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萍 《民族研究》2006,(6):63-71
陕北榆林是晚近成长起来的边疆城市.明初那里还只是一个小村庄,蒙古和明王朝之间的军事战争为其提供了发展契机.榆林由军事驻所到三边雄镇,进而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并由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中国北边民族交错地带城镇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北民歌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是陕北地区人民和汉民族文化精神的折射,也是民族情感和生活哲理的融合,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意义深远.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陕北民歌,提升其产业化价值,必须创新文艺创作形式,深化理论研究内容,通过音像出版、图书发行和艺术演出等多种形式,推动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是陕北地区人民和汉民族文化精神的折射,也是民族情感和生活哲理的融合,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意义深远。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陕北民歌,提升其产业化价值,必须创新文艺创作形式,深化理论研究内容,通过音像出版、图书发行和艺术演出等多种形式,推动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自古是西北诸少数民族杂居之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使得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通过对陕北地区现存少数民族姓氏孑遗考察可知,匈奴、党项、羌、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历史时期在该地的改姓的原因或是自然改汉姓,抑或是被统治者强迫改汉姓,但都顺应向了先进文化靠拢的历史规律,极大地促进了陕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走进陕北,聆听陕北发生的动人心弦的音乐故事,近距离感受陕北音乐文化的无限魅力与陕北人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爱音乐的人文情怀,张振涛教授在《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一书中以"现代性"理念和文化资源再生的视角描述陕北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结合的陕北民族音乐画卷.  相似文献   

6.
走进陕北,聆听陕北发生的动人心弦的音乐故事,近距离感受陕北音乐文化的无限魅力与陕北人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爱音乐的人文情怀,张振涛教授在《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一书中以"现代性"理念和文化资源再生的视角描述陕北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结合的陕北民族音乐画卷。  相似文献   

7.
建筑历史紧随人类文明历史,是一个时代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的传承体现,从窗格子的形式造型更能剖析出当地的风俗习惯、思维理念、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等现实文化理念。深化透析陕北革命旧址(枣园)中窗格子的形式语言,体味陕北民民众勤劳、质朴的生活理念,传承不屈、奋斗的革命精神。对枣园建筑进行考证研究,所剖析出的革命文化不断激励新一辈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窗格子正是这一精神的微观体现,散发出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回族的先民在唐宋时大量涌进中华大地,尤其是从海路进入的回回人,他们一落脚就进入了当时汉文化的中心地带,并由此发轫,开始了他们在另一种文化形态中生长壮大和发展的历程。伊斯兰文化如何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磨合、协调,这是摆在回族先民面前首要的问题。回族穆斯林杰?..  相似文献   

9.
陕北拼布门帘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既可以传达地域文化,又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的特征。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和归纳分析法,在了解陕北拼布门帘图案与色彩的基础上,对该地域拼布门帘的工艺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陕北拼布门帘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多种面料及制作工艺的艺术表现方法,将陕北传统拼布门帘在现代设计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南路)地区与稻作有关的语词与壮语的对比研究认为, 壮族的“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在我国南北交往的长期历史中,吸收了中原汉族的旱作文化;另一 方面,“那”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形成,成为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湖南邵阳(宝庆)南路地区,曾经是壮汉两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地方,可以说, “那”文化深深地融进了这里的汉族稻作文化,成为它的筋骨和血液,邵阳(南路)话中的壮语 成分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11.
500年前征服者来到美洲,我们现在执意称之为“两个世界文明汇合”的这种人种和社会现象也便开始存在了。500年后的今天,当历史学家们还在漫长的道路上继续探究我们究竟来自哪里,我们究竟是什么人的时候,我却想使自己面对拉丁美洲当前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两个世界文明的汇合”,实际上只是三种血统、三个人种和三种文化的聚合或交融,其结果就是发生了一个至今仍未结束的极其复杂和伤痕累累的混合过程。这就是美洲土著和欧洲人、非洲人这三种血统和三种文化的大混合,尽管黑人这个要素不是在所有拉丁美洲国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建立的一个地方王朝。党项羌原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西羌游牧部落的一支,从唐初开始,党项羌为逃避吐蕃王朝的进逼,在唐朝同意下逐步内迁,最后定居于夏州、银州一带。经过几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北宋初年以银、夏(今陕北榆林、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一带的党项平夏部建立起西夏王朝。和众多的西羌部落一样,党项羌与藏族在血缘、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上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西夏的党项羌是西羌部落中在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未被统一进去的一部分,也是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藏族和藏文化发展到最北面的一支。  相似文献   

13.
陕北文化一直是以简洁、素朴、热烈为主,主要传达出陕北人民刚健、顽强、质朴的审美观。本文主要是从表演形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现代语境含义和陕北民俗文化与审美,分析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困境,探究未来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陕北人的窑洞生活:历史、传承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的窑洞形成了陕北人特有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以面花、剪纸和刺绣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正因被视为落后而逐渐丢弃.这是一种真正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的文化艺术表现方式,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其实所丢弃的是祖辈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智慧、经济和财富.  相似文献   

15.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我国陕北地区的特色民间舞蹈,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古朴的形态特征,并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北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产物。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陕北秧歌舞蹈形态、历史发展变迁的分析,阐述了生态环境对于陕北秧歌形态的影响,并总结了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以期为陕北秧歌的传承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民族音乐也即诞生于各个民族生活劳动实践当中,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传统音乐。陕北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再加上陕北人淳朴的情感,孕育出一首首动人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当中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一对青年恋人郝增喜与凤英深情相爱,但最终无奈分手的故事。这首歌曲调自由灵活、歌词质朴幽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分析其艺术特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陕北民歌的特征,传承发扬地方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元代萨都刺《雁门集》中保存有数十首涉道诗,是萨都刺寻访江南道教的历史记录。萨都刺作为东来的回回人,注意了解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他足迹遍及江南道教名山宫观,与道门人士结为方外之友,这反映出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中,不同民族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马明达 《回族研究》2005,(2):131-145
高克恭是元朝前期著名的少数民族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但研究尚嫌不足,许多事迹不甚清楚。高克恭的政治生涯和艺术事业,与以杭州士人群体为中心的江南人文环境,特别是与周密、赵孟頫等人影响有很深的关系。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诗书画创作趋向,都生动地反映了元朝多民族文化和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他和赵孟頫的友谊,是这一交流活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有多少人认识到了———西部经济落后 ,但西部文化并不落后。有多少人认识到了———西部开发不仅仅是对资源与市场的开发 ,而且也应当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或者 ,换一种说法 ,西部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 ,其中还包括另一个重要部分 ,那就是文化资源。正是因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感觉自己有话要说———迄今为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关注西部大开发时 ,还没有从各种喧声如潮的媒体报道中发现十分明确的对西部开发过程中文化命运的关注 ,这使他们以十分迅即的速度召开了一次《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20.
陈忠实小说《白鹿原》是部渭河平原50午代变迁的雄奇史诗,该书不仅有波斓多彩的农村生活的描述,也很好地展现了陕北洛川的民俗。由于该书涉及主人公六娶六丧,为此免不了有一些面花文字的描述,事实上在这部书中对于面花描述几乎贯穿全书,本人正是基于此从小说《白鹿原》分析陕北的传统面花文化作为论文的对象。下文从孩子出生、举行婚礼、丧俗丧祭、春节辟邪、中秋祭拜五个方面对陕北的传统面花文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