鑫 《理论界》2005,(10):160-160,180
本文从《史记》从历史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分析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以怨还怨;为知己者死;富贵还乡等。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件来展现人物;运用巧妙的对比突出人物特点;提炼精准的对话语言显现人物形象;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凸现人物;穿插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神韵等。本文还介绍了《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