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科学判断,为我国对外思想的发展和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重点内容是“世界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维护世界和平”。一、“和平”优先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邓小平说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中,“和平”优先的战略思想是十分明确的,把“世界和平”放在国际战略的第一位置。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主要…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时空法律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盘洲  杨燕 《中州学刊》2003,(1):170-172
邓小平提出的时间上“两手”建国论发展战略和空间上“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是邓小平时空法律的基本内容 ;空间上的“一国两制”围绕时间上的“两手”建国论互动的思想 ,是邓小平时空法律的基本特征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党的基本路线 ,是邓小平时空法律实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时代及时代主题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侨务思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侨务思想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它既紧扣华侨华人的现实和中国需要发展的实际,又体现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眼光.其所富有的新鲜时代内涵就是突出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将侨务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原则贯穿在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中.如"海外关系"是"好东西"的论断极大地推进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独特机遇论"使对外开放战略更加有的放矢,"华侨爱国论"壮大了对外开放的力量.邓小平根据"侨"情,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便侨、护侨措施有利于对外开放更好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也是国际社会仍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把握这两大问题是正确理解邓小平时代主题观真正内涵的基础。世纪之初 ,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中国制定内外战略仍应以此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交环境在冷战后面临着来自国际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和时代主题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理论,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以求"同"、求"和"的原则精神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外交展示出从未有过的成熟和自信.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思想□邓水兰李先坦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雄才大略的邓小平纵览天下大势,重新判断了国际环境。他认为,现实的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存,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邓小平对当代世界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论断,指导我们对时代的认识由“战争与革命”转到“和平与发展”上来。和平与发展正确地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是对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它建立在对二战后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和时代基本特征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有着客观的依据;它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针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等国际战略思想.三者思想虽表述不同,但具有本质的共性和逻辑上的有机关系.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前提,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统一.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选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一个全球性、时代性命题.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同时又构成了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之一,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作为后发展国家,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样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在对世界历史格局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敏锐地抓住了时代主题,始终着眼于发展问题.他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扎根于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到1985年,明确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精辟思想.他深刻指出: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发展,发达国家要  相似文献   

11.
张忻  孙健 《学术探索》2007,1(2):84-87
江泽民同志论述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核心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倡导世界多样性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和标本兼治等五个方面,构成了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入研究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努力把握江泽民同志分析、应对国际形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秩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调整,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冷战结束后,适应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作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源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成为中国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和 谐的发展,已成为今天改革的重中之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改革之道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发展的动力和前提,最 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外交部分的阐述,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这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中还包含了诸多新提法,如反复强调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发展;强调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及其自觉自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新理念;加强公共的人文外交等,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最大的特点是美苏两极争霸世界 ,这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国间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但天下仍不太平 ;9.11事件后 ,国际关系又有了新的调整 ,但没有根本改变各种力量的对比。因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思想不仅没过时 ,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人与自然关系失和、人与人关系疏离.在世界并不太平、人世关系紧张的语境下,本文之所以要重新解读"和"这一中国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是因为它"有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和需要的内容".它可为"人心的安顿、心灵的慰藉和滋养"、人文精神的提升、"家园的建构"乃至消泯紧张,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17.
马桂云  郭美凤 《阴山学刊》2005,18(6):100-102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同志在对时代主题作出判断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其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定位和塑造直接影响对外政策的执行和国家利益的得失。国家形象及其塑造一方面与国家自身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又离不开国际传媒和舆论的塑造。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传媒的作用,提高对外宣传水平,在国际社会上树立改革开放、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国内形象,又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树立我国爱和平、要发展、求合作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9.
于春苓  杨超 《北方论丛》2004,1(2):102-105
国际冲突根源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而内涵不同.东西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派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研究国际冲突根源,并赋予其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的范式之争,贯穿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始终.客观揭示不同范式之争的思想、社会历史以及理论渊源,旨在提高人类认识国际冲突的科学性,促使人类更理性的避免冲突,维护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