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伟峰 《学术论坛》2003,17(3):107-109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 ,各国移民共同创造了美国历史与美国社会。华人移民作为美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 ,在美国的华人移民已经是第四代 ,但目前的中美之间还是单向移民 ,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两国之间出现反向移民 ,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2.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3,(7):142-143
华人移居美国 ,据史书记载 ,最早始于 1 785年 ,即美国刚刚立国不久。然而直至 2 0世纪末 ,随着华人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华人祖国的日渐崛起以及中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才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记载华人移民北美的历史著作 ,如麦礼谦的《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邓瑞冰的《寂寞的辫子———被遗忘的勇敢中国人》等。但这些作品多为境外华人学者所著 ,且主要以史家笔法进行“面”上的梳理与概括。而真正由大陆本土作家写作、采用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以华人移民的个人奋斗经历为主线来展示积淀丰富的…  相似文献   

3.
公元926年,辽朝灭亡渤海国后,把大批渤海民众迁往其内地东京、上京等地。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渤海民众陆续迁往朝鲜半岛。对于迁往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的族属、族源以及他们与王氏高丽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渤海国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中国地方政权与国外政权的关系;渤海国灭亡后,迁到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王氏高丽王朝与其附属民众的关系;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属于不同民族,不存在血缘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汤锋旺 《阴山学刊》2012,(6):95-101
华人经济作为移民经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入当地社会,对于自身的长久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阿根廷华人超市在重重困境中突围,并取得不错的业绩。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得益于华人超市经济的发展策略,其特色则在于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思考华人超市经济在阿根廷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整合与运作可以提升华人超市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华人超市经济融入阿根廷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5.
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变化既与母国环境的变化有关,亦与其在移居国的生活变动有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移居国外的一代华人移民度过了移居生活的艰难适应期,开始从"局内人"的角度对移居国的文化做深度的考察。相应地,移民文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以"灵性文学"为代表的华人移民文学通过基督教文化路径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的表现空间,是新世纪移民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6.
论华侨华人经济张鸿奎一、关于同步认同华侨华人经济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所在国的认同,是当代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经济认同,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首要的同步认同。首先,在二次大战以前,我国的海外移民大...  相似文献   

7.
综述对海外华人移民问题探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探讨太平洋区域和欧洲华人移民发展变化以及移民类型、心态特点与其总趋向,并展望90年代海外华人移民的发展前景,必将有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新移民文学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对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融入,不仅改变着本土国人的生活,也对全球的华人移民发生着潜在的影响,华人移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着这种变化。针对华人移民的研究也进入了跨国主义时代。多数新移民写作者的文学事业建基于以中国内地为中心的汉语文化圈,通过自己的文学书写和文学活动而建立起了一个跨国、跨文化的社会场域。在跨国主义视野中审视新移民文学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从故国回望、异域悲情发展到以文化自信为底色的文化观察与思考。二是在从边缘融入主流的过程中,对底层关注渐趋减少。这两个趋向是新移民文学在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挣扎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叙述近二三十年海外华人的状况,瞻望他们的发展前途,他们与祖国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虽说的是现状,但试日与历史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以了解其特点。从移民自力的历史和地区背景看,海外华人似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土著化的、香港的、台湾的和中国大陆的,他们共同构成华人世界。由于他们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社会背景的不同,多少会影响到华人成为统一的整体。移民的主要途径是留学、投资、技术、依亲四种,以前两类居多。移民的原因,主要是寻觅好生活,害怕时届不稳定亦是重要因素。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有三个标志:移民职业的多样化和专业人士的较多出现;居处从“唐城”走向高尚住宅区;从只注意经济经营走向关注政治,并同种族歧视作斗争。移民保持中华文化传统:重视家庭和子女教育,基本上吃中餐,享受中国文化的休闲,对祖国有感情,同时,华人观念从“为国”向“为华”服务转变。海外华人行走在艰难的移民道路上,路是越走越宽,处境越来越好,但仍需奋斗,特别要在三个方面下力气:一是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勤劳节俭;二是作好华人内部的团结,形成自我保护力;三是继续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协调好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华侨华人与温州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拥有海外侨胞 30余万人 ,遍布世界 6 5个国家 ,其中约 2 / 3留居欧洲各国 ,尤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为多。这些华侨华人大部分经过几代创业 ,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又与温州有着血缘和地缘关系 ,因而华侨华人的资金、市场和信息是温州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小视的独特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欲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展望。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温州的海外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但经明清两代海禁后 ,移居海外者甚微。鸦…  相似文献   

