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在研究十六世纪蒙古史当中,发现某些史料在记述蒙古右翼三万户方面,存在混淆不清的现象。有的把蒙古右翼归结为;鄂尔多斯(Ords)、土默特(Tǔmed)和永谢布(Yǔngshiyebǔ)三万户。某些史料几乎没有提及达延汗(Dayan Khan)最初分封的右翼三万户之满官嗔(Monggholchin)。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除鄂尔多斯、永谢布而外,满官嗔与土默特究竟哪一个是正统的万户?哪一个是后来成为著名的右翼三万户之一?日本学者森川哲雄认为,满官嗔即“土默特的别称”,和田清认为十二土默特,“可能是分为左右翼的结果”。森川哲雄认为“土默特十二鄂托克(Otak)不清楚的地方尚多”,等等。本文仅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2.
俺答汗(1507—1583)亦译称阿勒坦汗(Altan khan),是蒙古著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在达延汗统一漠南、漠北以后掌管着右翼三部,即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三部。他死后,其长于衮必里克(《明史·鞑靼传》称吉囊)“与其弟阿勒坦汗二人为首,率右翼三万人”。嘉靖初年衮必里克(1506—1550)到了河套地区(包括现今陕西北部),成为鄂尔多斯部的领袖。此后不久,俺答汗离开了河套地区,移居到现今呼和浩特一带,成为土默特部的领袖。在衮必里克死后的嘉靖二十一、二年前后,是俺答汗威势煊赫时期。他北征大漠,西蹂青海,东蹠察哈尔,南迫长城,控制了蒙古右翼地区。  相似文献   

3.
《满文老档》是研究后金时期蒙古历史及早期满蒙关系史,蒙古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历史的重要资料,为引起蒙古史研究同人的注重,笔者从以下几个问题说明此书对后金时期蒙古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读了贵刊一九八○年五期发表的《信牌印牌再考释》,(以下简称《再考释》)还想就蒙文信牌款识译文和印牌释名依据这两点,简略地谈些看法。关于蒙文信牌正面刻文和背面诏文款识的汗号,其译音均为“车臣汗”。“车臣”汉译为聪明的意思。用“车臣”一词作为汗号的有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的达延汗,有喀  相似文献   

5.
土默特部是蒙古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部落,拥有蒙古族优秀的、独特的语言文化.按照20世纪80年代中国蒙古语方言划分,将在西土默特地区一直流传到20世纪初的蒙古语可视做内蒙古方言中土语的一支.西土默特人与东土默特人原本是同一部族,但现今东土默特人所使用的语言在特征上与原来的部族语言已大相径庭.因此,只有西土默特土语才能够代表土默特部固有的方言特点.从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看,西土默特土语在短元音的种类、元音和谐律的强松度及词法等方面与其毗邻的鄂尔多斯、察哈尔及喀尔喀等方言土语比较接近,又不失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考证和还原西土默特土语的原来状貌,对该地区民族文化认知的提升和民族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统一青藏高原的固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固始汗(1582——1654),又译作顾实汗,是卫拉特(一作厄鲁特)蒙古四部(即吐尔伯特部、杜尔扈特部、绰罗斯部即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原驻牧于今新疆天山北麓,因受准噶尔部的排斥,方将部众迁徙至天山南麓。他本名叫图鲁拜琥(蒙古语,天资聪颖之意),十余岁时,就以勇武著名。俟后因其和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两蒙古部之间的争执,东科尔呼图克图及喀尔喀汗王俩人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称号,故叫固始汗(“固始”者即“国师”的转音)。其父名日哈尼诺颜洪果尔(成吉思汗弟  相似文献   

7.
明方历三十二年(1604),正值明朝衰落不已,东北地区女真崛起,蒙古诸部割据混战之际,时年十三岁,被中原蔑称为“穷饿之虏”的“新憨”林丹,承继父亲布延的蒙古祭哈尔郊汗位。十余年后的万历四十三年八月,林丹汗三次举兵进攻明朝,从此声威大振,蒙古诸部“虏中各王,尤称桀骜”。就在林丹汗试图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已完成女真各部的统一,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明、后金二强对峙,蒙古的向背成为双方能否取胜的关键。蒙古诸部贵族最初徘徊于明、后金二者之间,邀功请赏,获利丰厚。当后金占领辽沈地区、割断明朝与蒙古间的通道之后,努尔哈赤以联姻、厚赏、封爵等多种形式,拉拢、诱降、控制各部蒙古,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等陆续投入后金廷下。但是,后金政权始终未能降服察哈尔部林丹汗;相反,林丹汗却从最初的与明争斗,转为联明抗金达数年之久。对于林丹汗何以联明抗金而不合金反明,史家从军事形势、民族关系、政治策略等角度进行过深  相似文献   

