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并根据其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研究2011—2020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西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间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全国及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无明显σ收敛特征,全国及各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各区域朝着自身稳定状态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β收敛检验和面板门限模型,探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能够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并显著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成果共享,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其次,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性,即落后地区发展水平增速高于发达地区,区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最后,数字经济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这种特征会导致其在农业应用上产生“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强,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弱,不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敛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 选取省际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扩展Barro和Sala-i-Martin的β收敛模型, 考察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的敛散性, 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收敛路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际区域样本的实证检验, 证实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条件β收敛态势。在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子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 再次证实三个子样本的地区间呈现条件β收敛, 并且中部区域收敛速度最快, 西部区域收敛速度次之, 东部区域收敛速度最慢。鉴于区域间经济环境禀赋差异及其敛散性, 提出加速区域间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收敛速度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对辽宁全省及三大经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14个城市在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各经济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σ收敛、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2005—2012年,辽宁全省及三大经济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却没有呈现出σ收敛特征;在辽宁全省、沿海经济带、西北经济区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异存在着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在不同区域,影响收敛的条件因素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各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泰尔指数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差异情况进行求解,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大幅上升,同时差异程度不断扩大,区域内金融发展差异是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变动具有β绝对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必须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将共同富裕放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理解。未来15年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将由中国制造、科技进步和中国式小农户经济三轮驱动。当科技进步取得决定性进展时,建设强富美的中国乡村,加速实现共同富裕,就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明确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研究逻辑基础上,按照产业环境、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低碳四个维度构建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对2008~2019年中国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指数进行测度,并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和收敛模型考察其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观测期内中国各经济区域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水平都有所提升;全国整体差异逐渐缩小,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σ收敛不明显,但支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机制,且随着人力资本、制度环境和政府干预力度的调整,更利于产业体系达到各自的稳态水平。由此提出构建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应该高度重视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区域差异和非均衡特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现状,确保区域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构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最新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进行测评,并基于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其收敛效应。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差距逐渐缩小,且区域间差异小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下游地区绝对β收敛程度最高,且在上述模型下,存在上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追赶”效应;不同驱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情况各不相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卫生机构数量显著促进了中游地区呈条件β收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实证分析结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立足金融市场化、金融国际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筛选2013-2022年30个省份数据,以熵值法测度金融强国建设水平,并结合多重方法,解析金融强国建设水平区域差距和时空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表现出攀升态势,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次之,东北最低”特征。相较于金融市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金融国际化指数增长速度有待提升。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整体区域差距表现出不断减小态势;区域间差距是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整体区域差距的最主要来源。2018年之后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表现出显著时空收敛特点,且收敛速度较快。由此,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制、推动金融业国际协作、制定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策略的建议,以此加速金融强国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南北两大区域的双重划分视角,在用熵值法测算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讨区域的差异来源及分布动态,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区域数字经济的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0年,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势态,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异常突出,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且各区域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与极化特征。同时变异系数表明全国总体及南方和北方区域存在明显的σ收敛。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后,全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南方区域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纳入区域因素后,各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均不同步。文章通过对我国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与收敛特征的概括性总结,为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效率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油气能源效率,对于保障油气能源安全、实现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运用非期望产出的窗口DEA模型对中国2001—2016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以此分析中国及各区域全要素油气能源效率。研究得出:(1)中国油气能源效率持续提高;(2)油气能源效率水平及其差距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3)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油气能源效率差距逐步缩小。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建议:(1)积极响应绿色发展要求,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2)明确能源商品属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3)以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效率提升;(4)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合理规划能源发展布局;(5)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推动能源效益变革。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19年30省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从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从水平的增速来看,西部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总体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其次是区域内差距,最后是超变密度。从三大区域内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最大,东部居中,中部最小。从其动态演进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区域差距逐渐变小,西部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入境旅游在中国三大旅游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中国1997—2015年的数据为例,综合马尔科夫链、重心分析方法、收敛性理论,以及脉冲响应模型,分析中国入境旅游时空演化及收敛特征,发现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出现减小态势,入境旅游在空间上出现微弱集聚态势,时空演化格局稳定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内生演化特征;入境旅游重心总体上向南偏西转移,基本位于安徽、河南、湖北3省境内;入境旅游具有显著的δ收敛特征,绝对β收敛仅在1997—2003年显著,条件β收敛同样不显著;区域经济、区位交通、市场化程度、城镇化水平是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并没有有效优化组合。未来需要根据入境旅游发展所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重视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VRS模型测度了中国31个省(市、区)2007-2016年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按照华东、西北、华北、中南、西南、东北六大区域进行地区差异分析,并对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差异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分析。研究表明:从地域差异看,六大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差异,按绩效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华东区 > 西北区 > 华北区 > 中南区 > 西南区 > 东北区;六大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差异并未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但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六大区域的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且存在落后者对先进者的"追赶效应";华北区以最快速度缩小省际差距达到内部稳态水平,东北区次之,华东区最为缓慢。正确认识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可以促使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实现的步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6.
利用熵值法测算2016—2020年青岛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青岛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以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从区域差异来看,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部差异不断扩大,区域内部的协同作用较弱;从收敛性来看,青岛市整体不存在σ收敛,但呈β收敛,在加入教育发展状况、社会保障和就业状况以及医疗卫生状况等控制变量之后,条件β收敛的速度加快。因此,在青岛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诉求下,应将多维相对贫困治理与政策工具相结合,以强化贫困群体可行能力建设为主线,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构建特色医疗保障体系,将健康青岛融入多维相对贫困治理,实现对青岛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科学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经之路,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只一条。在世界性现代化历史潮流中,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特征概括可为十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大为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质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中国式现代化要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绿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世界大国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共发展、共命运的现代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适应中国国情、适应发展阶段的现代化,也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开辟新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被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并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从平安建设的视角探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更具有本源性、接续性和导向性,必然、应然、使然是理解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在立足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国内环境的时代性和市域层级的特殊性的基础上,透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大问题、三个层级以及五类风险等内在意蕴,能够有力推动治理观念现代化、治理体制现代化以及治理方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强国”等不同实践阶段探索,在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中持续推进制度构建和改革创新,进而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系列结构关系的不合理,中国式现代化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放缓、城乡发展不平衡、技术“卡脖子”困境、高质量发展悖论等多重问题挑战。为破解困境,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在过程上我国需要继续厚植现代化经济基础、提升科技引领和倡导绿色理念;在结果上要融合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选择,才能更加稳健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内涵和形成要素的分析,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采用Moran指数针对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3)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间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沿海地区与西北地区发展两极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