11.
《叻报》是新加坡近代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叻报》广告以其庞大的数量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殖民背景下,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给新加坡华人社会带来冲击和影响,其社会生活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又接受了某些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形成了华人移民社会所特有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2.
从海外华侨社会的主体变化看中国侨务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初晓 《社会科学》2002,(11):58-62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 30 0 0万人。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海外华侨社会发生了以华侨为主转向以华人为主的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向海外移居的中国人年年增加 ,这些新移民群体具有老华侨、华人不同的特点。针对海外华侨社会的变化和新移民的特点 ,中国的侨务部门调整了侨务政策 ,在继续重视华侨的基础上 ,加大对华人工作的力度 ,侨务重心转向新移民。  相似文献   

13.
曾玲 《文史哲》2015,(1):85-105,166
作为东南亚华人社会重要的历史文献,华人社团账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与史料价值。一方面,保留下来诸如应和会馆、应新学校等各类社团账本,是账本所属社团自己建立的经济档案。对这些账本的爬梳、整理、分类与解读,可拓展东南亚殖民地时代华人社团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数字类的账本记录,具有计量学与统计学意义上的"实录"华人社会历史图像的功能,因而能够为反思与推进现有的包括华人移民帮群社会结构、会馆办学、华文教育等领域在内的东南亚华人历史研究提供新资料与新视角。考察新加坡应和会馆、应新学校、海唇福德祠绿野亭、丹容巴葛福德祠等华人会馆、华校、庙宇组织等社团所保留下来的,从1906年延续至1953年的各类账本账册,并结合章程、会议记录等其他华人历史档案,在殖民地时代新加坡社会时空的脉络下,透过对应新学校财务收支运作的具体与细致的研究,不难看出"二战"前应新学校在办学上具有社群化、财务运作制度化与经费来源多元化三个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7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移民,是国际移民潮的组成部分。中国新移民主要由留学人员、非熟练劳动力、商务移民、劳务人员和非法移民组成。迄2008年,其数量达1000万以上。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潮,极大地改变了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全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增至4500万以上,北美、欧洲、大洋洲成为中国新移民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15.
崛起中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面不断扩大,海外利益的内涵也随着中国对外交往密度的增强而得以扩充。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海外利益指涉的是中国在国际交往和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存在于中国主权领土之外的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和华侨华人等所有层次行为体的利益综合。崛起进程中的中国经济文化对以留学生、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体的海外高端新移民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在这种跨国互动中,两者在海外政治、经济与文化利益等层面存在一些趋同利益和认知差异。梳理祖籍国中国与海外高端新移民的利益趋同点,有利于我国发掘出侨务公共外交的着力点,提高该战略工程的成效进而为中国崛起提供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华人众多,中国宗教文化对华人的影响十分深远,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人宗教文化渊源于中国宗教文化,并有所发展。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厚、博大及其较强的辐射能力。(一)早期移民将深厚的乡土情结与虔诚的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的最初形态。移民是中国宗教文化向东南亚扩展影响力的最重要的载体。中国向东南亚的移民很早便开始了,而大规模的移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凭着地理优势和舟揖之便,更是率先结伴飘洋过海。…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大批华人涌入新加坡、马来亚等地。他们在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 带来了他们的秘密会党组织──天地会。华人秘密会党在整个19世纪的华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他们不仅扶贫助弱,保护华侨利益,而且控制华人社区的其它各种事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职业垄断。在秘密会党的操纵下,要么各会党的分支机构垄断着某种职业。要么以地缘为基础.各 地华人独霸从事某一职业的权利。于是,华人秘密会党之间经常因职业垄断与反垄断而相互敌视。 19世纪中后期,这种相互间的敌视因华人移民的增加而日益加剧,最终成为华人秘密会党械斗的 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马华文学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文学界的一个重要流派。马华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大陆近现代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事件有明显的关联性,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华人世界里的情感体验,具有离散文学的特点,寻根意识强烈。它书写了华人的生活遭遇,表达了难以割舍的中国元素和情怀及难以忘却的中国记忆,揭示了老一代华族对大陆故乡的集体情愫、新生代华人落地生根的现实选择以及华人被边缘化时的失根苦痛,反映了漂泊移民者主体身份认同的焦虑不安,体现了落地生根的希翼与失根的痛苦。新生代马华文学作家远赴欧美国家求学、工作,面临着再移民的窘迫,身份与文化皆已从单一变为多元,其作品自然地反映了华人漂泊者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哀伤。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20.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汉字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形成了以汉字为核心,涵盖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化的汉字资源.汉字资源与朝鲜半岛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系统地梳理朝鲜汉字资源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正确把握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进一步把握汉字、汉文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