8.
蒙文《阿勒坦汗传》一书,由佚名作者参酌阿勒坦汗亲信大元恰(明代汉籍作恰台吉)的著作写成,书成于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春。书中采用的纪年、纪月方法,为研究17世纪初土默特部的历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直接史料。现将其做一概略介绍,以供关心研究古代土默特部以及蒙古地区历法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庆地区在历史上一直为黑水革末 革曷 的黑水部,通古斯语谓之“郭尔罗斯”。自明代嘉靖年间以后始为蒙古科尔沁驻牧地。清代为蒙古科尔沁中最北部的两旗之地,在南者谓之郭尔罗斯,在北者谓之杜尔伯特。二旗以今肇源县西北境富强村前的旧河道的河口处为起点,东至安达市青肯泡取直线为界。  蒙古人最初占据大庆地区始于金代晚期。据《蒙古源流》记载:“泰和二年(1202年),太祖(成吉思汗)四十一岁用兵郭尔罗斯,郭尔罗斯之纳琳汗率二十万郭尔罗斯前来迎战于克厘业库卜克尔(今齐齐哈尔)地方。彼时有哈萨尔诺颜(成吉思汗二弟)等四人进战,…  相似文献   

10.
位于松岭山后的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乡九佛堂村,民间口碑地名作后背,蒙语作阿力素。据作者拙见,此阿力素之地,正是北元末代五帝东迁后的驻牧地。 一、此阿力素之地,与对察汗儿达子大部落住处的记载方位一致。和田清在《明代蒙古史论集》(以下简作《论集》)引证《武备志》所引《兵略》说:“察汗儿达子大部落,山后地名阿力素等处住牧,系辽东、辽西边外,离边三百里,近奴儿哈赤。”接着说:“所称察汗儿达子,意即蒙古察哈尔部,所说山后是今座落在土默特北界的松岭山脉把察哈尔部分成山前和山后,山后的大部落  相似文献   

11.
本译文是以海涅什本为底本,并参考了以下三种版本:《诸籍会要宝金史纲》,收藏在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蒙文部,收藏号:0043.《罕统宝鉴》,本版最早从鄂尔多斯发现.《蒙古源流》,本是蒙古国学者查·那顺巴拉珠于1961年为出版准备的四种《蒙古源流》手抄本的核校本,收藏在蒙古国社科院图书馆.本译文的段落是根据版本取用的,即从第1段到89段是取自海涅什本,第90段是取自《诸籍会要宝金史纲》.  相似文献   

12.
卜儿孩是早期西海蒙古的著名首领野乜克力部亦思马因的儿子,达延汗的同母异父弟弟。因在蒙古本部受到排挤,被迫率部迁徙到西海驻牧,在西海,他役使"番族",并向明朝求贡,但没有成功。卜儿孩最后被西征的蒙古本部所征服。《秦边纪略》一书对卜儿孩子孙的记载是错误的,梁份混淆了卜儿孩与固始汗二人。  相似文献   

13.
《阿萨拉克齐史》 《阿萨拉克齐史》,原名AsardYci neretu—yin teǔke《名为阿萨拉克齐史》),别名《从成吉思汗到乌哈汗图·妥欢贴睦儿的蒙古历史》。 [成书年代]1667年 [作者]喀尔喀部人占巴(?—1707年)又名阿萨拉克齐。 [版本]《阿萨拉克齐史》,原是一部手抄本,今收藏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国立图书馆。1960年,蒙古璞尔来将手稿胶印刊布于乌兰巴托,成为国内外流传的唯一的版本。1984年,北京的巴干将蒙古科学院内部发行的油印本在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七旗,于乾隆四至五年(1739~1740年)划分旗界,其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和右翼后旗(杭锦旗)隔黄河与阿拉善旗相邻。阿拉善旗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确定的东部边界,也隔河与鄂尔多斯部上述两旗相邻。但是,《大清会典》等文献却载:鄂尔多斯部与喀尔喀三诺彦部相邻,不记与阿拉善旗相邻之事。《大清会典》等文献资料,在续纂过程中显然没有对雍乾朝之后贺兰山阴、黄河以西一带的地区及部族历史变迁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史籍作者也缺少对该地区历史及地理的了解。这些是造成对雍乾之后杭、阿等旗临界问题错误记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和《黄金史纲》被历史学家们称为蒙文三大历史文献。 《蒙古秘史》原书名《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汉文简称《秘史》。《蒙古秘史》的汉文原本称《元朝秘史》,今据蒙文原名,仍称《蒙古秘史》为好,这既与原文一致,也符合史实。 《蒙古秘史》成书于窝阔台汗十二年,公元一二四○年。无著者姓名。这是一部古代蒙古编年史,共分十二卷(另有十五卷本,但内容相同)。一至十卷,叙述成吉思汗先世,以及他卽合罕位以后征伐全国的事蹟。续集一、  相似文献   

