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是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理论的核心,也是分配的伦理要求.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观念,平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亚里士多德批判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认为比值平等,也就是按照各人的价值为之分配这个原则是合乎绝对的正义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完全忽视数量平等,而是主张分配在某些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另些方面则以比值平等为原则.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已经涉及公平与效率这个极其重要的经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深刻揭示了社舍主义的本质,强调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第二,创造性地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提出效率与公平都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井作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具有非正义性,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缺乏起点公正,这种社会分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要实现资本增殖,因此,它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在未来社会中,我们必须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按需分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向按需分配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重新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从公平分配的前提、原则、关键、本质四方面阐述了什么是公平分配以及怎么实现公平分配。当前我国分配不公问题表明我们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这四方面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当前我国分配不公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是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60年,也是各项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60年.收入分配领域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文章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共分配思想和政策的发展,结合分配思想和政策演变的轨迹,得出了三方面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机会之后——如何分配并落实平等的机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经济伦理的重要范畴,机会平等问题一直格外受到经济学和伦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学者基于自身对于机会和公平的独特理解,提出了各种机会平等理论及其操作原则、方式,但这些理论仍然或多或少具有自身的局限和问题。本文将在选择性地分析一些典型的机会平等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并论证下述结论,即只有进一步追寻机会背后的复杂因素,依其确立复杂的分配标准来分配社会资源,尽量消除或减小外在偶然因素的差异,才能不仅确认机会平等的原则,而且最终确保实质性的机会平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与获得收入的唯一依据,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不过,它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为前提,因而实践中这种收入分配原则与实际经济运行发生背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要求发展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社会主义开始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在市场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结合的各个阶段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始终坚持平等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并在平等的基础上求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效率,同时试图处理好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的平等诉求表现为人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权利的实现,政治平等的发展应以公民权利的扩大和保障机制的健全及完善为标志.现实中,在平等权利和不平等收入的混合结果下,造成了政治平等的原则和市场经济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出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博弈.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公平和效率看作是具有同一价值指向的一对范畴,在二者的博弈中寻求一定的张力关系,实现政治平等的合理分配维度.  相似文献   

9.
哈耶克分配正义思想的历史面向与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首先 《北方论丛》2015,(3):135-138
分配的正义性在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中被质疑, 分配的 "拟人化" 色彩所塑造的权威主体必然造成权力的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不可避免地会对正义造成伤害, 为了清理权力强制性的存在, 哈耶克建构了一个面向未来的理想的议会模式. 尽管哈耶克对分配正义的理论关切存在理想色彩, 但对于反思我们当今面临的各种分配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民主本质上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有助于缓解不平等.结果正义是衡量民主发展水平和性质的重要尺度.民主制度之所以有助于推进再分配,消解不平等,其制度机理在于竞争、参与和选择机制、舆论、监督和问责机制与商谈、博弈和抗争机制.要实现社会正义,推动社会公平,改善不平等的分配格局,必须发展和提升民主,促进公民权利的充分保障与拓展,建构合理的再分配制度与程序,强化民主机制的多样化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经济思想史上可以找出两条研究主线:一条源于帕累托的规模收入分配,一条是李嘉图的功能收入分配.本文沿着这两条主线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最新进展予以述评.从规模收入分配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无论从总体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功能收入分配研究看,劳动要素所得逐年下降、财产收入过度集中以及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分配公正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理想.历史上五种有代表性的分配公正现,不仅体现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正义诉求,而且对当代中国分配公正观的形成,探索包容性增长中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寻求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以及构建体现分配公正价值的企业薪酬制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通过对以契约论为基础的正义原则与以功利为基础的正义原则的比较,提出了以公平的正义为基础的分配正义原则。罗尔斯的分配正义,不仅仅指经济领域的简单的物资分配,还包括对政治权力等其它社会资源的分配。其所要求的正义不仅是一种算术上的平等,而且是一种比率上的平等。罗尔斯的正义观是以义务论为基础的平等正义观,对善与正当孰更优先问题的回答,是罗尔斯构建自己正义理论的基础性前提。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把制度正义作为理论的基本指向,强调平等的自由权利,在承认且允许有不平等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不平等的限制,这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配正义理论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收入分配体制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表明,党和政府对分配正义问题是高度关注的.同时也说明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渐进的,是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的.从现实看,在分配制度的设计中植入分配正义理念,以及构建公平正义型的分配格局等,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配领域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方面。我国当前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较大张力,为了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都应重视公平与效率问题,然而两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却具有不同的内涵、实现手段及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正义是个人美德品质,“正义是德性之首”,救济穷人是慈善而不是分配正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观是不平等的正义观,关注弱者不在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之中;康德在人人权利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正义问题,认为救济穷人是国家义务而不是个人义务,慈善是权利而不是恩惠;罗尔斯则提出了“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和“作为公平的正义”,强调了无条件的完全平等和有条件的不完全平等的统一,认为那种最大程度的增加社会弱者的利益和财富分配才是正义的,而且为了尽可能地达到公平正义,还应该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  相似文献   

17.
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要素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于居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不平等程度一般大大低于资本收入不平等程度,要素收入分配向劳动倾斜将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针对要素收入的税率,同时改变两种收入分配状况。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民收入中税后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持续下降,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消费比扩大的重要原因。当前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同时扭转劳动分配份额下滑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影响分配的若干重要因素的分析,指出初次分配是否合理才是当前各种分配理论争论的核心,而分配理论的基础是价值形成理论,正是由于对价值形成问题的认识误区,才使得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分配问题上陷入困境,而只有从历史维度入手,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价值的形成,才能为合理的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政治指的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体系的结构因此也就由分配者和被分配者两个次级体系构成。政治合法性则涉及被分配者对分配者的一种主观价值评价。然而,由于分配者与被分配者是由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的元素所构成,这种合法性评价也就有着丰富多彩的结果。因此,要研究政治合法性,就必须对分配者和被分配者这两个次级体系进行解构。作为分配者的政治统治系统,由共同体、体制和统治者构成;作为评价者的被统治系统则由不同的种族、宗教、文化、阶层、性别、职业等交叉套叠的社会群体组成。这些结构的种类和性质对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契约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约思想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格、诚信、理性等丰富的内涵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具有相容共通之处。因此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深刻领会和发掘契约思想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推动契约思想和契约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要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同时也要大力推动市民社会的发展 ,构筑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