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保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Z1)
朱自清散文《绿》 ,写的是仙岩三个瀑布中最低的一个瀑布梅雨瀑所造成的梅雨潭的景象。文中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 ,将梅雨潭的绿充分展示了出来。一、衬托手法作者曾写到那“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的 ,正对着“镶着黑边儿”、“白而发亮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水花的梅雨瀑 ,下俯那“神光离合”的梅雨潭的梅雨亭 ,该是让人留连忘返了吧 !不是。那作者为什么写亭 ?吸引作者的是瀑布吗 ?瀑布有“响” ,近看远看似“布” ,水花是“飞花碎玉般地溅” ,是“晶莹而匆芒” ,是有人以为的“白梅” ,在作者以… 相似文献
2.
聂绀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2)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3.
曾华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我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持编写了《<野草>赏析》一部书稿。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本刊从本期起特辟专栏,陆续选登其中部分文章。——编者 相似文献
4.
吉明学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2)
通过奇幻的梦境,表现作者某种“小感触”,这是《野草》中许多篇章所采用的构思形式。无疑,这能为作者提供极大的艺术天地:天堂地狱,神魔鬼怪,生前死后,都能汇于作者笔端而成为描写对象。当我们欣赏、品评《野草》中此类作品的时候,也就如同进入了神异的艺术世界,在美的享受之中,真切地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小感触”。《死后》就是此类作品中的一篇。《死后》写的是“我”梦见自己死后所经受的一切。本来,死后的种种情况,死者是无法得知的。但本文恰恰是“死者”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的记录。乍看起来,有悖乎情理,可谓“奇哉”。然而作者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5.
李关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2)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作品,写的是在凛秋的一个深夜中,作者于自己后园和屋里的所见所感。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尝试着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溶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把秋夜的真实景象和自己丰富的联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诡奇的画面,寓意深邃,传达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诗人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作品对象征黑暗现实的“凛秋”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写作《秋夜》后二年,作者在《厦门通信(二)》里说: “小草也有点萎黄。这些现象,我先前总以为是所谓‘严霜’之故,于是有时候对于那‘凛秋’不免 相似文献
6.
顾黄初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野草》中,有些作品是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艺术手段,通过美化了的“自然物”来曲折地表达诗化了的“小感触”的。——《雪》是其中的第一篇。《雪》抒写的主体是两幅雪景:一幅是忆念中的故乡江南的雪 相似文献
7.
读《倪焕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运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倪焕之》是叶圣陶于二十年代写的反映小学教师生活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九一六到一九二七年的动荡十年间.这期间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和"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小说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小学教师倪焕之在这些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而且围绕着这条主线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倪焕之》是我国二十年代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它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8.
石明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过:“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是鲁迅早期思想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对当时社会的这一病态现象,鲁迅是深恶痛绝的,曾在不少作品中给以愤怒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就在写作本文的前一年,他还这样尖锐地指 相似文献
9.
11.
蒋明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3)
鲁迅先生在《坟·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他们“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且自以为正路。”《立论》就是通过作品中“我”的一个梦境的描写,对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用 相似文献
12.
刘润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3-88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试图说明三点<春江花月夜>的独特形式对七言诗发展的影响;它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在山水诗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它的哲理式思考与宋诗的关系,并借此说明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3.
徐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钟嵘《诗品》,晦于宋以前而显于明以后,明后见诸丛书者有二十余种。最早的注本是明朝冯唯讷的《诗纪别集》,以后又有黄侃的《诗品讲疏》、张陈卿的《诗品疏释》、陈延杰的《诗品注》、许文雨的《诗品讲疏》、古直的《诗品笺》。数家注本,详略不一,难以备说。冷落了几十载,近年始有注译本问世,计有:萧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青《诗品注释》、赵仲邑《钟嵘诗品译注》和拙 相似文献
14.
张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
在闻一多先生的诗作中,有一首《洗衣歌》,是他留学美国期间的代表作,也是他爱国主义情操的忠实写照.作者热情歌颂了洗衣工人,同时表现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愿望和人道主义的献身精神.此诗首次发表在“五卅”反帝运动的高潮中,以后又多次修改发表,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至今仍在美国侨胞中传诵. 相似文献
15.
宋良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1,(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们伟大祖国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引逗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的爱美之心,为它奉献上镂心刻骨,优美动人的诗章。我曾经迷恋于文学家笔下的黄山奇峰,匡庐云海、西湖碧波,香山红叶……它带给我无限的憧憬和美的遐想。但是,当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却又不禁神往于梅雨潭那温柔妩媚的“女儿绿”了。我敬佩 相似文献
16.
梁佐政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
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借助比较,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比较,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荷塘月色》和《绿》都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优秀散文作品,也是“五·四”以来,脍炙人口的篇章。它们以特有的艺术魅力,醉心的美感力量,给人以熏陶感染。为 相似文献
17.
徐洪火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明代中后期戏曲非常繁荣,在创作上出现了具有很大影响的针锋相对的两大流派:重文彩的临川派和重音律的吴江派.在明末临川派喜剧作家中,吴炳成就最为杰出.吴炳,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年轻时就“工为词曲,与阮大铖齐名”.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崇祯朝官江西提学副使,南明永历年间擢为兵部右侍郎,升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清兵南下,被俘不屈,自尽于衡州湘山寺.他的传世剧作有:《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疗妒羹》、《情邮记》,合称《粲花别墅五种》,也称《石渠五种曲》.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对吴炳的剧作评价甚高,把他与汤显祖相提并论.他在《闲情偶记》卷三中说: 相似文献
18.
代顺利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108-110
本文对《绿牡丹》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局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它在中国古代武侠小说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龙怀珠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35-36
司汤达的<论<红与黑>>,揭示了小说的写作初衷和主题,阐述了小说的原型,并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小说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现实主义性质.使其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振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1):67-6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诗经》中的多数作品都是复叠章法。重章叠句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节奏感。本文以《诗经》中部分作品为例。分析说明了《诗经》中许多优秀作品大多都可以纵横读。采用纵横阅读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诗经》中每首诗的情感、情感节奏、音乐节奏。从而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诗经》的效率。 相似文献