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仍然是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以及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特征 ,仍然可以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出逻辑一贯的、合乎历史实践的解释。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吸收供求价格论的科学内容也可以合理地解释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价值和价格现象。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孜孜以求的课题.马克思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蕴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思想的精髓.它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彰显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向度.科学发展观,作为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不仅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由此,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3.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的历史抉择;从发展市场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达到的发展境界.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统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宝,才能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社会历史阶段的标志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实现形式。决定生产方式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传统政治经济学错误地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要求 ,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只能是资本的生产方式 ,资本的生产方式在运行层次上就表现为市场经济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范畴就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资本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永恒的 ,资本的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并将不断地产生否定资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庄江山 《兰州学刊》2005,42(4):45-47,50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对人的发展有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我党几代领导集体依据新的历史条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带来重大影响,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限制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不利影响,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一贯倡导并始终坚持的主导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对于真正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的历史抉择;从发展市场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达到的发展境界。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统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宝,才能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之一,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几度在中国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始终是世界级的研究课题.因为正是在这里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积极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完整地把握马克恩的历史观,尤其是理解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东方民族独特的历史道路、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出发,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为主线,研究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生产力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生产方式视域以生产力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力视域,人的发展视域以生产方式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方式视域,从而得出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的概念。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世纪、新实践和新任务要求中国人重新准确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哲学上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指出应用关系思维与和谐理念来认识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目前,尤其应做到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有着一个逐步丰富和深化的发展过程,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线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当代形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指微观主体之间的联系超越国家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功能性全球化和制度性全球化两个方面。全球化的主要矛盾不是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矛盾 ,而是功能性全球化与制度性全球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存在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因而它们能够且必然共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民族国家应摒弃狭隘民族主义的行为方式 ,采取积极的民族主义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以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全球性规则。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创新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理性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整体性、全面性和综合性来考虑发展问题。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以和谐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这是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科学发展的含义,既包括我们对于事物矛盾运动和转化的哲学认识,包含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与相互影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功能,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发展离不开人,人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对于科学发展的作用,以及发展的人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旅游业科学发展观中的位置,寻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勇 《兰州学刊》2008,(4):96-98
人们往往只是在传统价值观、风俗等社会学方面关注女性的发展,却忽视了女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的发展和教育水平影响了人口的出生率、儿童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的效果并对资本的形成、劳动力资源的形成这两个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人类对抗疾病的效果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女性发展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差异的有显著的关联关系。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女性发展差异,尤其是男孩和女孩发展的明显差别不单纯地因为传统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全面发展的人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教育学误读不仅影响理论自身的传播与发展,更影响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只有准确把握这一学说的科学内涵和动态发展趋势,才能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既发展理论又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西部大开发、西部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剖析了社区建 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西部城市社区建设的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思路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经济学在演变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及其政策取向。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或60年代末的发展思路以结构主义思路为主,在政策上主张计划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以新古典主义思路为主,在政策取向上认为市场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思路为主,在政策取向上认为制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于中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根基,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实践的深刻总结和观念升华。它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贡献,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它的提出也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认识,为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从而对于引领新常态下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