16.
达延汗是蒙古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人物。《蒙古源流》等十七世纪蒙文史书和明代汉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而主要的材料来源是前者。蒙文史书把他描述成一个扭转乾坤、重振汗权的一代英主。达延汗生活在明成化至正德年间。在他即位以前,蒙古地区封建割据状态日趋严重,大汗的权力逐渐衰落,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变成了几乎是独立的王公”,大汗实际上变成了某些大封建主手中的傀儡。因此,争夺汗权和借扶立大汗来扩大自己势力的封建战争不断发生,使蒙古地区陷于连年不息的战乱之中,生产停滞、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达延汗登上汗位,经过多年的努力,逐一翦除了自己的劲敌,重新恢复了大汗在全蒙古的统治。客观上使分裂混乱中的蒙古地区一时得到了相对的统一,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为巩固大汗的统治,达延汗又采取有力措施,在六万户内分封了自己的子嗣,夺了异族异系封建主的权力,加强了集权统治,减少了频繁的内战。  相似文献   

17.
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的旧称,清代外藩蒙古科尔沁十旗之一。 郭尔罗斯后旗地为蒙古人所占有始于金代末期。据《蒙古源流》记载:“泰和二年(1202年),太祖(成吉思汗)四十一岁用兵郭尔罗斯,郭尔罗斯之纳琳汗率二十万郭尔罗斯前来迎战于克哩业库卜克尔地方,彼时有哈萨尔诺延(哈布图哈萨尔)等四人进战,生擒纳琳汗逐据郭尔罗斯之众。”贞祐二年(1214年)成吉思汗(53岁)再征契丹地,哈布图哈萨尔为左手军,先后攻占了大宁城(今北京)和沿海诸城。降占了辽东的女真夫哈纳、松嘎乌拉(第二松花江)、纳兀(嫩江)、逆讨吾儿河(洮儿河)等大片土地。《金史·列传》讫石烈德条中,对这次进攻郭尔罗斯境内肇州城的战役有详细记载。郭尔罗斯虽然在金代末期划入了元朝的版图中,并且在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建立年代,建立者以及它们的蒙、汉钦定名称和俗称,过去人们众说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印务处档案》和其它有关蒙古文献,试图对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蒙、汉名称,建立的年代和建立者加以考证,并概括地论述各个时期建庙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各寺院对蒙古各部产生的影响。 1576年,为了迎接喇嘛教黄帽派最高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按土默特部阿勒坦格根汗的意图,蒙古右翼三万户在青海东岸蒙、藏、汉三族交界处建立的察卜齐勒庙,是蒙古封建主在蒙古地区建立最早的黄教寺院。根据察卜齐勒庙大会精神,阿勒坦汗从青海带领洞  相似文献   

19.
“印、藏、蒙同源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藏、蒙并非同源,早已陂公认。可是,关于“印、藏、蒙同源说”的来龙去脉,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阐述。自陈寅恪《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一文发表以来,随声附和者不乏其人,皆说:“印、藏、蒙同源之说,盖八思巴《彰所知论》以降。”近年来,此说被许多文章引用,实有乖史实。故有必要明本正始,穷其源委嬗变之迹。 1 “印、藏、蒙同源说”始见于《黄金史纲》,而集大成于《蒙古源流》。《黄金史纲》云:“达赖·苏宾·阿勒坦·三答里图汗有三子,长子博罗出,次子锡巴古齐;幼子孛儿帖·赤那。因内部失和,孛儿帖·赤那北渡腾吉思海,来到札惕地方,娶了一个名曰‘豁阿·马阑勒’的女子为妻,在札惕地方定居下来,成为蒙古部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关于蒙古语族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开始热烈起来。许多世界闻名的学者,如《蒙英词典》的编者莱辛教授和《鄂尔多斯蒙语词典》的编者田清波神父以及《蒙语书面语语法》的编者包培纷纷移居美国。美国本土也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蒙古语族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都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莱辛除了研究佛学外,蒙语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编篡了《蒙英词典》,国外一般评价说,这是已出版过的蒙语书面语词典中最全面、最可靠的词典。莱辛教授参考了历年来各国出版的用德文、法文、俄文、日文以及梵文、藏文、蒙文写成的词书、语法和古典文献,编篡成一部蒙语书面语、喀尔喀蒙语、英语三种文字对照的蒙英词典,这部蒙语词典不同于传统的蒙语词典排列,是以蒙语书面语的拉丁化标音体系按abc顺序排列的,词典后部附蒙文佛经用语与词证,这部词典出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还曾再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